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飞
【摘要】如何使中职语文课堂的生成资源真实有效,就是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和契机、因势利导、环环相扣,让生成资源成为课堂中涌动的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成资源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巴班斯基指出,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因素,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如何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机调控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在“生成”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考虑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创造富有灵性的教学生成。
一、更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合理有效利用课外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教多少,学多少;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基础较差,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授课的内容,造成了一系列无法根治的顽疾,教支配学、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消失了。有的教师越教,学生学习兴趣越低、越不爱学。怎样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呢?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和模式,课堂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的課堂转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先学后教”、“少教多学”,改革教学观念和模式,才能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促进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
中职语文课选的《雨巷》用到了象征的手法,学生要理解诗的深刻含义比较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学习的兴趣,课前的导入,老师是这样设计的:你们读过的最短的诗歌有多短?有同学说,是五言绝句,20个字。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说,这只是诗歌的题目,这首诗的正文只有一个字,如果让你写,你会怎么写?有学生回答“梦”,有同学回答“诗”,生活中要有梦幻般的诗意。有同学回答“路”,说生活就是一条曲折的路,一路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同学回答“歌”,说生活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有高潮也有低谷……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点燃了,老师这时公布了作者的答案“网”,然后想引入新课。可是有同学提问了:为什么用“网”来形容生活呢?
这就是教学中的生成。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纷纷举手: “网中的x,在数学中代表着未知数,说明生活是由无数的未知构成的,正因为这样,生活才充满魔力。”“网代表互联网,我们现在的生活都离不开网络,购物、交流、游戏,甚至有的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学生的发言富有哲理还不乏诗意,老师都惊讶了:“我们的思维定式也是一张网,今天大家要冲破网的束缚,放飞我们的想象力!”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独特的体验和表达的欲望,学生理解了诗歌中的“象征”。老师改变了课堂“满堂灌”的局面,利用课外阅读的资源,促进了教学的有效生成,课堂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二、聆听课堂细微的声音,呵护学生的心灵与尊严
课堂预设再充分,也会发生意外,老师应该聆听课堂细微的声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促进语文课堂的教学生成。教学的机智要“尊重学生的错误”,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在教《黄鹂》这一课时,老师一进教室,听到了狗的叫声。扫视全班,原来是一名学生不想上课,在学口技。大家都等着看老师怎么批评他。老师微微一笑,说,这狗来了,黄鹂见了,又会怎么叫呢?我们请他表演一下口技,好吗?同学们一听都鼓起掌来。这位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模仿鸟叫,惟妙惟肖。老师由衷的赞赏:真棒啊。就在学生的模仿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教学。整节课上得有声有色。
课堂教学总会有出人意料的事件,遭遇学生“滋生事端”,许多教师会措手不及,呵斥制止,但课堂氛围也被破坏了。这节课老师在学生的“调皮捣蛋”中挖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展示了学生的才艺,又抓住教学契机,让课堂教学更为精彩。
三、因势利导,环环相扣,实现教学资源滚动生成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生成,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他们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老师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科学的解读文本,形成最佳的生成。下面结合《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一节公开课做一探讨。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告诉我们,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贝尔曼突然去世,是否符合逻辑?假如最后一片叶子真的掉了,琼珊会死去吗?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贝尔曼顶风冒雨画常春藤叶的场面描写下来。
这一教学过程科学地引导学生进入生成的正确轨道。同学们纷纷描述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叶子的情景。通过体验、移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生成的成果和思考的乐趣。
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后,老师已经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再把教学推进一步: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小说中好吗?为什么?同学们很快就能总结出:加入情节不好,小说最后没有实写,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直接写画叶子的场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这一节课,教师的因势利导、环环相扣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本质。这种在合作探究中的不断生成,我们可以称为滚动生成,它是在探究学习中进行的,因此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生成性”的特点,更需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智慧。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