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故事资源的运用

2018-07-03 07:17代清华
关键词:历史故事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代清华

摘 要: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内容,把历史故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如课始讲述故事,课中再插故事,课尾互动故事,课后点拨故事,期末举办故事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课程资源

七年级学生童稚未脱,童心未泯,喜欢阅读生动性、趣味性、悬念性极强的历史故事是其天性。他们在听历史故事、读历史故事、讲历史故事中长大,喜爱听历史故事也成了不少学生接近历史、爱好历史的主要缘由。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由林汉达和曹余章编著、由一个个历史故事串联而成的《上下五千年》,一时间风靡全国,影响至今,成为几代少年儿童天然的历史启蒙读物。又如,近年来火爆荧屏、广泛涉及历史故事的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据调查,最大的观众人群居然是青少年学生!另外,我们所使用的历史教材本身也包含了不少历史故事,其中很多的历史人物、事件及现象等,就是以故事形式表述的。据此,本文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着重就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课始别具手眼,讲述一则故事——设疑、布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七年级历史课堂的教学实际,笔者常采用故事导入法,即新课伊始的2~3分钟时间,将一则历史故事或历史传说向学生道来。当然,作为导入的这则历史故事,应着眼于本课的课标要求,紧扣该课的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精心选编,为学生设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开展教学活动布好局,定好调,以期提纲挈领,通过故事“预热”,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如七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下同)第一课《隋的兴亡》中,毫无疑问隋炀帝是“隋的兴亡”的关键人物。笔者便选用“隋炀帝和扬州琼花的故事”作为该课的导入,然后向学生提问:“隋炀帝为看扬州琼花开通大运河,这个传说故事可信不可信?隋朝为什么能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呢?为什么后人又说‘尽道隋亡为此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兴亡的历史。”

再如第四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其主要内容讲述唐代对内民族和睦,对外广泛交流,可以用一个“和”字一言以蔽之。于是,笔者采用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来唐和亲受到唐太宗“刁难”的故事导入新课,随之提问:“同学们,松藏干布是何许人也?唐太宗为何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哪些‘嫁妆?现在让我们从本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又如第十五课《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明太祖朱元璋是本课主要历史人物。笔者先在多媒体上展示朱元璋的三幅不同的肖像画,然后以“朱元璋三幅画像”的故事开头,讲述之后接连发问:“朱元璋对画出了自己真容实貌的画和美化自己为英雄人物的画都不满意,却对那幅似像非像但能体现自己对百姓的仁爱神态的画格外满意,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的朱元璋真的爱护百姓吗?他之后的各代皇帝又是如何对待百姓的呢?换句话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兴起于农民起义,而最终又灭亡于农民起义,这一轮回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些问题有效激发了起来。

二、课中别开生面,再插一则故事——提神、过渡

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与专注力持续时间不长,要整节课始终保持旺盛和集中的探究兴趣是很难的。上述设疑引趣的故事导入,往往也只能维持他们十来分钟的课堂注意力。随着教学内容的逐层展开,不少学生开始分神,课堂气氛也变得沉闷起来。这时候,不妨另辟蹊径,来一则别开生面的故事,让学生提提神,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和积极性。当然,穿插的这则故事,除了保持其趣味性、生动性之外,还应有教学内容上的过渡性。

仍以“隋的兴亡”为例,讲到“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一节时,笔者问学生:“小时候,你们的家长是不是用马虎子来吓唬过你?马虎子是人还是妖怪?”顿时学生都来了劲,七嘴八舌说“马虎子”是专吃孩童的妖怪,甚至有的学生仍对“马虎子”心有余悸。眼看时机成熟,笔者揭开了谜底——“马虎子”是隋朝酷吏麻叔谋,姓麻名祜(与虎同音),讹传成“马虎子”,随之讲述故事:“据记载,隋炀帝杨广为开凿东都洛阳到扬州的运河,任命麻叔谋为开河都護。麻叔谋生性残暴酷虐,验收工程时,他认为民工对炀帝不忠,施以酷刑,致使民工死伤百万,沿河两岸遍地死尸。两岸百姓对麻叔谋既憎恶又惧怕,久之则大人小孩闻声骇然。”[1]讲完故事后,笔者立即设问:“麻叔谋和他的主子隋炀帝如此凶暴,百姓痛苦不堪,难道甘心坐以待毙吗?绝不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隋朝是怎样灭亡的。”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下一目“隋的覆亡”的教学。

再以“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为例,学习过“鉴真东渡”这一目后,笔者略一停顿,为学生讲述“日本唐招提寺”的故事,然后话题一转:“鉴真东渡为日本建造了唐招提寺这么一座国宝,而比鉴真生活年代稍早的唐朝另一位僧人却开始了西行。他是谁呢?西行的目的地是何国家?后来他又带回来哪些宝藏呢?”

同样的,在讲述“明朝的盛衰与明清兴替”中的李自成起义这一节时,笔者丢开课本,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李自成箭射承天门”的故事,而后向学生发问:“有人说李自成虽然攻占北京并射中了承天门的门牌,但没有射中门牌上的‘天字,意味着李自成的大顺天下得而复失。历史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接下来学习‘满族的崛起与清朝代明,看一看到底是哪个王朝最终取代了明朝?”至此,学生无不饶有兴趣地阅读起课本内容来……

三、课尾别有洞天,互动几则故事——巩固、总结

将历史故事介入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当听众,我们可以在课尾的课堂小结这一环节适当地设置师生故事互动。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课堂小结旨在帮助学生消化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归纳反思,总结规律性的东西。通过师生互动几则历史小故事的方式去“收口”和“点睛”,不仅将故事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使教学结构完美严谨,教学风格首尾如一,更可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上都保持着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浓厚兴趣,余味无穷。因此,笔者在安排学生预习时,要求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历史课程通览之后,即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搜集与该课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备课上交流互动之用。

起初,笔者对学生能否捜集到相应的历史故事存有疑虑,但在随之而来的课堂实践中,往往有惊喜的发现和感触!

还以“隋的兴亡”这一课为例。笔者本以为可供学生挖掘的故事不会太多,没想到学生居然接力讲述了十多个历史小故事,诸如隋文帝励精图治的故事、陈后主景阳井的故事、隋炀帝害父篡位的故事、李渊比武招亲的故事乃至瓦岗寨的系列故事——李密挂角读书、秦琼卖马、程咬金的三斧头……令人叹为观止,真是别有洞天!最后,笔者将本节课师生讲述的故事来个综合归纳,并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了串讲,随之提问:“结合这些故事,让我们总结探究一下隋朝兴盛的原因是什么。不过短短十来年的时间,隋炀帝却落个‘好头颅,谁当斫之的可悲下场。那么,隋朝速亡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结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使隋朝兴盛起来,而隋炀帝的暴政引发的农民起义则是隋朝速亡的原因。这样,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很好的自我巩固和总结,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四、课后别具炉锤,点拨一则故事——拓展、启智

历史故事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涨,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沉浸于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之中,反而忽视了对课标中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对此,教师就应当适时点拨,立足于对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思维的挖掘和培养,使学生的兴趣发生转移,更多地去关注、掌握历史知识,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每节课之后,一般都要布置一道意味深长的历史故事探究题,让学生在课后反复探讨,深入思考。

上过“隋的兴亡”这一课,笔者在多媒体上展示“隋炀帝谥号的故事”:杨广被叛军缢杀后,继位的隋恭帝杨侗给他的谥号为“明”,农民军领袖夏王窦建德给他的谥号为“闵”,而后来唐朝则谥他为“炀”——三个谥号的意思分别是英明、令人同情和暴虐乱政。请你根据历史史实进行探究,对隋炀帝做出恰如其分的历史评价。对这则故事的探究,旨在使学生明白不能用简单的“非好即坏”的标准,而应当多角度、多层次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功过。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结课后,笔者布置了这么一道故事探究题:分别查找两则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故事,然后思考:鉴真和玄奘都是以僧人的身份完成了一番艰苦卓绝的伟业,大家不觉得有点奇怪吗?是什么力量驱使他们不辞辛苦去做呢?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呢?这样一来,通过比较和思考,学生领悟到信仰的力量是无比可贵的,从而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完了“明朝的盛衰和明清兴替”一课,笔者让学生探讨大家耳熟能详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有人认为,如果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不被李自成的部将所霸占,吴三桂就不会引清兵入关,清朝就不会取代明朝,由此看来,明亡清兴系于弱女子陈圆圆一身。你认为这种观點对吗?学生各抒己见,并经过教师的启发之后,会以更理性的方式正确看待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五、期末别具匠心,举办故事会——延伸、升华

每到期末,笔者便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所掌握的历史故事进行梳理归纳,举办一个历史故事会。师生既能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又能充分发挥这一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

笔者和各学习小组的组长事先策划好历史故事会的主题,如盛唐故事、唐诗故事、宋词故事、大运河故事、科举故事、四大名著故事、岳飞抗金故事、隋唐英雄故事等等,让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编排节目,自己评定名次。同时笔者兼任“主编”,和“编委”一起把故事会中大家所讲述的最具趣味性、最具教育性的历史故事整理出来,认真地审阅编纂,为之作序,编制成“学期历史故事会”。看到自己的“大作”,学生无不欢呼雀跃。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欢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历史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是能“盘活”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是大有可为的,它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走进历史的天空并遨游其中,从而改变初中历史教学中“向来枉费推移力”的尴尬,多几分“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自信,为以后的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石成金.中国皇宫五千年秘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250.

猜你喜欢
历史故事课程资源历史教学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研究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