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武汉 430073)
2014年中国流通产业在知识资本追加形态中出现了传统实体资本投入放缓、连锁与便利加盟形式扩大、商务休闲以及创意流通企业增速加快的发展势头。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企业自营比重逐步增加,人力资本与组织架构的知识化资本追加成为新的流通产业发展命题;而流通渠道下沉式变化,使得流通产业经营过程中的经营业态逐步过渡至“线上”,这种新的流通产业经营业态促使了产业内部知识资本追加更需要注重关系资本的内部优化。同时,随着国家流通业支持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流通产业的传统资本投资与创新创业资本追加界限进一步模糊化,流通产业的点对点服务特色更为浓郁,而由此带来的资本追加对于知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通过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评价,来探索我国流通产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经营与创新,成为破解流通产业不断深化改革阶段的经营组织难题的重要方法。而结合流通产业自身的产业特色,与知识资本在流通产业的人力要素、组织架构以及外部关联要素,有利于进一步改进流通产业的经营组织和管理绩效,从而为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经营效率奠定基础。
鉴于产业经营效率存在指标类型在不同体系中形成的不同作用影响,对于其经营效率的最终解释存在差异,在结合产业经营效率作为决策单元输入信息时,分别从产业自身的经营改进以及外部推进,将基于DEA模型的流通产业经营效率测度因子细分出创新、效益以及规模等不同因子。同时,选择DEA模型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可以为不同程度的经营效率有效性提供按照决策单元的评估,并且按照时序以及滞后期的方法分别梳理出流通产业的经营决策单元信息,进而为流通产业的总体评估提供方便。
为此,本文按照如下步骤展开:
首先,本文结合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关方法,进行流通产业知识资本投入决策单元化的经营效率折算,以C2R成立作为设定条件,其经济意义为流通产业通过投资形成生产与技术有效,此时流通产业总体平均产值服从于一个基础数据包络的决策单元集,预设该集评估效率总和为1,即:
通过若干个流通产业的知识资本投入决策单元映射数据包络分析输入侧信号,根据数据包络分析的锥性和最小无效性、凸性可能以生产及竞争决策构成待评估决策类型如下:
根据不同时序段知识资本在流通产业的投入,可以形成上述生产与技术有效的有向边集合,即:
式(3)同时满足条件θ,λ,S_'S+≥0。
ii
其次,求出上述各个决策单元在对应时序和滞后期经营效率对应最优解:
同时可以获得基于基期知识资本在流通产业经营效率改善过程中的投入对后期效率影响的占比关系为:
最后,将不同的知识资本投入决策组合进行基于调整剩余模型ARIM的分解:
式(6)描述的是映射不同知识资本投入递推的累积决策信息。并由此获得按照不同时段进行的知识资本累积投入所获得的流通产业经营效率提升。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结合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主要选择了以下几个指标作为测度和评价其知识资本基础上的经营效率的观测点。其中,主要指标可以分为流通产业贡献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创新因子和效益因子。贡献因子主要指的是流通业在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过程中,通过产业创新增值形成的对所有产业的增值贡献;效率因子主要指的是流通业在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过程中所获得的总的要素流通速度,这里选取了批零业的资本周转率进行替代折算;规模因子主要指的是整个流通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营业性指标以及对整个产业形成的销售总额,主要选取了平均社会消费零售额度、产业平均营业额、平均资产额、平均劳动人口进行替代折算;创新因子主要是指流通业获得的先进性生产力进步,主要选取了流通业全业态所包含的投入与销售比重、知识产权创新投入比进行折算,其中最后一项按照每个年份内流通产业知识产权申请量与知识创新投入比重折算;效益因子主要指的是流通业各个部类在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过程中获得盈利与增长能力,其中盈利能力按照流通产业在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过程中所获的平均销售利润、资产利润盈利率折算。本文针对我国流通产业选取了沪深两市共计28家流通产业样本企业,并按照2008年以来数据进行贡献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创新因子和效益因子的知识资本投入创新以来的经营效率分析,其中针对基期年份相关价格类数据进行了平减,结合Matlab7.0进行样本数据的知识资本投入效率测算与验证。数据来源主要获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内贸易年鉴》。流通产业上市企业样本主要源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根据指标设定与数据本文,本文将流通产值的增幅与知识资本投入规模增幅进行了对比。
图1 流通业产值增幅与知识资本投入比对
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2008年以来,流通业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加大知识资本投入力度,尽管前期投入力度较小,但是增幅在2008—2011年上显著高于流通业的产值增幅变动趋势;而在总体趋势上,其增幅也超过了流通业的产值增长。由此说明,我国流通业在经营增长过程中,以知识资本的投入存在着非直接效应增长的特征。至2015年后,流通业的知识资本投入逐步显现出较高的产业经营产值增长推动。
同时,鉴于流通产业自身经营和对接其他产业服务的特性,致使产业经营在流通产业内存在指标叠合的可能。为确保模型评估在不同评估指标之间能存在决策单元信号输出的同一性,将所选指标进行了对应时序按照后期效率影响进行调整剩余效率折算的测度。
本文结合式(1)测度了我国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在产业竞争发展过程中的构成变动,见图2。从图2反映的结果来看,贡献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创新因子和效益因子对于物流产业的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动幅度,总体上以趋降为主,而创新因子以及效益因子两类主要指标对于物流产业的知识资本投入与创新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增长贡献。其中的创新因子从2008年的0.23增至2014年的0.32,年均增幅达到1.29%;而效益因子从2008年的0.19增至2014年的0.23,年均增幅达到0.57%。
图2 流通产业经营效率主要指标贡献变动
同时,就主要指标对于物流产业的知识资本投入创新效率获取贡献占比来看,规模因子、效益因子以及创新因子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占据了主要的贡献比。其中的规模因子尽管从2008年开始基本保持趋降的贡献特征,但其最高贡献占比值与物流产业的创新因子占比均值保持一致,也即是保持了其对于流通产业知识资本创新投入的平均占比;而效益因子达到了流通产业知识资本投入创新所获得的综合效益0.206的比重水平,规模因子从2008年的29%降至2015年的22%,其占比均值为21.4%,由此可以说明我国流通产业的创新发展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知识资本的投入获得创新基础,并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累积获得超过与规模效应的提升,来获取自身经营效率的改进。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选取指标在不同的时序内获得的流通产业知识资本投入综合经营效率各异,每一期时序单位在不同的知识资本投入决策中都产生投资组合对后期经营效率的影响。为此,本文进一步比较了流通产业知识资本投入期间的经营效率在不同年份的经营效率。
结合模型与指标选取,本文按照不同时序流通产业经营效率进行动态比对分析,其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物流产业知识资本投入经营效率分析
从表1验证的结果来看,我国流通产业在结合知识资本进行投入与创新的过程所形成的产业经营效率都保持在0.8以上,而反映各个数据分别与其方差,除了2008年、2009年其余均保持在0.1以上,流通产业表现出了较为显著的知识资本投入背景的综合经营效率波动。其中,在2009年、2012年报告了10%的显著关联性,而2010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报告了5%显著关联性,2011年与2014年的显著关联性为1%,可见经过知识资本的不断投入组合变更,形成了上下波动的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相对集中的方差变动可以说明,在不断的知识资本投入过程中,我国流通产业经营效率总体上表现出平稳的增长势头,其对应的wilcoxon秩检验表明了所选样本指标与模型检验的效率差值可以显著地反映知识资本投入对于整个流通产业的经营效率改进。
为进一步验证知识资本投入的不同组合对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本文将投入过程进行资本组合分为人力资本、组织架构资本、关系资本。分别对应流通产业企业为进一步改进其贡献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创新因子和效益因子所对应经营效率形成的资本投入。其中,人力资本主要是指持有流通产业改进创新的操作技能、运营与管理经验、拓展知识等因素,为简化对测度指标的计算,将流通产业平均劳动工作作为代理指标;组织架构资本主要是指在改进流通产业经营效率过程中的创新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状况,这些构成形式主要有新申请专利、新申请许可以及各类发明创造和形成上述成果所包含的企业组织架构改善与优化,结合前述分析,将接近创新和效益因子的各种指标中解析出流通产业企业研发创新支出,作为测度指标的代理指标;关系资本主要是指流通产业内部以及外部之间的沟通状态的网络态势,其中所涉及的节点包含了整个流通产业的上下游关联、合作平台、内外贸易联通渠道,上述各类因素共同作用为知识资本融入流通产业提供更为细分的协作可能。
再结合式(5),针对所选取样本进行了数据基本面分析,各样本在对应年份的Hausman检验中获得了0.379的伴随概率结果(5%显著性水平),因此利用随机效应进行Breusch-Pagan的乘数检验,所获伴随概率结果保持在1%显著性水平之下,说明使用ARIM模型可以进一步解释各种知识资本对于流通产业经营效率影响作用关联。
表2 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ARIM模型测度值分析
据表2所示,整个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ARIM模型测度值P显著性概率低于0.001,将每一期样本对应1的知识资本按照贡献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创新因子和效益因子折算其对应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综合平均值为2.3128,结合上述式(6)获得滞后一期的流通产业知识资本投入创新经营效率均值为0.7892,也即是说通过知识资本在人力、组织架构和关系等方面的投入可以形成流通产业经营效率在贡献、效率、规模、创新和效益方面的34.1%改进,而相比之下,上述两个均值累计值为0.6791,说明按照不同时段进行的知识资本累积投入所获得的流通产业经营效率提升达到67.91%的幅度。由此说明,经过累积的知识资本投入,不仅推动了流通产业对于诸多知识资本要素在产业规模和产业产出的效率上有所提升,而且能进一步优化知识资本向流通产业的人力资本、组织架构要素进行深入渗透,获得关系资本的拓展。
同时,结合本文设定,累积知识资本投入的产业经营平均效率保持在65%以上的,其对应摊销率为0.591,说明流通产业应该在每年保持59%以上的投入力度,以获得进一步的流通产业经营效率持续改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流通产业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产业格局和经营效率。本文针对我国流通产业的经营效率进行了数据包络分析的评估与验证分析,从分析验证的结果来看,影响我国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因素有多种,而知识资本作为投入的一种要素组合形式,不仅在产业的产出效率和产出贡献上形成差异,而且对于知识资本的投入产出报酬形成了收益的规模和创新因素的影响;并且,这种差异在知识资本的投入累积着对流通产业的经营效率的影响。为此,针对我国继续进一步通过知识资本投入换取经营效率的提升,提供以下建议:
首先,应加大知识资本的追加有效性。应从知识资本对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人力资本、组织架构和关系资本的作用构成上,开展组合创新。这不仅意味着今后流通产业应该注意人才引进与培养,更需要流通产业在资本吸引、内部管理组织以及外部关系拓展过程中,将知识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在流通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规模与效应并存的管理控制;对于流通产业而言,在强化产业内部自身的人力资本引进评估的过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组织架构资本的优化,特别是当流通产业成为经济新常态格局下的重要服务业部类支撑,流通产业自身也必须面临组织架构内部的知识化创新。同时,建议流通产业通过不断的关系资本拓展,并在其过程中对于知识资本的信息捕捉、人才攫取、绩效评估的同步完善改进,来获得知识资本追加投入的经营效率改进。
其次,应充分注重创新在知识资本追加于流通产业经营的推进作用。本文认为应该进一步鼓励更多的节点创新型知识资本注入流通产业的经营中,这主要是由于现今阶段我国流通产业,存在普遍的整体原始性创新不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时伴随着我国资源要素紧缺的困难。从研究验证的结果来看,研究样本在知识资本投入产业过程中,贡献因子、效率因子、规模因子、创新因子和效益因子对产业的经营效率改善并未形成并驾齐驱的进步,而创新与规模,以及效益因子对流通产业的经营效率改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制约了其他因子的效率实现。为此,应该通过更多的局部创新、节点创新来促进流通产业对知识资本创新效益的资源要素依赖;并且,通过效益的逐点、逐步评估衔接知识资本的创新因子与效益因子,再通过这种方式推及流通产业内部其他经营效率改进因子的评估,由此获得区别于原始创新的差别化优势。
最后,要兼顾流通产业经营效率的知识资本投入力度。本文认为,应该按照不同的贡献因子与效率因子重组或改进流通产业的知识资本投入,以贡献因子、效率因子为代表的产业贡献以及要素流通速度,不仅包含了对于流通产业的生产经营约束,也意味着流通产业能够在自身经营创新过程中,获得基于要素流通、要素管理、要素整合的产业溢出绩效;同时,应该按照流通产业的自身贡献因子与效率因子进行人力资本、组织架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的投入组合“配比”,对于具备高效经营效率提升的因子,可以先在人力资本环节进行效益评估,将高效的人力资本存量配置方式推广于流通产业其他部类;而对于组织架构资本,可以按照效率因子,着重以累积的经营效率改进ARIM模型测度结果,逐个进行评估,逐步淘汰与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匹配度较差的知识资本拓展投入决策;将关系资本的拓展分为效率因子、贡献因子的评估结果,根据结果取舍是否在后续的流通产业经营过程中采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以关系资本归纳知识资本的经营效率,关键在于通过关系资本为流通产业赢得多少的知识资本创新经营额提升。为此,应该强化流通产业研发创新在知识资本引入以及关系资本拓展中的作用,争取通过流通产业内部,以及产业创新“孵化”等技术性关联合作平台,实现流通产业创新自我更新和知识资本自我改进的经营效率共同机制。
综上所述,通过对流通产业知识资本的投入分析,来进一步改进产业经营效率的综合提升,不仅关系到流通产业内部的经营效率与创新效益,也关乎着流通产业在衔接各个产业过程中如何以更为优化的人力资本、组织架构资本、关系资本,形成知识资本新的组合生产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发展。
[1]欧阳歆.物联网企业经营效率动态评价——基于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J].商业时代,2014,(14).
[2]蒋卫华.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J].商业时代,2016,(4).
[3]陈恒,徐睿姝.知识资本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机理——基于上市制药企业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15,(2).
[4]孙立新,于桂兰,余来文.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持续影响研究——基于智力增值系数法(VAIC)的面板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5,(10).
[5]于泽源,余国新.产业分层视角下物联网上市公司知识资本与盈利效率研究[J].商业时代,2016,(2).
[6]魏德样,雷雯.中外体育用品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动态评价——基于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2).
[7]朱慧,周根贵,任国岩.制造业与物流业的空间共同集聚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11).
[8]白朋飞.中国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耦合分析[J].物流技术,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