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政治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思考

2018-06-30 06:26刘宗诚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组讨论高效课堂

摘 要:随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又迎来一波新的浪潮,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广大教师各显神通,虽然方式各有所长,但总离不开高效课堂这一核心。实践证明,分组讨论法在课堂中的可操作性、实用性更加突出。但作为一种传统、经典、有效的教学模式,在现实中却因为有些教师的不当操作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文章从学生分组、任务设置、成果展示、教师定位等方面谈谈如何才能将课堂分组讨论落到实处,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为课堂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分组讨论;任务设置;成果展示

作者简介:刘宗诚,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教师。(广东 阳江 5295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16ZQJK02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094-03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在于颠倒了师生的位置,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老师只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知学生的反馈情况,甚至沉浸于自我良好感觉之中。而学生由于老师思维的引领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只会依葫芦画瓢的模仿,一旦课后需要独自面对时却无从下手。因此,老师必须大胆放手,尊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最可行,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主要战场”。个体由于思维方式、知识储备、观察角度等差异,对同一問题会产生不同看法,大家就此展开交流,有利于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理性精神的培养。如何避免讨论流于形式进而产生实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展开探讨。

一、课堂讨论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 分组不明,任务不清。首先,由于部分教师对课堂讨论的重视程度不够,从未在所教班级进行过明确的分组,导致学生讨论时找不到“组织”。结果往往是仅限于同桌之间的交流,个别活跃点的学生也会前后讨论,但都是临时性搭档,缺少默契,对知识的分析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其次,学生需要从老师那里得到明确的指令,才好进行针对性的思考。例如,笔者在听一堂“中华文化”的公开课时,发现上课教师播放完一段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后,本意是想让学生从中感受“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但由于没有进行恰当的问题引导,只是泛泛让学生讨论观后感受,虽然当时的讨论氛围很热烈,但学生讨论的都是“哪些美食没吃过”“哪些美食很诱人”等题外话,出现讨论偏离主题现象。

2. 时间不足,探究不深。一方面,有些老师虽然知道分组讨论对学生“激趣引思”的重要性,但由于课堂教学任务较重,只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输,根本不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深入的探讨、思想的交锋、结论的生成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学生知识水平不高的话耗时问题更加突出,有的老师又缺乏足够的耐心,加上担心接下来的任务是否能及时完成,结果往往是讨论草草收场,教师取而代之,形式大于内容。

3. 问题缺乏必要性,讨论缺乏深入性。课堂分组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发散思维,学会探究反思,而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问题通俗易懂,答案课本直观呈现,这种讨论浪费课堂时间,学生也会因为难度系数过低而丧失兴趣。讨论虽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契机,但并不是每节课堂的标配。教师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性,把握讨论的必要性,提高讨论的针对性。

4. 学生浑水摸鱼,教师作壁上观。事实上,学生无论是成绩还是纪律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成绩好的同学有兴趣也有能力参与到话题的探讨中来,自然能收到不错的效果;部分成绩靠后的同学要么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本身就学习兴趣淡薄,再加上身边没有优生带动的话自然就游离在讨论之外了。如果讨论过程中老师放之任之,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浑水摸鱼、趁机“解放”的现象。

二、实现有效讨论的几点探索

1. 分组分工合理化。分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讨论的成效。小组的规模应控制得当,前后两桌的四人小组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一般来说,班级座位的安排由班主任决定,不会依据某科或某教师的需要而设置。如果不是班主任,只能在现有的情形下进行分组,常规的安排是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不会因为讨论而允许学生自由走动。因此,固定分组遵循就近原则,四人小组由两人转身就成,而更多人的话则不易操作。四人小组也能保证在一次讨论中每个人都有表述的机会,问题的探讨也相对集中,不会因人数众多而导致七嘴八舌。其次,笔者在班主任编座位时给出适当的建议,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性别、性格特点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讨论的实效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落到实处,教师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小组。所以,每个小组都必须有一名组长来维持讨论的秩序,落实布置的任务,协调组员的发言,挖掘组员的思维,归纳探讨的结论。

2. 任务设置科学化。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编剧和导演,虽然不是主演却决定着讨论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所探究问题的设置。显而易见的问题没必要讨论来浪费时间,太模糊或太深透的问题让学生无法适从。因此任务设置的科学性特别重要,本人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材料引用贴近生活,吸引兴趣。只有了解的事情学生才有话可说,有兴趣的事情才有话肯说。笔者所在的是一个“四线城市”,共享单车的春风还没刮到,学生对此不甚了解,在上“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中谈到共享经济话题时,避开了这一热点话题,毕竟学生只是耳闻并无亲身体会。于是,笔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采用海边旅游小镇上的水上用品租赁市场火爆的材料来引入讨论,不少学生都有亲身体会,讨论效果热烈非常。

(2)问题设置难易得当,发散思维。在经济生活“消费及其类型”一课中,主要有“影响消费的因素”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两个待解决的问题。前者答案课本直接呈现,缺乏讨论的深度,而后者需要学生对照前面的原因充分思考相关对策。笔者用它作为讨论的问题抛出,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虽然课本没有任何蛛丝马迹,但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秩序”等超出知识范围却符合逻辑联系的答案都能被学生挖掘出来。这樣的讨论不仅解决了本知识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3)紧扣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课前应精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宜揣摩何处为学生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有的放矢,解决重难点问题,中心指挥棒是教学的任务,不能因为个人的偏好或学生的兴趣而舍本求末。

3. 成果展示多元化。成果展示是讨论效果的呈现,普通的模式是抽取小组,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很可能出现的情形是组织者、思考者、发言者集于一体,小组表现成了一个人的表演。其他人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安全位置”而脱离队伍。因此,不妨尝试多样的成果展示方式,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倒逼组员紧跟步伐。第一,角色扮演。在“投资理财”这一课,笔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是资金拥有者,其他三人分饰储蓄、股票和债券的经理人。为了获得资金彼此陈述自己的优势,并指出对方的弊端。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既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直观地呈现了知识。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十分受学生的欢迎;第二,辩论赛。如果讨论的问题涉及尖锐对立的两个方面的话,不妨让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角色,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己方优势和对方不足,再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进行双方对垒。比如,上资源配置中关于“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一知识时就是采取这一模式;第三,游戏。哲学的知识比较晦涩,难以理解,学生在哲学课堂往往精神不佳。可以在适当的情形采取游戏展示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哲学复习课涉及辨别古诗词中所蕴含哲理的时候,笔者先给出材料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找两个小组仿“一站到底”节目的形式来轮流回答对方所出考题,对获胜方给予考核加分奖励。学生热情高涨,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

4. 教师定位准确化。(1)教师是前期材料的准备者。讨论的问题如果学生了解不多的话,很可能出现冷场现象,教师需要提前布置讨论的任务,但由于学生在学校查阅资料不便,必要时需要教师给出相应的准备材料。例如,笔者在上“企业成功经营的因素”时,想运用我们民族品牌的骄傲——华为来作为分析材料,不少学生只闻其名不知其实,除了展示5分钟的视频介绍材料之外,还找了一些其他纸质的补充资料提前张贴于教室,让学生有大致了解,教学中发现即使平时很少接触新闻的学生也能加入讨论。

(2)教师是学生分析、陈述的倾听者。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表述进行点评时不宜操之过急,一定要耐心倾听,并记下其中的错误,再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如此学生会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而调整思路,这样的效果远比外界指出好得多。

(3)教师是讨论过程的监察者而非旁观者。课堂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小组之中去追踪讨论的情况,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对讨论中出现的思维障碍进行点拨引导,必要时进行提示,对消极的组员进行加油鼓劲。通过巡逻也可以收集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信息,进而分析原因,待稍后的评价总结过程中进行点拨提醒。

课堂分组讨论虽然已不是教学中的新生事物,但却是经受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经典方法,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对其进行研究优化,摒弃“假”讨论,实现“真”交流,配合新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激发政治课堂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张冰.巧设小组合作,构建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3).

[2] 叶圣陶,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易继斌

猜你喜欢
分组讨论高效课堂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分组讨论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