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教学

2018-06-30 06:54郭家龙
学周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郭家龙

摘 要: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类学科的基础,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思维,改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55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形式单一乏味,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学生、家长、教师的关注点都集中在知识理论的学习上,忽略了学生对社会能动作用的发挥,导致学生无法借助所学内容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促进自我提高拓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课堂中。

一、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生活情境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于一门学科没有产生学习兴趣,那么课堂于他而言便形如牢狱,无法真正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学的魅力与樂趣。数学教学本身比较复杂,且数学逻辑思维比较抽象,与形象化的语文相比较为枯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力求化繁为简,将生活情境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变得生动灵活、趣味多变,只有这样才能改善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指数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将自身作为教学主体,以讲授的形式机械地传递数学知识理论,因此,大部分课堂时间都被教师占用,学生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与思考的空间,更没有太多机会与教师进行互动。缺乏互动的课堂是死板乏味的,教师既不能根据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调整,更不能了解学生学情,与学生拉近距离、沟通情感。学生则过度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缺少自身对知识的思考与分析,以至于在听课时什么都会,运用时却无从着手。生活情境的应用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并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指数,进一步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完善教学。

(三)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实践

将生活情境应用于数学教学,可以改变当前数学课堂与生活实践逐渐脱轨的现象,帮助学生从生活角度去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生活实际中总结得来,因此学生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反作用于生活,继而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将课堂与生活接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四)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抽象化是数学的代名词,年龄限制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能力”,因此,应用生活情境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更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如果教师应用得体,即使是十分深奥的数学知识,也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继而让学生能够领悟知晓,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势必会得到提高。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挖掘生活,丰富教学

在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现代教育观念深入贯串于教学的始终,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基于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不断丰富创新,善于挖掘生活的本质。例如,在讲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节“认识图形(一)”时,可以在导入部分以及图形讲解部分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图形。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图形。如符合圆形标准的生活实物有足球、乒乓球、地球仪等,符合长方形标准的生活实物有铅笔盒、围巾等,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联想,说出更多符合图形标准的实物。在认识图形的阶段,教师可以利用积木为学生展示图形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分为六至七人一组,在对积木进行充分观察后,总结出图形的规律。这样一来,“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便能顺利有效地完成。

(二)善于联想,思维拓展

实际上,数学文化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势必会错过数学与生活实践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要不断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发,让学生通过联想与拓展把握数学的规律性,利用数学理论解决问题。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节“垂线与平行线”时,教师可以通过以前数学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垂线和平行线的定义。例如,利用学过的角的概念告诉学生:当角为90度时,角的两条边为垂直关系,互为垂线。利用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告诉学生其邻边垂直,对边平行不相交。当学生对垂线与平行线有了初步把握后,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垂线与平行线的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学生可以充分地思考与联想,继而得出诸如“平行线应用于铁路轨道的设计”“垂线应用于楼房建设”等结论,将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

(三)加强实践,结合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认识生活、加强实践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数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互相融合的整体。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节“时、分、秒”以及一年级下册第五节“元、角、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效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五至六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了让学生明白“元、角、分”的用法与换算规律,一名同学扮演商店老板,其他组员则扮演顾客,用制作的人民币道具来购买不同的商品,并由“商店老板”收费找零。为了让学生认识“时、分、秒”,掌握时间的读取方法,可以由学生分别扮演手表拥有者和时间询问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数学知识,并及时有效地应用于生活。

总之,小学数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兴趣与思维的形成,只有充分应用生活情境,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才能改善不良教学现状,使学生有效地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实践提供帮助。这是进一步保障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师不容推卸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刘晓青.生活情境创设的三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1).

[2] 袁慧敏.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1).

猜你喜欢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