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合强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
公鸡的生殖潜力是在育雏育成鸡舍里建立的而不是在产蛋鸡舍里形成的,达到合适的公鸡喂料和体重曲线以及均匀度和身体构成影响将来的受精率。公鸡和母鸡都是影响受精率的因素,但公鸡对受精率的影响更大。选种时持续追求肉鸡性能并没有对精子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然而现代的公鸡更倾向于长肉,从而可能降低交配效率。虽然不同的公司在公鸡的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但要取得公鸡良好效果的关键是产蛋期的体重控制;公母鸡互动,母鸡必须已经准备好接受公鸡,通过在产蛋期正确的饲喂,保持公鸡精瘦,以维持生产性能的持续性。尽管公鸡只占有5%~10%的鸡群比例,一般平养9%~11%,笼养5%~7%,但却占有50%遗传;公鸡质量差意味整个鸡群的生产性能差。实际生产中应关注公鸡发育的重要管理目标,如生殖系统发育、骨架大小及配比、体重和均匀度控制、累积营养、体况(胸肌)发育等。
性成熟比常规公鸡早7~10d,胫骨比常规公鸡短5cm,料肉比好,仅断内侧趾以提高交配效果。均匀度问题特别是混群后到产蛋高峰阶段的抗应激能力差,如果公鸡的体重和光照控制不好易造成攻击性太强;受精率比常规系稍低,开产到高峰期差异不大,但45周后下降速度较快。
有平养、两高一低棚架饲养、一高两低棚架饲养和笼养四种模式。两高一低或一高两低饲养模式中有单栋饲养公鸡和一栋舍内公鸡在前端、末端或中间与母鸡一起饲养,也有一栋舍内在中间过道饲养公鸡等方式。
生长发育曲线和睾丸的发育有一定的关系,公鸡的生长曲线应保持流畅(图1),10~12周达到体型均匀度,期间公鸡体重和生长曲线非常重要,该阶段是公鸡睾丸开始发育的时期,特别是15周后生长发育很快,每周体重增加必须均匀、稳定而持续,不间断、不停止;生长发育中断会影响睾丸发育和受精率。1~6周是消化、心血管、免疫系统、羽毛和骨骼的最佳发育阶段;6~10周是肌肉、肌腱、韧带的快速发育阶段,骨架继续发育,避免早期(10周)过重,如有需要可以提前限饲;10~15周骨架发育基本定型,公鸡睾丸开始发育;在前12周出现任何管理问题都会在鸡身上造成永久伤害;在13~24周阶段的管理问题会影响早期和高峰孵化率,此间需避免10周后体重下降;15~25周是性成熟最关键的时期,性器官快速发育及性成熟阶段,在16周略微加料,体重快速增加;25~30周体成熟,性器官继续发育,在加光后睾丸迅速生长,在淘汰之前持续加料;35~40周后睾丸开始萎缩,繁殖性能开始下降;25~66周较差的喂料、饮水和管理压力会使公鸡生殖系统萎缩加快,受精率下降快。大胸并不代表睾丸就大。
公鸡的生长发育曲线见图1。
图1 公鸡的生长发育(体重曲线和喂料曲线)
鸡的性别在胚胎发育的第3~5天就决定了,1d公鸡睾丸的重量约3~5mg;在密闭式鸡舍饲养到10周增重至60~100mg,15周时约500mg为长米粒状,20周时约0.5~2g。育成期公鸡光照强度比母鸡稍高为3Lx,有助于睾丸的发育,从一开始就能保持稳定缓慢的发育;加光后公鸡的雄性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如有可能公鸡可提前母鸡7d加光。加光后公鸡睾丸的发育,如饲养在密闭鸡舍中的22周加光,加光后的3周(22~25周)睾丸大小为12~22g,较加光前增加大约10倍,此对混群和公母分饲效果特别关键;加光后8~10周 (40~32周)睾丸重量达35~45g,前一阶段再增大约2倍;加光后11~15周(33~37周)睾丸发育缓慢甚至停滞,公鸡的体增重开始严格控制;加光后15~20周(37~42周)睾丸开始衰减,此间应关注公鸡的体况;加光20周后(42周)睾丸生理功能衰退,应考虑替换公鸡。在加光前睾丸大小与体重、冠发育呈正相关,笼养时可用来提高早期受精率。保证平稳的周增重,周增重波动性不能太大。公鸡睾丸的发育与育成期的体重增长及饲养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产蛋期公鸡睾丸大小及功能的保持与体重控制及其体况有关。35周后睾丸最大化发育期完毕后,体重轻的公鸡增重不足甚至失重,会使睾丸萎缩,可能是营养不足或群序中统治地位下降所致;超重的公鸡增重过多,较正常节奏睾丸大小加快衰减,可能是活动减少、胸肌沉积过多、维持能量增加或交配活动减少及能量摄入不足所致;体重控制好的鸡群小幅周增重15~30g,能保持睾丸正常的生理节奏。公鸡睾丸发育分为4个阶段 (表1):第一阶段2~15周,睾丸重量的增加较为有限,但精元细胞数量的增加非常快;精元细胞不但提供将来精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其数量多少对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期间应尽可能避免妨碍公鸡生长发育的各种应激,如饲养密度、饲喂方式、体重增长、饲料质量、鸡舍环境等。11~12周睾丸细胞突然增殖,雄性激素逐步增加,以后变慢。公鸡精子的生产在育成期就发生,在12周前发生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精子的质量可以通过饲料配方得到提高,但精子数量会受到永久影响,在8~10周就决定了以后精子生产的最大潜力;第二阶段16~24周,15周后公鸡睾丸重量的增加开始加快,17周睾丸已进入第二次快速生长期,18~23周睾丸发育75%,此间应注意周增重,这是睾丸等雄性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期间如体重增长不足或下降,将超重的公鸡体重拉回标准等对睾丸的发育影响非常大。限饲影响公鸡体重和每周增重,同时也影响荷尔蒙的水平,而这对性成熟和精子生产很重要;公鸡体重、周增重和体重增长曲线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和大小;睾丸大小和重量与精子生产有直接联系;第三阶段25~35周,睾丸重量和精液数量最高,高峰一般发生在28~35周(加光时间早晚会有影响),35周成熟良好的公鸡睾丸重量大约45g左右、输精管发育良好且睾丸上有良好的血管分布及健康的色泽。保持适当的增重和避免各种应激有助于睾丸的发育和维持;第四阶段35~40周后睾丸重量开始自然萎缩,精液数量及质量逐步下降,受精率也随之逐步下降。保持公鸡良好的体重、增重和体况能延缓高峰后受精率的下降速度,见表2。
表1 不同阶段公鸡睾丸发育的变化情况
表2 睾丸的重量与受精率监测
公鸡4周大约55%、8周大约85%、12周大约90%的骨架基本发育完成。在前4周时骨架发育最快,4周前不要出现低于标准体重的公鸡,可通过增加育雏料的能量和粗蛋白含量、延长光照时间增加采食量来获得早期的骨架发育,最小的群体也要达标。控制适当的体型(骨架大小)对保持公鸡的体重、体况的协调很重要,对公母鸡交配效率影响很大。要获得理想的骨架和健壮的腿,必须按手册标准控制公鸡的体重增长特别是早期阶段。公鸡早期的生长发育对将来的受精率非常关键(表3),不要错过这个种公鸡骨架发育的最好阶段;此阶段是骨架发育最快阶段,对公鸡将来的成功交配很重要。12周公鸡体重小,腿就短,将来的腿也短。每周平稳生长可获得较好的骨架发育,尽可能刺激公鸡的采食与饮水,控制母鸡骨架不要太大。1~6周体重一定要达标,14周后保持持续稳定的周增重,体重增长曲线必须平稳均匀。体重控制的目标是达到或略高于标准体重,1~6周高10~20g、7~10 周高 20~30g、11~14 周高 30~40g、15~22周高 40~50g、23~24周高 50~60g、25~34 周高50~60g;35~64周随周龄增长逐渐增加,周增重为30~25g。适当的体重和周增重对公鸡的性成熟、睾丸发育和维持非常重要。一般体重控制较轻的公鸡对高峰受精率影响不大,但对后期受精率的维持有好处;超重的公鸡易引起后期受精率下降过快。根据公鸡体重及胸肌发育情况进行饲喂,并考虑饲喂对下一阶段的影响,公母鸡都需要正确的体重增长曲线。开产时公鸡的体重很重要,大体重公鸡受精率不一定高,公鸡体重小不一定受精率差,体重增长曲线比实际体重更重要。产蛋期保持体重持续小幅增长,避免超重、体重增长停止或下降,保持体重均匀度的稳定;体重不能下降,否则体况会下降。不要过度饲喂,以免超重或胸肌过大,否则产蛋期难以管理,如鸡群已超重,则应维持这种体重与标准的差异;防止公鸡开产后超重,如开产前后饲喂过度,在30周时公鸡会严重超重,如减少饲喂量会导致受精率问题。确保公母鸡体重控制在标准附近,轻而结实的公鸡更活跃,交配成功率更高,超重的公鸡交配平衡性差且母鸡不太愿意接受交配。利用看板管理(标明体重标准、目标体重、实际体重及误差)对体重进行实时监控。
表3 早期体重和骨架对受精率的影响
公鸡在混群时均匀度不好,喂料比较困难,竞争激烈,第一批孵化率很低(<60%),高峰孵化率也低;公鸡在混群时均匀度好,对喂料反应良好,竞争水平均衡,第一批孵化率好(>70%),高峰孵化率较高。最常见的问题是地面空间不足,不要为了母鸡的饲养密度而牺牲了公鸡的饲养密度。育成期饲养密度0~9周4/m2、10周后3.5/m2;喂料空间是第二个经常犯的错误,链式料线为0~5周5cm/只、6~10 周 10cm/只、10~20 周 5cm/只、20 周至淘汰20cm/只,盘式喂料器为8~9只/盘,喂料设备快速(<3min)分配且布料均匀,鸡找到吃料位置大约2~3min。2~4周进行分级,16周检查胸型。注意棚架高度,第一次使用链式或盘式喂料线在4~6周,确保公鸡容易吃到料。人工加料可能会造成较低和较差的均匀度、腿部问题如葡萄球菌或机械损伤、淘汰比例高如皮肤抓伤或鸡瘦小等。为提高均匀度,育成期理想的设置是公鸡有单独的料线如链式,马达运转很快36m/min。
第一种设置育雏、育成、产蛋(1/3地面~2/3棚架)在同一鸡舍,公鸡可在中间(图2);育雏育成后再转群(全部垫料),公鸡可在中间或边上,在育成期系统允许使用公鸡料。
图2 公鸡使用单独饲喂系统
第二种设置为公母鸡使用链式料线 (图3),挑战是每个栏里的精确度,这个系统要求根据鸡舍长度把料线加满,在育成期系统不允许使用公鸡饲料。
图3 公母鸡使用链式料线
第三种设置为公母鸡使用盘式系统(图4)快速的饲料分布,调整料盘开口大小需要技术,系统在育成期不允许使用公鸡料。
图4 公母鸡使用盘式料线
体重是监测鸡群生长发育的重要工具,但不是衡量公鸡性能潜力的唯一方法,体况(胸型)的均匀发育与体重同样重要。平均体重接近的不同鸡群,它们的体况可能大不相同,日常管理中应在每周称重的同时,对每只种公鸡的体况、胸肌发育和肛门颜色进行评估,监测公鸡的体况发育(胸型与体型大小的比例),观察其是否保持在理想状态。保持种公鸡的这些性状,可以提高整个生产周期种公鸡交配的活跃性。公鸡抽样称重和体况评估时,应确保足够的抽样数量,抽样数量少于大群的10%可能会误导管理人员出现误判。根据抽样评估的体重和体况与胸肌发育确定种公鸡的饲喂量是否需要调整。评估种公鸡体况时抓住其两条腿,手沿着龙骨表面触摸龙骨突起,以及评估龙骨两侧的胸肌大小、形状及硬度。产蛋期为了淘汰种公鸡而对其进行体况评估是种公鸡淘汰计划的一部分,为了保持受精率的持续性,应按计划执行公母比例减少程序,从鸡群中淘汰体况较差和交配不活跃的种公鸡,保持最佳的公母比例。为了保持有效的公母比例,应在称重时对种公鸡体况进行日常评估,也可通过“巡视”鸡群的时候对种公鸡进行个体评估。特别是在混群后除了对体重及采食仔细观察外,更要对公鸡体况进行持续评估,体况比体重更能反映公鸡的生理状况,评估必须全面,从头到尾应包括机敏性与交配活跃性,鸡群中种公鸡体重应符合标准,比较机敏、分布均匀。脸与冠呈深红色、浅红或紫红都是亚健康状态,苍白的公鸡交配活动完全停止;喙圆整、眼明亮。两腿平直无弯趾、不是八字腿、脚底干净无损伤和炎症、趾不变形,如变形可能与体重或垫料管理有关;跗关节周围的红色斑点表明种公鸡的交配能力很好。用眼观察,用手估摸胸肌应结实、呈丰满的V型。羽毛:交配活跃的公鸡会出现局部掉羽现象尤其是肩部和大腿部;肛门周围的羽毛应有些磨损且肛门口应膨大而湿润,呈正常的颜色(红润)。
8.1 育雏期 根据体重进行饲喂,自由采食育雏料直至体重达到标准,母鸡一般自由采食1周,公鸡可能需要3~4周,母鸡应与标准体重一致,公鸡可以略超标准体重。早期体重控制是关键,4周末公鸡的体重目标是755g,第一周就开始称重,3~4周时可每周多次称重,以确保体重达标,抽样和称重必须稳定准确。建议的料量仅作参考,体重才是最重要的指标,避免使用过量的饲料。公母分开育雏育成,4周体重达标后将育雏料转换成育成料并开始限饲,达到并保持理想的均匀度是获得较高受精率和成活率的关键。使公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公鸡的体型发育良好,避免开产前过肥或太瘦。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颗粒破碎料,保持料盘饲料新鲜,不断料,必要时延长光照时间,使公鸡采食到足够的营养。对种公鸡进行精确断(烫)喙,没有鹰嘴(图5),6周时喙部浑圆,无尖锐的突出,以利于采食和交配,提倡母鸡不断喙,育成期确保完全遮黑。公鸡的均匀度影响受精率和成活率,关注公鸡生长发育的均匀情况,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如育雏温度太高或太低、球虫免疫后管理不当、饲养密度过高、分群推迟等。同时开水开食,培养早期食欲,达到7d的体重标准。在雏鸡到场前几个小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达到尽量多的雏鸡吃尽量多的饲料,并喝最多的水。如雏鸡没有迅速吃料或饮水,最终的性能会受损如生长速度差、饲料转化率和均匀度低。通过以下步骤检查雏鸡的情况:①检查数量。为达到最佳效果,在3个不同的位置,每个育雏区域检查100只雏鸡;②聚集在一起。冷的雏鸡会拥挤在一起,活动降低,导致采食和饮水量下降,最终生长速度下降;③把雏鸡脚放在脖子或脸上。可了解雏鸡有多热或多冷,如它们很舒适,雏鸡应分布均匀,主动在育雏区域活动;④嗉囊充盈度。雏鸡入舍后检查嗉囊充盈度,2h达到75%、8h>80%、12h>85%、24h>95%、48h 达到 100%;最理想的是鸡雏入舍后4h,95%的鸡嗉囊中都有水和料;10h后达到100%;⑤雏鸡脚的温度。地面温度的一个非常好的信号是雏鸡脚的温度。如果雏鸡的脚是冷的,雏鸡的内部温度也会降低,需重新评估预热温度和预热过程,确保雏鸡温暖。
8.2 育成前期 平均体重决定饲喂量的多少,每周保持一定料量的稳定增加,不要饲喂过度,否则会导致超重及将来受精率问题。公鸡体重调整应逐渐进行,避免料量或体重增加忽高忽低的“之”型曲线,公鸡料量的增加应和体重的增长一样,逐渐、不间断。育成期体重增长曲线影响公鸡的骨架和睾丸发育,太大的骨架会影响后期受精率的维持。公鸡均匀度是受精率好坏的重要因素,分群饲养有利于提高均匀度,分群饲养最迟应在4周进行。均匀度的控制目标是1~5周70%~75%、6~10周 80%~85%、11~18周 90%~95%、19~23周 85%~90%以上、24~64周85%以上。绝大多数公鸡具有比较一致的采食与交配竞争力,由于公鸡采食速度快,体型大,争强好斗,个体间争斗次序比较激烈,很易造成均匀度的差异。若饲养密度过大、采食和饮水位置不足,更易加大公鸡个体体重的差异。均匀度越低,群序越差。保证良好的断喙质量,快速均匀的上料,合理有效的采食空间;4周前尽早分群等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均匀度。
图5 不能有鹰嘴鸡
8.2.1 饲养密度 育成期公鸡饲养密度高影响生长发育、均匀度、精液数量和质量,最终影响将来的受精率。育成期最佳饲养密度为3~3.5/m2。为更有效地控制好公鸡的均匀度,应为其提供适宜的饲养密度,充足有效的采食和饮水位置,必要时可牺牲部分母鸡的利益,确保公鸡的整体利益。高峰前每周至少2次观察公鸡的采食情况,确保饲料分配均匀及料位合理。
8.2.2 育成期和产蛋期公鸡的喂料设备应一致通常公鸡采用盘式喂料器或料桶,不应采用链式喂料器;使用公鸡喂料器饲喂公鸡,不能让公鸡在母鸡料线中采食,必要时采用人工加料饲喂公鸡。不要在混群前用盘式喂料器或料桶,而在混群后用链式喂料器饲喂公鸡;反之亦然。
8.3 育成后期 15~24周增重非常重要,如鸡群在15周体重超过标准,应重新制定20~24周的体重目标。达到正确的身体组成,避免加光前公鸡体重下降或低于标准。在育成期或产蛋期评估公鸡,触摸胸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明显的龙骨一般是2#胸型,肉能够在两边包裹龙骨一般是3#胸型。公鸡需要的最小胸型(>95%)为4周3~4#、12周 2#、16周 2~3#、20周 2.5~3#、25~60周 2.5~3#(图 6)。
图6 公鸡的胸型发育
8.4 混群前 混群前4周训练公鸡使用公鸡喂料器,并将公鸡喂料器放置在将来要放置的位置,观察过度交配情况,淘汰多余公鸡。如公鸡喂料器变换,公鸡找不到饲料会造成体重下降,一段时间内对公鸡的应激较大。混群前公鸡的管理应关注挑选鉴别误差鸡、选种、穿戴鼻签、公母混群、公母分饲等方面。
8.4.1 挑选鉴别错误鸡 在早期阶段,难以识别鉴别错误的鸡只,如母鸡群中出现的公鸡或公鸡群中出现的母鸡,但在鸡群的整个生产周期内随时都应淘汰鉴别错误的鸡。在混群前从以下方面将所有鉴别错误的鸡都淘汰掉:①鸡冠和肉髯。15周公鸡发育较好而且较红;②跗关节。20周公鸡跗关节比较粗而宽;母鸡比较细而光滑;③羽毛。20周公鸡羽毛边缘长而尖;母鸡羽毛质地较密且呈现划桨形;④体型。20周公鸡体型修长,母鸡骨盆宽而紧凑。
8.4.2 及时选种 第一次6周选留14.5%,第二次14周选留13.5%,第三次19~21周选留12.5%,第四次24周选留9%~11%。公母混群时选择第二性征(鸡冠、肉髯的生长及脸的颜色)明显、体重一致、体型(淘汰龙骨或胫骨短、弯曲)发育良好、胸肌体况发育无异常 (淘汰胸肌过度丰满或偏瘦偏软)、断喙整齐(淘汰不齐、弯曲、变形或过度)、腿和脚趾爪强壮挺直无缺陷(淘汰弯曲、脚垫肿、变形、爪部水泡和葡萄球菌感染)、羽毛光亮、主翼羽更换正常、背部平直无畸形、没有明显缺陷的健康(淘汰脸色、冠色苍白,有拉稀、呼噜等症状)公鸡。体重和均匀度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体重接近标准,均匀度95%以上。
8.4.3 公母混群 培养公鸡对母鸡的统治关系,育成期的公鸡体型应高大,胆怯且均匀度好,混群后有信心统治母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领地。混群前淘汰发育不良、弱小的公鸡,选择中等体重或体型稍小的公鸡混群,体重大的公鸡留作后备使用,体重小的公鸡分开饲喂促进性成熟并作后备使用。混群时公鸡性成熟良好,脸红、冠大、喙圆整、腿长、背平、昂首挺胸、结实、丰满度呈V型、泄殖腔膨大潮湿红润,容貌和气质都能受到母鸡的喜爱与欢迎,建立公母鸡之间的友好关系。如有必要在混群的前一周将公鸡穿好鼻签,用于实行公母分饲。鼻签若使用得当,公鸡只能在公鸡喂料器中采食,公鸡的料量会更精确,更有利于控制好体重;使用鼻签可在20~21周早混群。鼻签的颜色可用来观察替换的公鸡,对公鸡的攻击性有一定的改善。鼻签太长会影响采食和饮水,太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公鸡穿鼻签的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实践表明穿鼻签太早,如早于20周,公鸡的头部鼻孔还未发育完整,对鼻腔有损害,会使公鸡的采食速度大幅降低,采食时间成倍增加,最终影响公鸡的正常发育;穿鼻签太迟,会使公鸡穿鼻签和公母鸡混群的应激叠加在一起。穿鼻签时,应先对鼻签进行消毒,然后在鼻签凹陷处涂上红霉素药膏,以降低应激和预防感染。鼻签丢失时应及时补上。
8.4.4 公母比例 混群的时机为一个公鸡必须在母鸡面前占优势方能与之交配,且母鸡不应害怕公鸡逃避交配(性成熟不同步)。在一个管理良好的鸡群中,公鸡应在母鸡开产前占支配地位;群序(体重与体况)与混入的数量,要看有无相互争斗或交配时相互干扰。公母混群一般可采用18~23周一次性混入9%~11%的公鸡;也可采用初期混入较高比例(12%~12.5%)的公鸡,逐渐淘汰并在24周左右降到9%~10%;如公鸡性成熟早、不均匀或太凶,分阶段混入公鸡,23周混5%、24周再混2%、25周再混1%、26周再混1%。同时根据品种、混群时的体重考虑公母混群比例和数量,控制在7.5%~10%,并据公鸡的状态作适当调整,体况非常好 6%~7.5%、良好 7.5%~8.5%、一般8%~10%、较差9%~12%;如公鸡发育偏早、体重体型较大、行为比较凶悍时应减少公鸡的配比数量;公鸡发育超前、超重或有侵略性,可将公鸡晚点转群。公母比例太高会导致公鸡之间互相攻击 (饲料、母鸡),造成公鸡死淘高、交配受干扰;还会导致公母鸡之间互相攻击,过度交配导致母鸡害怕公鸡,母鸡躲在棚架上或蛋箱下,还会引起交配伤害、羽毛破损,母鸡损伤,死淘高、母鸡永远或不愿接受交配,超重及胸肌发育过大,受精率差;母鸡死淘率也更高,如果比例超过12%会导致高峰前死亡率提高。比例太低会造成交配不足,错失交配机会,早期孵化率低;当公鸡比例低于6%时,孵化率开始受到影响。按重量匹配公母鸡,通过淘汰所有重量不足和极度超重的公鸡,目标只保留中等重量的公鸡;把较重的公鸡与较重的母鸡混养;把较轻的公鸡与较轻的母鸡混养;将体重接近的公鸡混到同一栋鸡舍内;每周把状况不好、超大或骨骼和腿部有问题的公鸡淘汰掉,如做不到这一点,状况良好及超重的公鸡会把分配给状况不好的公鸡的饲料吃掉。当混群或啄羽次序形成后,公鸡均匀度还与公母混群的最佳比例相关,体型较大的公鸡会得到或统治较多的母鸡;母鸡的分配不均匀也会导致晚成熟的公鸡之间的竞争增多,影响受精率。将发育较早的公鸡混群可能会造成公鸡较强的攻击性,导致较高的母鸡死淘率及较低的早期受精率;混群太晚影响产雏数,公母鸡性成熟过度,应适当降低光照强度,减少公鸡打斗。
8.4.5 混群后仔细观察鸡群的行为 混群后应仔细观察鸡群的采食行为,防止公母鸡互相偷吃饲料,经常进入鸡舍,了解舍内的情况。观察公鸡的交配频率、成功率,公鸡在舍内的分布;公鸡之间的打斗情况;追逐行为,母鸡是否惧怕公鸡,有无踩死踩伤的母鸡;采食情况,公鸡喂料是否均匀、料位是否恰当、是否偷料、料线高度、格栅开口、鼻签等。更重要的是评估公鸡的体况,当公鸡在新的领地找不到料,一些公鸡的体况会下降;当公鸡学会从母鸡料线中偷料后,体重迅速增加,增重过多的公鸡会更凶猛。混群3~5周一定要现场观察公鸡的采食,及时调整。
8.4.6 公母分饲 混群到30周是公母分饲的关键时期,公鸡进入了母鸡的领地,活动区域增大近10倍,公鸡要学会找到公鸡喂料器的位置,建立各自的社交区域;此间公鸡鸡冠和头的大小发育还不够大,仍有机会偷吃母鸡料;此时公鸡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适应能力强、采食量大的公鸡,超重更加凶猛,反之发育缓慢甚至消瘦;建议每周至少两次观察公鸡吃料,及时调整上料的均匀度、料量、料位空间、料线高度、混群比例等;每周称重两次,及时评估周增重情况。经常检查格栅大小以不影响母鸡吃料、料线的接口、可调节的料盘、料线稳固性等。公母分饲是否彻底对公鸡的饲喂量有很大影响,取决于公鸡能从母鸡喂料器中采食程度和母鸡能从公鸡喂料器中的采食程度;公鸡鸡冠的情况,如全剪冠、部分剪冠或不剪冠;鼻签的使用及饲料能量水平;网格大小并不是非常关键,45~46mm宽、60mm高可以接受,但网格维护也很重要。先饲喂母鸡,10min后再饲喂公鸡,公鸡喂料器高度适当,每羽公鸡的采食位置保持固定,每淘汰10羽公鸡减少一个料桶;公母鸡使用不同的饲喂器饲喂,自始至终保持公鸡20cm/只的采食位置;使用鼻签、公鸡不剪冠、母鸡料线上加隔栅,可有效预防公鸡偷吃母鸡料。公母鸡一旦开始交配,公鸡就会非常活跃,应仔细观察公鸡的体重及周增重,必要时可多增加饲料,但必须观察体重。避免公鸡偷料的最佳办法,育成产蛋同场,育成公母分开喂料;培训公鸡喂料识别,起码在混群前1周,先把公鸡料线放下来;如需转群,将公鸡最起码提前3d转群,如需一起转,公母分饲起码3d,先把公鸡料线放下来;在转群之后,公鸡在自动料线上放下一半,让公鸡聚集在垫料上大约30~40s,转动母鸡料线大约30s,然后把公鸡料线放至适当的位置以利于公鸡吃料。
8.4.7 性成熟同步 母鸡必须准备好接受与公鸡交配,公鸡太重或母鸡太轻,公鸡侵略,会造成母鸡死淘增加,受精率较差(表4),过轻的母鸡对于加光和公鸡反应不好,交配高峰低;公鸡太轻或母鸡太重,母鸡对公鸡有侵略性,增加了公鸡和公鸡之间的竞争,使公鸡过于凶猛。
表4 公鸡太轻或超重对受精率的影响
8.4.8 累积营养 作为一般原则,在鸡舍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20周种公鸡累积采食能量138.07MJ、1850g以上的平衡蛋白质。25周时种公鸡应摄入171.38MJ能量和2300g平衡蛋白质。
8.5 产蛋期 公鸡需要一直生长尤其在45周之后,控制体重对于维持公鸡精瘦非常重要。30~50周周增重25~28g,25~30周的总增重应达到475g,产蛋期应保持体重和料量持续小幅均衡增长,维护好饲养设备和棚架,经常观察公鸡采食情况,每周对公鸡进行称重,了解其体重的生长趋势,检讨饲喂程序;称重时进行体况评估,及时淘汰不合格和低于或超过平均体重12.5%的公鸡,确保公鸡体况与良好的性成熟特征及合适的公母比例。保持采食位置的稳定,太多太少都会影响公鸡采食的均匀性。加强喂料器的管理,经常检查公母鸡喂料器的性能状况,关注开产至产蛋高峰及高峰后均匀度的变化,混群后由于公母鸡有相互偷吃料的问题,应据实际体重的变化调整料量,注意公鸡在产蛋期的体重不能降低,体重小幅下降都会造成精子质量下降(表5);产蛋期体重控制不当,如超重、体重下降或增重不足,公鸡状态差,均匀度下降,影响受精率。公鸡饲喂过度,特别是产蛋高峰前会造成肥胖,过分超重的公鸡交配活动完成也相对困难,影响受精率;研究证明脂肪过多与精子生产和精液质量成反比。公鸡饲喂不足会造成体重及社会等级下降、胸肌松软,体重下降的公鸡精液的生产减少或停止,死淘率也高,受精率降低。
表5 产蛋期体重下降的影响
8.5.1 适时加料 光照刺激前3周公鸡应接受较大的料量增加,使其在母鸡开产时最大限度地达到性成熟;光照刺激开始后且公鸡开始性成熟,所增加的料量应减少,光照刺激开始后加料太快会使公鸡胸部肌肉发育过大,导致公鸡懒惰。料量不足的问题也许是饲料分配不均匀的原因所致,并非实际上的料量不足,饲料分配不均和设备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种蛋和精液的生产,所以喂料时相关人员必须在场观察鸡群的采食行为,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坚硬的胸肉意味着公鸡吸收了足够的营养,松软的胸肉意味着公鸡没有得到足够的能量,它正利用胸肉中的能量支持其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大约25%~30%的公鸡会衰竭,这属正常。
8.5.2 饲喂量 饲料分配和公鸡体重是关系到受精率不正常的两个最大影响因素。保持鸡群不胖具有挑战性,包括喂料设备与培训、正确的料量、公母分饲、体重与均匀度都很关键。所有的公鸡都有一个与体重相关的能量要求,公鸡不像母鸡,没有随周龄增加而需要的代谢能下降,一只公鸡每公斤体重大约需 313.94~334.87KJ(75~80kcal)的能量和13~14g/只/d的粗蛋白,饲料重量大约是体重的2.5%~2.8%。适当的饲喂量以保持公鸡最佳的体重,正常的料量范围130~150g/只/d,29~49周公鸡周增重应保持在30g左右,50周后维持在25g左右,然后每周适当增加一定的料量。一般25周饲喂量大约134g/只/d(1.52MJ能量),25~30周饲料量每周增加 1~2g/只,30周饲喂量大约 141g/只/d(1.59MJ能量),35~65周饲料量每周增加 0.5g/只或每2~4周增加1g。公鸡料量不增加或减少会影响受精率。同样的种鸡,平均体重3.85kg、喂料量110g、喂料与体重比例为 2.8,均匀度 69%的种鸡群中16%的种鸡或处于过量进食的风险,而均匀度80.6%的种鸡群中仅有10%的种鸡或存在超重的风险(图7)。因此在产蛋期应正确喂料,确保公鸡体重不再下降。
图7 均匀度影响喂料
8.5.3 避免给种公鸡太多的喂料空间 在种公鸡且一生中,喂料设备应随公鸡数量的减少而减少;饲喂器应布置在鸡舍中间且呈一条直线,不能倾斜和摇摆,且分布均匀。喂料空间太多,母鸡容易到公鸡料槽(料桶)中偷料,攻击性较强的种公鸡会过食,体重均匀度就会恶化,造成鸡群生产性能下降。料线高度应适当,确保每只鸡吃料均匀,将公鸡料槽或料桶尽量放低,以利于体型小的公鸡吃料和整体均匀度的维持。
8.5.4 体重差异原则 公鸡和母鸡的平均体重差异是500~600g;在混群的开始,维持15%的体重差异,然后在高峰后期下降到13%。
8.5.5 定期检测精液品质 及时淘汰精液质量较差的种公鸡,产蛋期体重影响睾丸功能的持续性和交配能力;体重控制尽量小一些,体重超重后期受精率下降快。
8.5.6 管理好公鸡备用栏 由于公鸡之间的侵略性会造成体质下降,所以应配备一些额外的公鸡,一般放在公鸡棚或鸡舍末端,饲养密度<3.5只/m2,配备更多的乳头饮水器,料位足够有效,保持它们有活力,以便进行公鸡轮换。
8.6 公鸡管理应注意的方面 剪冠的公鸡比不剪冠的公鸡更易偷吃母鸡料;使用鼻签后公鸡的料量应足够,观察公鸡饮水情况;公母混群太早,公鸡较易偷吃母鸡料;体重不够的公鸡应单独饲喂。公鸡体重增加比其头部大小增加的快,公鸡性成熟过早会引起公鸡太凶并影响受精率。经常更换公鸡,保持群体内公鸡状态良好(表6),如果公鸡管理好没有必要替换公鸡。定期淘汰不好的公鸡如脚趾或腿部缺陷、损伤、跛行、太瘦或太胖;躲避无攻击性、无精神不工作的公鸡;检查公鸡肛门情况等。公鸡的淘汰应逐步进行,淘汰的公鸡应拿出鸡舍。使用刨地料增进鸡只的活动。每天观察产蛋和交配活动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表6 能取得较好成绩的公鸡状态及措施
公鸡料在开产或24~25周开始使用,不能太晚,如果使用公鸡料过晚就无益处,公鸡料的使用时机见表7。
表7 公鸡料的使用时机
若开产时使用公鸡料,好处将在30~35周时体现,可改善受精率和孵化率。48周使用公鸡料无益处,同样的试验在37周才使用公鸡料也得到相似的结果。欧盟使用公鸡料的试验表明,对产蛋晚期的孵化率影响最大,28~35周无差别,35~52周增加 0.6%、53~60周增加 5.1%、总体增加1.1%。
为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实际生产中应正确控制体重,在4~6周保证体重至少或稍高于标准,确保骨骼发育有个良好的开端,在2~12周避免对鸡只造成应激。控制好均匀度,为公鸡提供足够的地面空间、喂料饮水空间和快速分配饲料。选择好的公鸡,公母分开饲喂,使公母同步性成熟,据公鸡的体况决定饲喂量和增加饲料量,确保公鸡偷吃不到母鸡料,每周至少3次在喂料时观察公鸡采食。保持种公母鸡的体重和体型差异合理,以取得最佳的生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