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淑敏
【摘 要】 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有时会对教师预设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这样的活动往往显得索然无味。本文尝试将游戏精神渗入到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寻找课程定位,追随幼儿的脚步编织课程网络,通过对主题课程、自然课程、节日课程等的深度挖掘,建构出属于幼儿自己的课程,让他们在课程的海洋中自由呼吸。
【关键词】 游戏精神;课程;幼儿;自主
随着游戏化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课程越来越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程充满游戏精神。也就是,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合理架构课程,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地推进课程建设。同时,关注幼儿在课程进程中的问题和需求,不断激发每位幼儿的潜力,和幼儿共同构建适合他们自己的课程。
一、从童心所欲,寻找落脚点
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一些主题中的预设内容幼儿不太喜欢,教师也只是在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活动也只是在走形式。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选择课程时,遵从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寻找幼儿在活动中的疑问,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感兴趣的事物,把这些有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落脚点,从而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建构属于幼儿自己的课程。
1.关注问题点,合理归纳
在主题课程的实施中,幼儿会在探究中产生各种疑问,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产生问题,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产生分歧,那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判断问题的价值,追随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有意义的课程。在户外吹泡泡时,孩子们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泡泡液是哪儿来的?”“吹出的泡泡怎样不容易破?”“不一样的泡泡工具会吹出一样的泡泡吗?”等等,同伴之间产生激烈的讨论。教师抓住契机,归纳了问题类型,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了新一轮的科学探究,比如:科学活动《好玩的泡泡器》,科学区《制作泡泡液》。
2.捕捉兴趣点,共同演变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对周围现象、发生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善于捕捉幼儿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内容,和幼儿一起演变成有趣的课程。在中班《香香的蔬菜》主题进展中,有一个语言活动《露水蘑菇》引起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大家纷纷议论:露水蘑菇真的和小兔说的一样那么好吃吗?蘑菇是怎么种的?再加上蘑菇是孩子们饭桌上常见的菜,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因此教师就在《香香的蔬菜》的教学过程中,生成了《蘑菇世界》这一主题课程。
二、随童心所向,编织课程网
幼儿的探究和学习是随意的、自由的,作为教师,在对幼儿的问题点、兴趣点作出专业的价值判断后,并非带领着幼儿学习,而是不断追随幼儿的需求和脚步,引领幼儿,编织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网。
1.基于价值点,纵向深入
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支持者、推进者。在观察中分析,在观察中思考,并对幼儿原有的经验、活动的現状、需求、可能延伸的方向等,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提供合适的支持,使课程纵向引入深处。
案例:《建构土楼》
★第一次建构
女孩诺诺说:“寒假,爸爸妈妈带我去福建旅游,旅行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土楼了,我想造土楼。”四五个孩子便在诺诺的指挥下搭起了土楼。因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工的土楼拆掉太可惜了,怎么办?教师让孩子们保留土楼,可以进行第二次搭建。
★第二次建构
光用木片积木似乎有些单调,教师增加了一些辅助材料。在第二次搭建中,场景逐渐丰富起来,出现土楼里的井和旁边的凉亭、小桥,作品更具立体化,显得更加完整、美观。
★第三次建构
孩子们主动提出要加入小灯笼和桌面玩具,打扮节日的土楼。他们不断地与生活经验产生联想,并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与材料、环境产生互动,使作品越来越充满生活情趣。
★第四次建构
孩子们互相讨论、交流,搭建出附近的另一个小土楼和土楼的水井,以及为土楼御敌设计的射击塔。从大的建构上貌似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细节构造、功能开发上有了新的突破。
★第五次建构
屋顶是土楼搭建较难的环节,过程中不单单是考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轻巧的小木片更是考验孩子的耐力、持久力,孩子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尝试、挑战中,成功完成了屋顶的搭建。
本次土楼建构是由一名幼儿首先发起的,基于对幼儿自主活动的关注,教师捕捉幼儿的价值点,纵向推进,为课程开启了新的旅程。整个活动中,教师所做的就是:建构区环境的营造、材料的提供、作品的保存、问题的回应。而恰恰是这些,为幼儿的自主建构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幼儿的思考逐渐完善,经验不断丰富,建构也由此一步一步深入。
2.点状散发,横向拓展
幼儿的学习并不只局限于某个活动或区域中,需要不断地拓展延伸,通过多领域、多维度的体验探索,才能不断激发和巩固幼儿对自己经验的理解与表达,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案例:主题性区域活动《欢迎您到土楼来》
在建构土楼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闽南客家族风情民俗资料,使幼儿对客家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将这些信息渗入到益智区、语言区、表演区等区域中,形成了一个颇为完整的主题性区域活动网络。通过各区域的互通流动,使幼儿对客家族的民俗文化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全体验”过程。同时,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充分享受课程的趣味。
三、寻童心所乐,架构课程体系
幼儿的课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不断找寻、挖掘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生活活动、活动区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时空,完善课程体系,为幼儿的持续体验、快乐学习奠定基石。
1.立体架构主题体验课程
当幼儿的活动以主题的形式全面铺开时,教师就得根据主题的进展,以幼儿当前的经验为新起点,去设计、调整主题网络,立体地架构起主题课程,让幼儿多方感知、全面体验、充分表达。
案例:主题活动《越韵萌娃》
●起源:
全国戏曲进校园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也影响到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对戏曲尤其是家乡戏——越剧,有了粗浅的认识,于是小舞台上就呈现出幼儿挥袖走台、咿呀唱戏的场景。
●区域拓展:
教师以小舞台为生发点,由点及面,融通区域环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自主性区域游戏课程。
主题性区域活动《越韵萌娃》
●课程架构:
在开发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同时,教师针对当前幼儿的知识经验,融入一些相关的集体活动、小组操作,为幼儿获得新经验建立活动支架,使课程逐渐丰满,当戏曲引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时,教师便将它引入到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自发、自主地表现。并且围绕这个主题,生发到其他的区域当中,使幼儿在多元、融通的区域操作中,获得更为全面、深刻的艺术体验。与此同时,将戏曲融入到各领域学习之中,与区域活动并驾齐驱,形成较为完整的主题体验课程。
2.不断挖掘自然体验课程
幼儿喜欢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有许多鲜活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对幼儿感兴趣的自然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以能够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前提,不断生成活动,使幼儿在与自然、同伴和教师的互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经验,享受大自然无痕的教育。
案例:《濃浓桂花节》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又是一年桂花飘香时,孩子们开心地聚集在桂花树下,捡桂花、闻花香,我们便把这副“秋景”引入到了课程中。
我们把“桂花”这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资源融入进课程,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主动探索中,衍生出丰富的活动内容,并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及时介入、引导、支持,真正地实现了快乐自主地学习。
3.持续深化节日体验课程
节日是一种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他们会被节日愉悦的生活气息、热烈的庆祝方式所吸引,他们对节日的文化充满向往。我们从幼儿易于感知的、熟悉的内容着手,积极为幼儿创设环境,将节日文化融入到课程之中,通过多元化的节日体验活动,让幼儿在感受节日的欢乐中,自然萌发对节日文化的喜爱之情。
案例:“迎国庆”——最炫中国风
●主题大环境创设:
1.园区门厅以中国风为环境主调,营造主题突出、氛围喜庆、亲子互动的传统文化主题大环境。
2.园区廊道及室内呈现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展板及体验图示。
●预热活动:活动前一天,每班派幼儿代表穿特色服饰,到各班介绍自己班级的文化活动。
●节日文化特色体验活动内容
从幼儿已有经验出发,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中,通过自主参与体验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景氛围中,初步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萌发积极的爱国情感。
除此之外,一年当中还有很多节日跟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幼儿的经验、需求,通过多元化的操作体验活动,持续推进节日体验课程的建设。
幼儿是课程发展的对象,又是课程的来源。源于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爱好,开通多条体验、学习的路径,让幼儿在自主游戏、自然生活中,不断生成属于他们自己的课程,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李季湄.幼儿教育的原点[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3]杜春艳.《多维互动 拓展幼儿课程游戏化时空》[J].幼教研究,2017.(12).
[4]金虹青,邓翱.《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节日课程的开发》[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5]陈晓娟.《课程游戏化精神引领下幼儿园生成性课程的实施策略》[J].早期教育,2017.(12).
[6]李飞飞.《浅谈幼儿园如何有效地生成课程》[J].幼教365管理,2015.(12).
[7]杨慧.《发现、调整、支持——创设适合本班幼儿的班本课程》[J].课程与教学,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