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综合运用哪些教学策略呢?文章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结合时政知识,为品德课注入新活力;创设情境,激活体验,体现主体地位;因材选媒,尽显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曹坤祥,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良田第一小学校长。(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7-0033-02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时候,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把教材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相结合。教师要广开教学渠道,加强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善学,从而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一、结合时政知识,为品德课注入新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时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小学品德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多拓展一些课外的知识和见闻,包括新闻、报纸、书刊等。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通常能给学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和体验。比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羊城时政学堂、南粤时政学堂每一期的视频后,让学生相互交流观后的感想和体会,就可以使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语言去表达,用心灵去感触。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社会生活时事动态的平台。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顺利飞天的视频并谈感想,从而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灿烂辉煌的发展前景。让学生讲其他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讲中国体坛运动员的拼搏精神,讲“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讲青藏铁路通车给人民带来的福音,讲中国人民如何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谭千秋老师如何在大地震中张开双臂保护身下的几位学生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这样,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课外所获得的信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还能提升这门学科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活体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 巧设问题,积极探究,内化体验。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积极探讨、得出结论,是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值得学习推广的教学方法,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师生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讨价值,要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并能从中有所感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讲授与活动开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如教学“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时,可先提出以下问题:火灾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如何正确逃生和自救?你还想到哪些逃生和自救的方法?提出问题后,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人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阐述观点。学生围绕问题通过相互沟通、研讨交流,从中也能提高合作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观点的水平。
2. 组织课堂活动,激活学生体验。活动过程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所学知识的深刻含义。如教学实践活动课“快乐的游戏”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校园的操场上开展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抽陀螺、“老鹰捉小鸡”“盲人摸象”等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亲身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意义,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实践证明,借助欣赏歌曲、讲故事、播放视频、做游戏等方式创设课堂活动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可课前布置学生去自主探究,让他们通过采访、上网查询、查阅书刊、看电视等方式,搜集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资料并办手抄报。上课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实物和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们过春节时贴对联和窗花、逛花市、醒狮等春节庆祝活动的图片,边展示边做详实的介绍。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传统文化。
3. 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进行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中,营造出快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或师生合作表演,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如教学“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有关小学生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察叔叔教育这一情节,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演后评价,评价完再演。由此,通过表演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
三、因材选媒,尽显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
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许多知识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得到更深刻的体验。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营造欢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如在教学“勿忘国耻”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展现给学生,通过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火烧圆明园等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和所进行的顽强抗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勿忘国耻的情怀。又如,在学习“水的危机”时,笔者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播放水受到严重污染的视频,展示有些地区由于缺水导致干裂的土地无法耕种以及污水给我国洪泽湖的水产养殖业造成了灭顶之灾的图片,从而让学生懂得水是生命的源泉,并形成珍惜水的意识。
四、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强化其社会实践教育和家庭教育,综合运用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角。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课程教学得到有效落实。以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为例,笔者首先在课前制定了家长调查问卷,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使用电脑网络的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后,笔者与学生一起研究分析,从而让学生懂得网络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快乐,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但如果掉进“网络陷阱”,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都有极其不良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后,笔者与家长一起探讨和实施教育策略,发挥巨大的合力教育作用,让孩子们认识电脑网络的利与弊。
五、进行多元化评价,有效融合生活实践与品德课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如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知识接受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课外完成品德有效作业予以评价,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给予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表现,也可以让家长认真评估孩子在家庭活动中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互评,在班集体中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评价中得到提高,共同进步。教师要重视与家长、班主任、科任教师的有效沟通,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必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课程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主动探究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相信学生定能在学习过程中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姜丽荣,王先娟.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策略[J].东方青年,2012,(12).
[2] 丁长飞.小学品德教学中结合生活开展教学的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7).
[3] 朱建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思品课的教学实效[J].学周刊c版,2014,(6).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