尹伟,刘丰虎,卫永鲲,周娟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汉中3201医院骨科,陕西汉中723000)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最常见的胸腰椎椎骨折类型[1]。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式,观察了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单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12在我院就诊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21~59岁,平均(37.62±10.25)岁;损伤原因:坠落伤28例,交通伤19例;骨折部位:T11椎体 7 例,T12椎体 14 例,L1椎体15例,L2椎体11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标准分级:A级3例,B级12例,C级 16例,D级10例,E级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8 天,平均(4.72±1.08)天;Denis分型:A型16例,B型20例,C型8例,D型2例,E型1例;术前CT显示单侧椎弓根完整11例,双侧椎弓根完整36例;伤椎前缘高度比(41.25±8.35)%。研究组47例,其中男28例,女 19例;年龄 21~58岁,平均(36.68±11.63)岁;损伤原因:坠落伤26例,交通伤21例;骨折部位:T11椎体8例,T12椎体 15例,L1椎体 13 例,L2椎体12例;ASIA分级:A级 4例,B级 11例,C级18例,D级11例,E级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天,平均(4.63±1.14) 天;Denis分型:A 型 18例,B 型19例,C型6例,D型2例,E型2例;术前CT显示单侧椎弓根完整10例,双侧椎弓根完整37例;伤椎前缘高度比(43.07±10.8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取俯卧位,采用C型臂X线机定位伤椎椎体,以伤椎为中心切开,暴露棘突、椎板及关节突,采用Weistein法确定的进针点在伤椎上下相邻椎体两侧椎弓根置入单向椎弓根钉,再经伤椎椎体椎弓根置入万向螺钉,根据术前检查结果决定单侧或双侧置钉,安装预弯后连接棒撑开复位骨折椎体,X线检查复位满意后拧紧螺帽,放置引流管,均安放横连。研究组给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采用全身麻醉,取俯卧位,采用采用C型臂X线机定位伤椎椎体,以伤椎为中心切开,暴露棘突、椎板及关节突,按人字嵴顶法进针并在伤椎上、下椎体常规植入4枚椎弓根钉适当撑开复位伤椎,透视见复位满意者,经伤椎双侧拧入椎弓根螺钉,拔出螺钉扩大钉孔,用神经根探子撬拔上下终板进一步复位形成空洞,将切除的棘突及椎板骨质剪碎,与人工骨颗粒混合后由椎弓根孔道植入,将2枚加粗直径的万向头椎弓根重新植入,预弯连接棒,置入自寻椎弓根钉连接棒,适度撑开和加压,适当复位骨折椎,X线检查复位满意后拧紧螺帽,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②观察2组术前、术后7 d、术后6月、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③术前、术后6月、1年采用日本整形外科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JOA评分)评价腰椎功能。
2.1 2组手术指标比较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7d和6月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2.3 2组术前后Cobb角相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7d、术后6月Cobb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Cobb角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 3。
2.4 2组术前后不同时间JOA评分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JOA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高能量骨折,常累及脊柱三柱,破碎椎体的骨折块突入椎管会压迫相应节段的脊髓和神经,手术治疗可快速恢复伤椎高度和椎管容积、解除脊髓及神经压迫、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及生物力学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康复训练[2]。研究显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可取得良好复位效果,伤椎高度恢复良好,但椎体中部的终板及内部的骨小梁结构已经直到破坏,复位后并不能恢复到原来的结构,失去抗压缩的强度,随着负重训练强度增加,前中柱界处上终板塌陷,可出现伤椎高度丢失及Cobb角丢失,增加断钉、断棒和后凸畸形的风险,且取出内固定后还易导致原椎体迟发性塌陷[3]。
表1 2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2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7 122.54±36.35 214.75±41.85 14.14±2.38研究组 47 131.05±31.47 223.69±47.26 14.05±2.47 t 0.953 1.065 0.766 p 0.345 0.292 0.446
表2 2组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较(±s,%)
表2 2组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7d 术后6个月 术后1年 F p对照组 47 41.25±8.35 93.74±6.25 89.74±8.24 86.74±7.16 85.741 <0.001研究组 47 43.07±10.84 94.02±5.37 93.38±6.15 92.89±5.94 99.325 <0.001 t 0.114 0.427 1.395 2.561 p 0.910 0.671 0.169 0.013
表3 2 组术前后 Cobb 角相比较(±s,°)
表3 2 组术前后 Cobb 角相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7d 术后6月 术后1年 F p对照组 47 32.05±5.83 4.14±2.15 6.44±3.79 11.05±4.18 68.366 <0.001研究组 47 32.87±5.74 4.08±2.37 5.14±3.14 6.17±2.85 83.172 <0.001 t 0.444 0.350 1.643 3.721 p 0.659 0.728 0.107 <0.001
表4 2组术前后不同时间JOA评分(±s,分)
表4 2组术前后不同时间JOA评分(±s,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后1年 F p对照组 47 14.18±1.46 27.54±2.14 25.42±3.14 47.580 <0.001研究组 47 14.02±1.57 28.14±1.92 27.93±1.48 52.051 <0.001 t 0.323 0.916 2.862 p 0.748 0.364 0.006
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可达到椎体前缘充实,植骨可靠,受应力刺激影响,易于愈合,早期对前中柱有机械支撑作用,骨性愈合后则可维持前缘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有效支撑前中柱,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内固定取出后还可防止椎体再次塌陷。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如椎骨量低,空洞较大时仍不能取得良好的充填效果,存在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降低了患者手术获益[4]。本研究中采用将切除的棘突及椎板骨质剪碎,与人工骨颗粒混合后由椎弓根孔道植入,以保证骨质可填满充实椎体空隙,可解决植骨量有限的问题,同时人工骨颗粒的桥接作用可完成骨爬行替代,尽早实现椎体的骨愈合。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JOA评分高于对照组,Cobb角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远期椎体高度的丢失和Cobb增加等并发症,降低后凸畸形的风险,提高远期脊柱功能。
[1]贾金龙,杨庆国,张银顺,等.椎体减压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随访验证后路途径更安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531-3537.
[2]张景林,高洪辉,刘晓龙.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15,17(1):39-42.
[3]安毅,李晶,郭玉芬.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27(11):1019-1020.
[4]唐步顺,颜程,张小克,等.经椎弓根混合植骨联合经伤椎固定治疗老年人胸腰椎骨折49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6,24(9):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