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与悟并举厚共实齐飞
———《有趣的测量》教学思考

2018-06-19 01:29雷清兰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橡皮泥水槽长方体

雷清兰

小学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模仿实验,而是需要我们教师认真设计,要让学生在实验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感悟,领会模型建构。

然而,我们的实验教学,往往只是停留在为实验而实验,这样的教学仍缺少些元素,透过这些现象,我们应该看到课堂教学的根本,明确课堂教学的方向。

案例(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有趣的测量》片断):

一、小组合作,探索方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6~47页,寻找测量方法。

出示实验要求:

①注意安全,不要将水洒在桌面上,操作完成后将器材整理好。

②分工明确,团结协作,仔细观察,服从组长安排,并和组长一起做好记录。

③认真思考石块体积的计算方法。

④最后再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并做好记录。

师:刚才各团队的队员齐心协力,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汇报一下?

第一小组进行汇报:

生1:我们组测量的物体是土豆。

生2:在长方体的水槽里放了一些水,量出水槽的长、宽、高,再把土豆沉入水中,量出上升后的水的高度,计算出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生3: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上升法”。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会合作的同学。哪位同学对他们的测量方法还有补充?

生:用上升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一定要把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第二小组进行汇报:

生1:我们组测量的物体是石块。

生2:我们是把烧杯放在水槽中,给水槽中盛满水,再将物体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测量,量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

生3: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溢水法”。

师:哪位同学能给他们的测量方法提点儿小建议?

生:取出石块时,尽量让水滴干。

生:取出烧杯时,尽量端平,不要让水洒在水槽中,影响测量的准确。

师:总结两种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

=(升水法)上升部分水的体积

=(溢水法)溢出部分水的体积

师: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用水来测量。

二、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

【思考】

《有趣的测量》这一课,看似比较简单,我们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像上面的教学片断里面的教师一样,通过让学生实验,得出上升的水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出上升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其实真的这么简单吗?为什么学生动手做了实验,在后续的实际运用以及相关练习中,仍然有不少学生做错,或者水的前后高度弄不明白,或者水上升的体积究竟等于哪部分物体的体积弄不明白等等。

其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确确实实地感知到,还是模糊地感知到水面上升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似是而非地觉得浸没的物体多大,水面就上升多少,还是确定不疑?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加进一些元素,使这节课的教学更为丰满,厚实。

1.测量规则物体体积,并非画蛇添足。

首先让学生精确地感知浸没的物体体积确实等于水上升的体积,这个实验可以边做边用投影展示给学生看。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浸没到量杯中,然后让学生观察水面上升的位置,进而比较计算的体积与通过水面上升测量到的体积的异同。如下图: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一方面实际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得出长方体的体积是24立方厘米;另一方面将放了橡皮泥的量杯与之前相比较,得出水面上升的体积是 80-56=24(毫升)=24(立方厘米)。

在这个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真真切切感觉到,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液体上升的体积。

这个实验最主要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切的场景,真切的数据,让学生明白浸没的物体的体积确确实实等于水上升了的体积。

2.巧妙运用迁移规律,只需顺势而为。

认识了规则物体体积的另类“测量”方法,认识了浸没物体水面上升的原理,我们可以顺势而为,让学生去领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有前面环节的实验做铺垫,学生才能够真切地感知到,浸没在水里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其实就等于水上升的体积。有了前面的小实验,学生小组再进行实验的时候,才会更认真地观察,更认真地记录各项数据。学生在实验的认真程度上会有较大的改观。

在没有小实验做基础时,如教学片断中的学生实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玩乐的心态去进行实验,他们没有真切地感受到实验数据准确的必要性,而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人们明确自己当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疏忽的时候,做起事来态度才会更加认真。

研究不规则物体体积前的小实验,起到了桥梁作用,起到了心理暗示作用。接下来我们可以像教学片断一样,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细节,准确记录实验数据。汇报时,我们教师要注意追问学生“水面上升的原因是什么?”“水溢出容器的根源是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取决于哪些因素?”“装满水的容器,在放入不规则石块后,为什么有水溢出?溢出的水的体积是谁的体积?”等。

3.“你知道吗”前进一步,厚实数学文化。

教材的末尾部分“你知道吗”,很多教师会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了解,在几次听课活动中,看到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过了一遍,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去领会,或者说很多时候,可能我们上课教师也没有真正弄明白“阿基米德的故事”所说明的问题,要把这个故事真正解读明白,恐怕要假设某一具体数据才能够说清楚,否则,学生一时还是难以明白,或者是一种假明白。因为,在当时阿基米德所能够做到的,只是用秤把皇冠的质量称量出来,我们知道黄金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9.3克,而银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10.5克。现在,假设这顶皇冠是1800克,如果我们按照“有趣的测量”里面的方法,便能够测量出皇冠的体积,假如测量出皇冠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那么,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皇冠的质量应该是19.3×100=1930(克),即可以肯定工匠师傅用银换掉了黄金,因为这顶皇冠的质量没有达到1930克。

因此,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看一遍“你知道吗”,或者简单读一下、看一下,这样的意义是不大的,也没有什么效果,教师不明白,学生更没有弄明白。

总之,《有趣的测量》这节课的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与计算,它只是一个“载体”,真正隐藏在这一“载体”后面的是“转化”的数学思想,面对这一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果不规则的物体是橡皮泥的话,我们可以怎样去测量它的体积?如果在知道质量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引发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辩论。如橡皮泥,我们不一定要借助水来测量它的体积,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把它捏成长方体进行计算;如果面对的是计算不规则容器里面液体的体积,我们可以把它倒入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容器里面进行计算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需要我们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我们的教学,使得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橡皮泥水槽长方体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可升降折叠的饮水机水槽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为什么水槽管要做成弯曲状
做个橡皮泥爸爸
抓不变量巧解题
水槽过滤片
借像皮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