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与复方甘草酸苷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2018-06-22 12:19李金荣吴娅梅
系统医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利嗪西替利嗪风团

李金荣,吴娅梅

1.普洱市景谷县中医医院皮肤科,云南景谷 666400;2.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消化科,云南西双版纳州 666100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外界因素干扰导致临床慢病病频繁发作,慢性荨麻疹是其中一种,属于慢性炎症皮肤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高[1-2]。目前临床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没有明确定论。但是有学者猜测其与生活方式、药物、物理以及生物等因素干扰有关[3]。这种血管性皮肤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风团以及潮红斑,通常病程高于6周[4],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困扰。传统的治疗方案多以采取抗组胺或者抗过敏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单一治疗效果几乎达不到预期,且不良反应多。因此选取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案是临床较为关注的。该研究为分析西替利嗪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作用效果,拟定该研究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该院进行,以规定时段内该院收治的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分析西替利嗪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效果,选取该院该院收治的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年龄统计、病程统计:观察组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35岁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26岁,但不超过68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8岁,平均数(37.9±16.8)岁,病程的极大值为13周,极小值 6 周,平均数(8.5±2.4)周,男女比例为 37∶38;对照组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38岁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22岁,但不超过65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6岁,平均数(38.3±17.2)岁,病程的极大值为15 周,极小值 6 周,平均数(9.5±2.5)周,男女比例为36∶39。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纳入[5-6]所有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患者,纳入病程长于6周患者,纳入治疗前3个月未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纳入3周内未行抗组胺药物治疗者。排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心肺疾病者,排除注意力高度集中患者,排除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排除合并其它慢性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西替利嗪治疗:口服西替利嗪片(国药准字 H20030191)10 mg/次,晚餐时温水送服,1次/d,也可将其分2次服用,早晚餐时服用,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复方甘草酸苷:①西替利嗪治疗与对照组相同;②服用复方甘草酸苷(国药准字 J20130077)50~75 mg/次,3 次/d,均为餐后服用,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适当增减药物量,连续服用2周。

1.3 疗效评价

①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就其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力、躯体运动、心理状态等方面评分,依据SF-36评分量表比较分析;②观察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③采用慢性荨麻疹评分比较其治疗有效情况。

治疗有效评价标准[7]:①根据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的风团数量以及大小、瘙痒情况进行评分;②风团大小:红晕直径高于2.5 cm为3级,红晕直径在1.5~2.5 cm之间为2级,直径低于1.5 cm为1级,无红晕为0级;③风团数量:风团数量大于12个为3级,数量为7~12个为2级;数量低于7个为1级,无风团为0级;④瘙痒:剧烈瘙痒为3级,中度瘙痒为2级,轻度为1级,无瘙痒为0级;⑤疗效指数为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的症状积分之差与治疗后积分比值,结果用百分比表示;⑥临床治愈为疗效指数大于90%,70%~89%为显效,30%~69%为有效,无效为指数低于30%,有效率为总人数与无效人数之差与总人数的比值。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

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的SF-36评分均低于50分;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较明显,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后的躯体运动、心理状态等评分均高于90分,其中以躯体运动评分最高,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s),分]

表1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情况[(±s),分]

组别 躯体运动 心里状态 环境适应力 人际关系观察组(n=75)对照组(n=75)t值P值94.21±3.06 65.39±4.05 15.63 0.001 91.52±2.47 67.49±3.61 12.47 0.003 90.52±2.64 68.59±4.26 11.59 0.003 91.58±3.41 68.42±3.27 13.02 0.002

2.2 治疗有效情况

两组共57例患者的疗效指数大于90.00%,其中观察组占36例,对照组仅占21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与单一西替利嗪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有效情况

2.3 安全性情况

治疗后两组均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均为嗜睡与口干,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少,两种症状各占1例,对照组有6例嗜睡、5例口干,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9,P=0.03),这表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安全性更高。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病症,其在临床发病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部分数据显示其每年的发病率高达10%[8],患病群体遍及青老年患者。此病的生理病理学机制没有明确说法,传统的治疗方案难以治愈。临床数据显示,部分患者会由于自身免疫、花粉、精神、药物等因素导致粘膜、皮肤小血管扩张,引起局限性水肿,临床表现为红斑与风团。外来物作为抗原进入机体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后,会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血管等组织,从而导致机体血小板、补体激活,免疫细胞产生系列炎症反应与过敏反应。此发病过程中不仅有细胞免疫,也有细胞免疫、变态反应。临床上通常采用单一抗组胺或者单一抗过敏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既然慢性荨麻疹为变态反应、免疫反应联合作用,治疗原则应兼顾抵抗免疫失调、抑制变态炎症反应。西替利嗪是临床低二代抗组胺药物,是羟嗪羟基衍生物,也是羟嗪的代谢产物之一。此药物经药理实验证明,对抗-5羟色胺、胆碱能无作用,且对H1受体有选择性拮抗作用,不会导致明显的嗜睡。另外,西替利嗪能减轻嗜酸白细胞在炎症组织中的浸润,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与激活,从而抑制其参与皮肤变态反应。李文胜等[9]在研究中指出,慢性荨麻疹患者采取单一西替利嗪治疗后,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提高程度不明显,瘙痒症状减轻,风团数量减少,但未达到预期,且伴随部分口干以及嗜睡症状。单一的抗组胺药物之所以没能达到预期,可能是由于抗组胺药物进入机体后,不能将脱颗粒、炎症因子合成、释放以及前列腺素代谢等阻断,从而导致肥大细胞活化严重,效果不理想,没有参与免疫调节。李英[10]通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风团数量。大小均减少,治疗有效率高达90%以上,无明显的嗜睡以及口干等不良反应,且患者的瘙痒症状几乎不影响生活质量。复方甘草酸苷,其中以甘草甜素为主要成分,本质为三萜皂苷,进入机体后可直接与磷酸酶A2、脂氧合酶结合,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对这些酶的磷酸化作用产生抑制,进而阻止其活化,阻止炎症介质产生。另外,其可活化T细胞,诱导γ干扰素产生,对自然杀伤细胞有激活作用,进而调节免疫反应。该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效果,结果指出:治疗前,两组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应的SF-36评分均低于50分;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较明显,躯体运动、心理状态等评分均高于90分,较对照组高;两组共57例患者的疗效指数大于90.00%,其中观察组占36例,对照组仅占21例,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00%,远远高于对照组85.3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少,观察组中嗜睡与口干症状各占1例,对照组有6例嗜睡、5例口干,这与李英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该研究可信度高,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该次研究可能由于选取样本较少,部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误差,希望在以后研究中加以改进。

综上所述,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慢性荨麻疹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1]李亚玲,李俊,叶云,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1):52-53.

[2]徐观辉,李伟燎,黄秀梅,等.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21):51-52,60.

[3]孙学武.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15):155-156.

[4]Basak,Pinar Y.,Vural,et al.Effects of loratadine and cetirizine on serum levels of neuropeptid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4(12):1526-1530.

[5]周静芳,麻娜,郄永涛,等.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J].中国药业,2014(16):117.

[6]周卫东.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13(6):435-437.

[7]徐观辉,黄秀梅,陈伟忠.盐酸西替利嗪递减疗法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E及IL-6水平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9):27-29.

[8]莫利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34):324-325.

[9]李文胜,李坤浪,雷燕,等.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4):312-314.

[10]李英.西替利嗪与复方甘草酸苷应用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0):1931,1934.

猜你喜欢
利嗪西替利嗪风团
大椎穴贴敷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联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湿疹的可行性研究
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HPLC法测盐酸左西替利嗪颗粒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