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研究进展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统计分析

2018-06-20 12:15:02余菜花廉同辉
关键词:社科制造业研究

余菜花,廉同辉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4;2.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中国制造业学术研究经过近40年的积累,已从七八十年代的主要聚焦于国外诸如锅炉、变压器、高压电器、纺织机械、拖拉机等制造业技术的介绍,过渡到关注国内制造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例如,吴仁洪和邹正青就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轨迹,探讨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寻找其与发展理论假说存在一些不一致甚至相背离的原因[1]。杨伟民分析了我国8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类型及趋势,并实证研究导致制造业结构变动的供给条件[2]。殷醒民发现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低集中度逐步下降,工业经济效益也呈下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低集中度的工业结构是否影响了中国工业的资源配置?研究发现,中国产业集中度与经济效益之间如同工业化国家一样存在着线性关系[3]。

进入新世纪,学者从产业分布、产业结构等角度对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诸多的反思、讨论和评述,中国制造业研究逐渐形成了几大主要研究方向。例如,中国制造业空间布局研究。2001年,魏后凯在《管理世界》发文,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差异及其变迁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发展的影响[4]。随后,魏后凯又从市场集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结构问题[5]。范剑勇以长三角为案例,分析了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关系[6]。罗勇和曹丽莉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个制造行业在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分析了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7]。 张同升等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情况[8],覃成林和熊雪如在产业转移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扩散性产业转移和集聚性产业转移两种类别概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过程及其特征[9]。又如,中国制造业结构及绩效研究。郭克莎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0],吕铁研究了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11],王志华和陈圻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12]。再如,中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李京文和黄鲁成分析了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提出了迎接这一挑战的发展战略——制造业创新战略[13]。张华胜利用现有统计指标,建立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问题[14]。付明卫等以中国风电制造业为样本,用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度量自主创新,经验研究显示国产化率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15]。近年来,制造业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例如张芊芊等学者研究的制造业的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这些研究引领和推动了制造业发展[16-17]。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文献分析的视角总结了对制造业的研究。如顾乃华对经济管理主要刊物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从产业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分工,提高制造业经济效率;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制造企业使用生产性服务有利于其提高竞争力[18]。朱永跃对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CNKI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收录的期刊2001—2011年发表的关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现状及主题[19]。袁平红对制造业升级的基本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指出现有文献主要从全球价值链、外商直接投资、生产者服务业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视角对制造业升级进行研究[20]。

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全国唯一的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国家级的资助基金,既是衡量社会科学特定研究领域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评价各单位研究实力和作者研究水准的重要指标[21]。本文拟以国家社科基金委历年资助项目为资料来源,检索1994—2015年批准立项的制造业项目,统计分析这些项目的立项类别、学科分布等统计特征,发掘研究主题,以期反映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研究的学术态势,梳理制造业的研究进展,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源。目前该数据库包含了1994—2015年所有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成果文库的立项情况。本文分别以国民经济行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GB/T 4754—1994、GB/T 4754—2011)中的 “制造业”门类以及制造业门类下诸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大类名称为检索词,在“项目名称”栏目中进行立项查询,共获得114条数据。其中,1994—1996年、1998年和2000—2002年立项数均为零,其他年份的立项数见表1所示。

本研究基于114个有效数据样本展开具体分析。首先,将原始数据进行简单整理归类,导入 SPSS软件系统进行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考察近20年制造业年度立项的多维分布特征。然后,将所有制造业立项题目转换为纯文本格式,使用ROST NAT 软件对纯文本文件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探寻近20年制造业年度立项的研究主题热点。

三、立项分布特征分析

(一)近年来制造业研究领域立项数增加明显,特别是青年项目

1997—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制造业立项统计结果见表1所示。从表1可知,制造业研究领域立项数总体呈递增趋势,特别是近三年立项数明显增加,项目累计之和占历年项目总数的51.75%。说明近年来制造业研究共同体自身实力大幅提升,也可能缘于国家对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重视,制造业“抢占”其他研究领域的研究论题,或者兼而有之。

表1数据还显示,在制造业研究领域年度立项类别中,重大和重点项目占比很小,合计不足10%;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占据主体。其中一般项目总数超过青年项目总数,但是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之间呈“此消彼长”态势。2008年以前,以一般项目为主,从2009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对青年项目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

表1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制造业立项类别统计

续表1

(二)应用经济和理论经济是制造业研究的重点学科,其次是管理学

近年来制造业研究领域立项的114项项目分布在10个学科。其中,应用经济(52项,占总数的45.61%)、理论经济(30项,占总数的26.32%)、管理学(20项,占总数的17.54%)、国际问题研究(5项)、统计学(2项),教育学、社会学、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和体育学各1项。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的立项总和占立项总数的71.93%,这表明制造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2个学科上。

(三)高校和社科院是制造业研究的重点机构,但核心研究团队甚少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要隶属于高校、省或市社会科学院、各级党校及军队等机构系统。统计发现,近年来在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研究领域立项中,高校囊括了立项总数的83.33%,成为制造业研究的核心力量。社科院仅为7.89%,各级党校为7.02%,其他机构为1.75%。可以看出,高校、社科院作为科研人才集聚的地方,成为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的重镇。

统计到具体单位,发现1997年以来制造业研究领域立项的114项项目分布在全国81个单位。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4项)、对外经贸大学(4项)、辽宁大学(3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3项)和山东财经大学(3项)位列前五;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各2项。获得2项及以上的单位有17个,占立项数的35.96%;获得3项及以上的单位有5个,占立项数的14.91%。数据表明,制造业立项相对比较分散,同时立项涉及的单位数量较少,这一方面说明制造业研究领域的核心团队甚少,另一方面说明学术界对制造业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充分。

(四)地区分布不均衡,教育中心、经济发达地区和制造业集聚地区的立项相对较多

近年来制造业研究领域立项的114项项目分布在全国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16项)、辽宁(10项)、湖北(9项)、上海(8项)、山东(8项)位列前五,项目合计占总数的44.7%,说明立项集中在少数科研强省。此外,陕西有7项,江苏、广东、福建和重庆均6项。这表明制造业研究的科研生产力一般集中在教育中心、经济发达地区或制造业集聚地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高校及科研院所云集,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辽宁、湖北、上海、山东、陕西、江苏、广东、福建等地立项居前则印证了这些地区在经济和制造业方面的发达程度。相比而言,东部沿海省份的立项相对较多,而中西部地区的立项相对较少,西部项目中的部分立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部省份立项偏少的缺憾。

(五)项目核心主持人在人数和主持项目数上都偏少

核心主持人数量依据文献计量学学者普赖斯(PRICE·D)提出的公式N=0.749×η来计算,N为核心主持人的课题立项数,η为所统计年限中主持频次最多主持人课题立项数,只有那些主持N次以上者方能成为核心主持人[22]。本研究所统计的年限内,主持项目最多仅2项,依据公式计算N=1.05。按照取整原则,主持过2项及以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为核心主持人。

在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研究领域年度立项中,先后仅2位申报者获得2次立项,分别是辽宁大学的唐晓华教授和青岛市委党校的胡昱教授。他们占主持人人数的1.78%,而立项之和占总项目数的3.51%。这与文献计量学学者普赖斯教授提出的10%的主持人承担50%左右课题的理想值有很大差距,说明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项目核心主持人不论是人数还是平均主持项目数都明显偏少[22]。

四、研究主题与热点分析

首先,根据ROST NAT软件中的“词性识别与词频统计”程序,生成总词频(见表2)。其次,运用ROST NAT软件构建社会网络图(见图1)。表2和图1显示,“制造业、研究、转型、升级、创新、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路径、机制、政策、技术、产业”等是高频次,构成了社会网络图的关键节点。最后,对社会网络图进行进一步的多维标度分析。研究发现,从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立项主题视角观之,制造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2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立项主题词频次分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一直是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在立项的114项社科项目中,有四分之一的项目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转型升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紧跟时代变化,在新形势、新背景或新视角下,探讨中国制造业(含制造业企业、制造业集群等)转型升级的机制、路径、对策或政策等,例如国际制造业中心转移、循环经济、全球经济危机、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变革、要素价格上涨与环境规制趋紧、新常态等新形势。二是分析生产性服务、高技术服务业、劳动力供给变化、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机理。三是研究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等,探索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价值链延伸与整合的路径、对策等。例如,2014年的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微观机理研究,2015年的要素价格扭曲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微观机理研究。四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次第的统计监测研究。

图1 社科基金制造业研究立项的社会网络分析

(二)制造业创新能力研究

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不足,质量水平不高。

中国制造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众多学者围绕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互动创新与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与竞争力提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互动关系、技术扩散与制造业结构升级等关系展开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作用机理,探索我国制造业(诸如西部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等)创新的路径、政策等。例如,2013年的全球产业变革背景下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2014年的西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创新路径与政策支持研究,2015年的垂直专业化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国内技术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三)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制造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中,制造业竞争力研究是又一热点。这类研究主要围绕诸如人民币升值、低碳经济、价格要素扭曲、资源配置的新陈代谢、自主创新等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探索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措施。例如,2010年的中国制造业开放式自主创新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2011年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研究,2015年的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互动机理及协同路径研究。

(四)装备制造业研究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这一名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2005年,在国家社科立项的3项制造业研究项目中,装备制造业研究占据2项。2007年,国家社科又立3项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占当年社科制造业研究项目的五分之三。2008—2015年,每年均有装备制造业的研究被立项。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转型升级模式等,探索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路径、对策等。

(五)制造业与服务业研究

制造业与服务业研究有两类,一类是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内生机制、协同机制,探索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模式。例如,2013年的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生机制研究,2015年的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研究。这类研究最早的立项出现在2008年,即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长模式转变的研究。另一类是研究制造业服务转型问题,在2015年立项的21个项目中,有4项研究此问题,分别是我国特大城市制造业价值链重构与服务化转型研究、我国制造业服务转型发展的立体路径构建与机制研究、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转型梯度推进和发展路径研究、新常态下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服务化演进机制研究。

五、研究结论与探讨

(一)结论

1.近三年制造业立项数量明显增加。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共资助了59项与制造业研究相关的项目,占1994—2015年共立项的114项的51.8%。其中,重大项目4项,一般项目31项,青年项目22项,西部项目2项。从2009年开始,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对青年项目的资助力度明显增加。

2.制造业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其次是管理学,两者之和占立项总数的89.47%。高校是制造业研究的核心机构,制造业研究的科研生产力一般集中在教育中心、经济发达地区和制造业集聚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贸大学、辽宁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的立项数位列前五,国家社科基金制造业项目核心主持人不论是人数还是平均主持项目数都明显偏少。

3.制造业立项主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制造业创新研究(自主创新、互动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制造业竞争力研究、装备制造业研究及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作业机制研究。

(二)探讨

1.是否应保持或加强对制造业研究的资助力度呢?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有关制造业的立项从往年的最高10项攀升至22项,这两年也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这不仅说明了学者对制造业发展的关注,更表明国家社科规划办对制造业发展极为重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201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现在及未来还将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上涨的压力,加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业如何摆脱结构失衡、技术含量低等困境,仍需深入研究。

2.申请基金的题目是否具有前瞻性?制造业研究领域核心学者甚少,大多为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将自己长期关注的方向与制造业结合在一起,聚焦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诸如转型升级、创新和竞争力等,在特定的背景下,提出研究主题。对于一些青年学者,往往是考量最新研究趋势或历史背景等,结合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延续性研究。可见,这些选题围绕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契合了一些最新的研究热点,可以反映制造业研究的一些新趋势。

3.基金项目是否发挥了其价值?国家社科基金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项目资助,理应发挥其指导实践、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同时代表我国最高端的研究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声音。但是,本文将立项数据库中的制造业研究与结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2011年(含2011)之前的项目共46项,结项了32项,结项率为69.6%,近三分之一的项目无法如期完成。由此可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挥。

参考文献:

[1]吴仁洪,邹正青.中国制造业动态与经济发展:现实与假说[J].管理世界,1990(1):67-79,225.

[2]杨伟民.制造业企业规模结构分析[J].计划经济研究,1990(3):65-73.

[3]殷醒民.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和资源配置效益[J].经济研究,1996(1):11-21.

[4]魏后凯.中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差异[J].管理世界,2001(66):72-80,213.

[5]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与市场结构分析[J].管理世界,2002(4):63-71.

[6]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84,96.

[7]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15,127.

[8]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3):315-319,332.

[9]覃成林,熊雪如.我国制造业产业转移动态演变及特征分析:基于相对净流量指标的测度[J].产业经济研究,2013(1):12-21.

[10]郭克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0(9):40-47.

[11]吕铁.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02(2):87-94.

[12]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与竞争绩效[J].统计研究,2005(3):33-36.

[13]李京文,黄鲁成.关于我国制造业创新战略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23-26.

[14]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15-23.

[15]付明卫,叶静怡,孟俣希,等.国产化率保护对自主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国风电制造业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5(2):118-131.

[16]张芊芊,余菜花,李廉水.中国制造业资源环境保护能力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6):158-166.

[17]余菜花,崔维军,李廉水.环境规制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污染避难所”假说检验[J].经济体制改革,2015(2):115-119.

[18]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35-41.

[19]朱永跃,马志强,唐青,等.国内外制造业服务化研究述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J].预测,2013,32(5):75-80.

[20]袁平红.多重视角下的制造业升级文献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3(12):184-190.

[21]孙艳,曾润喜.基于2000—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出版研究[J].编辑之友,2013(8):29-32.

[22]张薇,仇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15年流变解析[J].体育科学,2011,31(12):5-13.

猜你喜欢
社科制造业研究
社科成功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10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社科成果展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0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