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译者身份研究

2018-06-30 09:11李晖郝思源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体性

李晖 郝思源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对翻译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趋势,因其高效性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在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特点的基础上,从传统的译者身份定位出发,研究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下译者的不同身份以及不同身份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译者身份;主体性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demand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s increasing. As a new trend of translation,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CAT) is developing rapidly because of its high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T,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different roles the translator play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AT and the function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so as to highlight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Key words】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dentity; subjectivity

【作者简介】李晖(1981- ),女,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郝思源(1982- ),男,金陵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日益扩大。传统的人工翻译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于翻译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4年IBM-801的计算机翻译实践,但在之后几十年里发展速度缓慢。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出现了一系列的计算机翻译软件工具,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时效性,它的发展迎来了春天。随着翻译软件工具不断的更新换代以及人们对机辅译文的好奇心,对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翻译技术的探讨,尤其是对各种翻译软件功能和操作的对比分析,以及对译文质量控制的讨论。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计算机辅助翻译相关学术论文,找到 149, 827 条结果,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翻译技术方面的研究。由此可见,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中,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利用技术工具进行翻译活动的翻译人员就无形中被边缘化了。仿佛只要有了机器,译文就能自动生成。

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其复杂性往往超出想象。在现阶段,技术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智能化的程度。翻译软件作为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翻译人员的主观操作。与传统的人工翻译相比,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中,翻译人员在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扮演更多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职责。笔者将结合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特点分析译者的不同角色,探讨译者主觀能动性对于译文生成的重要性。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特点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在人工翻译过程中辅助使用计算机程序的自动翻译功能。重复的内容无需重复翻译,而是由计算机程序自动匹配后直接从翻译记忆库中获取出来,极大地减轻了翻译人员的工作量。CAT技术的核心就是翻译记忆技术,翻译进行的同时,系统在后台建立相应的语言数据库。这就是所谓的翻译记忆。在翻译过程中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段出现时,系统会自动检索记忆库,提示最接近的译法,翻译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采用、舍弃或编辑重复出现的文本。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主要用于技术类翻译,笔者在研究了国内常用的几款翻译软件工具的基础上,总结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几个特点。

1.技术性。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中,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在计算机软件平台上进行的。因此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之前必须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了解软件工具的功能以及操作。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要能够熟练使用术语提取工具对已掌握的原文双语材料进行加工提取,形成对应术语库文件。目前常用的术语提取软件是SDL Multiterm,将双语材料导入SDL Multiterm后,译者对术语进行加工整理后导出,然后在翻译平台上导入已有的术语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熟悉翻译单个文件的操作流程以及如何保证译文与原文格式一致等技术性问题。与传统的人工纸质翻译相比,计算机辅助翻译需要译者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这样才能轻松应对大批量的翻译任务,凸显出CAT技术的优势。

2.高效性。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记忆库技术可以把译者从重复的翻译内容中解放出来,节省了译者的时间与精力,从而提高翻译的效率。这一技术的前提是建立在译者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随着翻译内容的累积,记忆库不断更新扩张,涵盖内容不断完善。从理论上来说,越到后期,译者翻译的内容越少,最后只需要做一些文字整合工作。现在国内外的翻译公司都是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这一技术尤其适用于文字重复率较高的技术性文档翻译,省去了重复性的工作和查阅术语的时间,大大节约了翻译时间成本。

3.专业性。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可以对翻译活动进行流程化管理,从译前准备到译中再到审校,每一个环节都有工具辅助进行,保证翻译活动的规范。在技术性文档的翻译中,译前的术语提取可以保证译文上下术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语料库技术可以使译者熟悉相关专业的语言习惯。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在界面中对应出现,清晰地呈现在译者面前,方便译者查阅原文,保证译文质量。翻译软件基本都附带审校功能,可以自动检查拼写和格式错误。

4.协作性。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各行各业都在高速运转,翻译行业同样如此。客户对翻译都有时效性的要求,需要很快拿到译文,因此翻译人员往往不是一个人承担全部的翻译任务。在翻译公司里,所有的翻译项目都是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项目经理带领项目小组按照流程进行翻译。每一个译者在项目中只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必须与其它组员协调合作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译者身份

传统的人工翻译主要依靠译者自身的语言功底和文字解码能力,工具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有限。在中西方的翻译历史上,译者一直扮演着仆人的角色,尽心尽力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在这一传统角色定位中,译者受制于原文,主体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使传统翻译活动发生了变革,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转换过程。类似传统人工翻译中的语言转换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中所占比例已经很少,大部分语言转换工作已经由计算机代替译者完成。计算机辅助翻译中译者的角色颠覆了人们对翻译人员的传统定义,译者在翻译的各个环节都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译者身份,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计算机辅助翻译环境下做好翻译工作。

1.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者。目前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大翻译公司、本地化公司以及大型企业的翻译与本地化部门。每一个翻译任务都是按照项目来管理的,项目组由项目经理管理,设有技术组、翻译组、校审组。翻译者作为团队中的一员,要根据项目经理的安排,与其它成员分工协作,按照流程来完成翻译工作。翻译活动都是在软件工具平台上进行的,初次使用机辅翻译技术进行翻译的人员首先必须要学习如何使用翻译软件。但是仅仅依靠一个翻译平台是不能提高翻译效率和水平的,机辅翻译的核心是语料库和术语库,译者在译前要学会如何使用术语提取软件进行术语提取和使用,还要学习语料库的制作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辅助翻译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译者也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了解软件的新功能,才能让工具更好地为自己所用。在平时的工作中译者要注意搜集和积累自己常用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行业术语,形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语料库。在接到翻译任务之后,译者并不是马上就进入翻译过程,首先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译者要了解翻译内容所属的性质和领域,准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库,还要了解翻译的要求和规范。对于译者来说,每一次翻译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够接触到新的信息和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译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翻译能力也不断提高,可以在以后的翻译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2.翻译和文字编辑。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辅助软件可以自动进行语料库和术语库的匹配,译者根据软件提供的预翻译结果进行选择编辑,调整语言结构和风格,形成合适的译文。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判断自动生成的译文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对选择的合适译文要进行加工。通过联系上下文,保证译文的流畅性和风格的一致性。译者不能被软件牵着鼻子走,要充分意识到软件的辅助性和译者的主体性。尽管术语库和语料库技术将译者从繁琐的文字翻译中解放出来了,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内容是语料库覆盖不到的,译者仍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翻译。由于大部分内容已经自动从语料库和术语库中匹配翻译好了,译者在翻译剩下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机器译文的遣词造句和风格,进而调整自己的翻译,使其与机器译文保持一致。在译后编辑阶段,译者要从译文整体出发,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以及表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统一译文的风格。大量的语言加工与整合不仅考验译者的语言功底,也对其专业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语言质量控制者。译文质量控制是翻译的首要问题,它决定了译者的翻译工作能否得到认可。译者是译文质量的第一把关人。虽然在翻译项目管理中有专门的校审组进行译文的校对和检查,但译者作为译文的生产者对译文的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译前专业知识的储备、语料库的积累、术语库的提取到翻译规范的制定,译者就进入了译文质量控制流程。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对每一个分割的语言单位进行分析斟酌,找出最合适的译文进行加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翻译的过程也是校审的过程,只要发现译文中存在问题,就要及时解决。一些常见的语法、数字和格式上的错误可以通过软件自带的QA(质量控制)工具进行检查,也可用专门的QA工具,如QADistiller、X-bench、Error-Spy、中国的黑马等进行审校。语言搭配上的问题就需要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斟酌把握,使译文达到最佳。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多次使用辅助校审工具如X-bench进行译文的检查,确保译文质量。在翻译项目管理中,译后还要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对译文做相应的调整,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技术的参与,计算机辅助翻译与传统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要承担翻译之外的不同角色。译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每个角色相应的工作,保证译文的质量。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转换,即便是技术性文字,它也反映出一种文化语境下语言的表达习惯和逻辑关联,转换两种语言是复杂的过程,因此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译者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翻译的形式也不断在发生着变革。笔者相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会朝着更科学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能更好地为译者所用。

参考文献:

[1]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杨召蓝,杨晋.信息时代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发展研究综述[J].英语广场,2016(7):26-28.

[3]张宇浩,彭庆华.浅析计算机辅助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1):142-144.

[4]葛亚芳.计算机辅助翻譯技术对译者的影响[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5(2):183-186.

[5]王晓艺.浅谈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对译文质量的优化作用[J].海外英语,2016(5):125-126.

[6]王华树,张琢.计算机辅助翻译记忆技术对译者的作用研究[J].译苑新谭,2016(8):102-108.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