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朱佳钰
课程改革反对传统的满堂灌式的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提出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课堂提问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最主要途径。当前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不到位,个别老师甚至将预先讲授的知识由陈述句变为疑问句,使“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语文课堂提问要基于所教文本的特征进行设计,真正能达到建构语文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一、在文本留白处提问,建构教学框架
所谓建构教學的框架,就是要通过语文课堂的提问,让学生快速明白所要学的内容,锁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要能启迪学生去把握要学习的文本内容,明白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能体会到教者的教学思路。提问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让学生通过对教者所提问题的探索,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为达到这一提问目的,在设计提问时要抓住文本的留白处,点拨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
人教版《桥》一课选编自谈歌的小小说。文本构思精妙,人物描写非常精彩,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独特,文本最大的悬念在课文最后揭示,且有大片的留白。“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课文并没有直接交代老支书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噬,甚至没有交代文中唯一被老支书揪到队伍后面的小伙子是其儿子,只是说其他一百多位村民得救了。这样的留白,寓意深刻,能扣人心弦,在提问设计的时候,就可以巧妙地抓住留白处:她(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是文中的谁?为何她的丈夫和儿子都牺牲了呢?很快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认识了一位舍己为人、为老百姓搭建“生命之桥”的共产党员形象。而要了解这一形象,学生必须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阅读分析,尤其是老支书对小伙子的“揪”和“推”的动作,既反映了老支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也反映了老支书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文本的留白处,不仅是设计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处,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抓手。不少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抓住留白处,让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这些设计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大有裨益。
二、在文本“矛盾”处提问,启迪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语文学科,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训练的重要学科。语文课堂提问设计要聚焦到启发学生思维,尤其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品质上。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零散的碎问题,也不能是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假问题,更不能是无法启迪学生智慧的伪问题。要抓住文本的“矛盾”处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就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课文。文中阿炳先后两次来到无锡惠山的二泉,但“小阿炳”与“阿炳”虽是同一个人,但对“二泉映月”之景的感悟却完全不同。因而,当师父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时,“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过去了,被穷困和疾病折磨双目失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这次他却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并因此而创作了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阿炳从什么声音也没听见,到听到各种声音让他的心颤抖起来,看似是文本的矛盾之处,实际上,这正是作者想表达的核心内容,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丰富而独特的生活阅历,是作者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苦难尤其是艺术创作的摇篮,正因为阿炳独特的苦难的人生经历,让他对此情此景有了太多的感悟,从而有了伟大的创作。
教师在执教此课的时候,可以抓住看似矛盾的地方进行课堂提问设计:“阿炳为何能从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到听到各种声音,并将其激发的情感创作表达出来呢?”这可以激发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让学生知道阿炳两次来二泉,时间上隔了十多年,人生经历上从懵懂无知到饱尝了生活苦难和艰辛,对音乐的领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然而依然不变的是摇曳葱茏的二泉之景。学生只有通过比较,想象阿炳的生活经历,并感同身受地体会阿炳的情感,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才能进行深入的、广阔而独特的思维。
三、在文本细节处提问,激发学生情感
任何一次语文课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也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文本的知识,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感染,被激发,从而能更充分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文本的细节入手,进行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教者能提出具有较高价值、体现较强智慧的问题,也能及时、准确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生成。
苏教版《九色鹿》一课,讲述了发生在九色鹿与调达之间的故事。故事有两个重要的情节,“救”与“出卖”。九色鹿奋不顾身地救出了落水的调达,而调达见利忘义,出卖了九色鹿。文中对调达有精彩细节的描写,如“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并“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而他得知出卖九色鹿就会获得发财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跑进宫中告密。文本的细节描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着眼点,尤其是文本出现了可以比较的细节。教师立足于细节的横向联系,设计提问:“得救后的调达是如何对待九色鹿的?它履行自己的诺言了吗?”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不仅能很快捕捉到文本的重要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对调达这样的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产生厌恶的情感,达到了与文本有效的对话与共鸣。
当然,这一文本还有一些细节处是描写国王的,教者抓住这些细节进行提问,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明白主次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手法,对今后学生写作会提供帮助。
四、在文本结语处提问,提供反馈信息
文本的结语处是作者的收笔之处,信息量比较大,既有明确交代事情的结果,也有启迪读者进一步思考……对一篇课文的结语处进行提问,既能提出知识类的记忆型问题,也能提出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迅速回顾学习内容,对已经掌握的和不理解的知识能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
人教版《灰雀》一课这样结尾:“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男孩是诚实的吗?”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男孩是诚实的,因为他已经将抓回去的灰雀放回了公园;也有的学生认为男孩是不诚实的,因为他一直没有对列宁承认是自己捕捉了深红色胸脯的灰雀,没有告诉列宁灰雀昨天去哪儿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者可以进一步追问:“通过阅读文本,你认为列宁为何认为小男孩是诚实的?”这一提问设计,不仅让学生明白“知错就改”是一种诚实,更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白喜爱一样东西,仅仅欣赏它、呵护它就足够了,而不是据为己有。列宁和小男孩都很喜欢灰雀,列宁的喜欢方式是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而小男孩喜欢的方式是捉回家占为己有。列宁最后对小男孩的微笑和欣赏,不仅是为了小男孩的诚实,文本此处也是为了让所有的小读者明白如何对待心爱之物。
人教版《普罗米修斯》一课,结语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张弓搭箭射死了鹫鹰,使普罗米修斯获得了自由。文章到此处结束,似乎并没有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就此提问:“赫拉克勒斯违背了宙斯的指令,救出了普罗米修斯,会不会也受到惩罚呢?他会受到什么惩罚呢?”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再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希腊神话故事。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有很多原则和技巧,但针对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是最易把握的,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思考和探索兴趣,能营造基于师生对话的高效课堂。
(刘霞,教育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朱佳钰,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文科卓越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