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周琴
摘 要:为应对世界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抓住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的机遇,国家正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高等院校理应根据国家战略,与时俱进改进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贵州理工学院作为新建工科院校,根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和融合,努力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学科交叉实际生产问题、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工科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0-00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02
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贵州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亟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适应贵州省高分子行业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一、贵州理工学院材料與冶金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现状
贵州理工学院材料学院材料科学工程专业于2016年首届招生,按照原有的培养方案,2018年大三开始将按照金属、新能源材料、焊接、高分子四个方向分班教学。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贵州省高分子行业无优势可言,而贵州理工学院作为省属本科院校,定位于服务本省经济发展,且以本省学生居多,这就造成就业率偏低。需要学校进行综合性改革,综合调动一切可用资源,通过科(研)—教(学)—融合(高分子相关行业),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学科交叉点为突破口,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二、新工科背景下学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思考
(一)培养模式的探索
首先,有步骤地实施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入校后,前两年接受学校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三开始按照目前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属的四个方向,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进行专门化的学习,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的融合。与此同时不断整合学校课程资源,进行特色课程建设。
其次,加强与周边学校相关专业的联系。目前,贵州省内相关高校已开始学分互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加入,在大一、大二阶段即能够选修部分课程。例如,选修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学生在大三专业课开始之前即能了解混凝土的成分,比如减水剂等及其作用,这对指导专业课《高分子化学》的学习极为重要。
最后,加强与已有硕士点的高校的联系,即在学校没有硕士点的情况下试行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的培养[1]。学生大三开始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参与临近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接触加工设备及分析设备,这对大四阶段的相关课程的学习极其有益。通过本科与硕士课程的衔接与贯通,改变以往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链断裂的弊端。
(二)相关平台的建设及融合
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融合[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前期与相关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基地等众多人才培养协议。要加强和融合已有的校外实习企业,使学生走出校园即可胜任高分子材料加工方面的工作。另外,建立省外实习基地,以弥补本省专业的短板。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
新工科背景下,强调学科专业的融合交叉,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贵州理工学院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性学校,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双创工作的开展[3]。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各类大学生创新性比赛,全员参与;另一方面,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主导的创新创业项目也在积极展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取得一定成绩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减少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本科生培养除了要注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半工业化实习实训基地与翻转课堂、MOOC等教学形式相结合,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园、贵州省材料研究院等平台,拓展创新创业训练的空间。这样既能切合新工科要求,又能体现专业交叉融合。
(四)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教育的质量评估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当前各类高校关注的焦点工作,其目的就是促进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建立健全完善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构建高效本科培养与企业相联系的机制,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国际的互认,这也是新工科教育的目标体现[4]。目前,无论是贵州省还是全国,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缺乏有影响的专业水平认证。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下属的焊接专业为例,其毕业生可以获取焊接方向相关的认证,这既是学生阶段学习的证明,也是一定范围内行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这种认证对于评价与保障教学水平都是行之有效的。
为了有序推进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课程改革并推进新工科建设,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第三方评估认证的社会综合评估体系以及高校组成评估体系,以客观的标准评价和比较各高校新工科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指导专业建设并对其质量进行保障。
总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培养计划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与改革、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新工科工程技术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改革,在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以及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龚晓嘉.综合性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培养新工科创新型人才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7(12):141.
[2] 徐晓飞,丁效华.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7(6):6.
[3] 汪丽梅,窦立岩.高分子材料专业就业导向下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视界,2017(6):19.
[4] 宋 强,胡亚茹,李兆锋等.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料类生产实习模式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