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回收在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应用观察

2018-06-13 10:42林陪双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凝血功能

林陪双

【摘要】 目的:探索自体血回收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将其抽签化分组,各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直接回输未经处理剩余的库血或机血和采用血液回收机实施自体血回收。结果:观察组患者胸腔引流量、库血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IB、TT、APTT、PT指标在术前、停CPB和术后24 h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FIB、TT、APTT、PT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WBC、RBC、Hct、Hb高于对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血回收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具有较大影响性。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自体血回收; 凝血功能

doi:10.14033/j.cnki.cfmr.2018.7.06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7-0128-02

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经常需要输血,异体输血是常见的一种手段,其虽能够维持机体血容量,但容易出现排斥反应,且危险性较高[1-2]。为了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部分学者提议使用自体血回收,其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解决异体输血或血缘紧张的并发症[3]。而本文旨在探索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回收的临床意义,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共有100例,对其随机化分组,分别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患者均在2015年9月-2017年2月收治。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51.18±3.45)岁;术种:单瓣置换术患者19例,双瓣置换患者31例;体表面积(1.85±0.42)m2;术前Hct(37.48±1.74)%;CPB时间(134.28±5.32)min。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49.52±3.79)岁;术种:单瓣置换术患者18例,双瓣置换患者32例;体表面积(1.13±0.35)m2;术前Hct(37.51±1.92)%;CPB时間(134.47±5.69)min。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实施麻醉诱导药,术前选用维库溴铵+咪唑安定+芬太尼,术中实施七氟醚+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随后便可建立CPB,实施无血预充,流量维持在2.0~2.6 L/(m2·min),心肌保护液采用4∶1的含钾冷停跳液,桡动脉压控制在60~80 mm Hg,30 min/次,术种根据患者血气分析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水解质平衡,同时整个体外循环实施自然降温处理,且将鼻内温度控制在30 ℃~32 ℃。

对照组不实施自体血回收,采用直接回输未经处理剩余的库血或机血。

观察组采用费森尤斯C.A.T.S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收,将手术开始切皮至停体外循环后、术中冲洗液的所有剩余机血均吸入储血器内,经浓缩、离心、清洗后成为红细胞悬液,且在体外循环后3 h,全部重新输回患者体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库血用量,停CPB、术毕、术后24 hFIB(纤维蛋白原)、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及术毕、术后24 hWBC、RBC、Hb、Hct。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和库血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库血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FIB、TT、APTT、PT指标在术前、停CPB和术后24 h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毕FIB、TT、APTT、P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血常规对比

两组患者术毕WBC、Hb、RBC、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WBC、RBC、Hb、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风险性高等特点[4],属于心血管外科常见手术,目前常实施血液回收机维持患者血流量,其通过血液回收机处理至红细胞悬液,能够将其回输于患者体内,此项操作不仅能够缓解血源紧张性,还能够降低异体输血危害性,节省库血的用量,减少血液的浪费。同时体外循环的非生理性灌注,可随着血液破坏转流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CPB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损害、黏附、数量与患者体外循环的温度、体重、年龄呈负相关,可加重功能器官的损害,造成血小板数量下降[5-6]。

两组患者在完成体外循环后,均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凝血指标延长,由此说明体外循环与凝血功能存在一定关联性,主要因素包括:(1)观察组患者停体外循环后输入浓缩红细胞悬液,能够维持机体血循环,其主要是通过血液回收机对剩余机血进行浓缩、洗涤、过滤、离心后把大部分抗凝剂、游离血红蛋白、凝血因子、血小板、水分清除过滤后得到的[7]。再加上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大部分均可造成破坏和消耗,在机血内的因子大部分为受损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而经血液回收机过滤,能够将破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过滤掉[8-10]。(2)对照组患者实施体外循环后,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输注库血和机血,虽能够补充机体血容量,但未经过过滤的机血含有较多的肝素和水分,容易被机体内血液稀释,从而降低疗效,且对复合物和肝素鱼精蛋白造成损害,从而出现排斥反应。因此对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需加强血液回收机的过滤,从而尽快恢复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大量创面渗血,避免机体受到进一步损害,及时补充新鲜凝血因子、血小板、血浆等[11-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IB、TT、APTT、PT指标在术前、停CPB和术后24 h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毕FIB、TT、APTT、P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毕WBC、Hb、RBC、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WBC、RBC、Hb、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通过加强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测,能够确保自体血回收操作的有效性、安全性、科学性,能够减少库血的用量,提高治疗安全性,值得在临床广泛性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涛,王小锋.自体血回收在冠状动脉移植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的效果观察 [J].中国农村卫生,2016,8(14):92.

[2]吴晓燕,陆艳,宋国蓉.储存式自体血回输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53-54.

[3]孙磊,李蕾,程庆好.自体血液回输在心脏瓣膜替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0,8(6):416-418.

[4]崔立民.自体血回收在冠状动脉移植术及心脏大血管手术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7):129-130.

[5]龚建平,梁秀生,冷冰花,等.超滤技术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肺损伤保护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5-8.

[6]陈小芳,张杰,王东进.术中输血量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肾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1): 171-172.

[7]张莉,吴智勇,任伟.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2,20(7): 513-515.

[8]秦敏敏,张智慧.自体血回收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6,8(12):88.

[9]汪美君,朱海宏,徐礼峰.预存自体输血技术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6,15(7): 670-673.

[10]李满新.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胸腔内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2):50-51.

[11]陈磊,王霄霖,沈振亚.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心脏瓣膜手术99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4,16(4): 507-509.

[12]吴炜,徐昌霞.自体血回输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2):16.

(收稿日期:2017-09-12)

猜你喜欢
凝血功能
益肾活血汤辅助西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孕妇产前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对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
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水平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