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探究与实证检验

2018-06-13 01:37曾剑雄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竞争力要素

曾剑雄,宋 丹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化,全球性的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在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取主动权,永远占据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过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形成区别于他人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教育质量,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树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观念,着力培养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知识丰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大学生是我国人力资源大军中一支极其关键的群体,如何培育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各级政府、高校、大学生个人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某985院校的相关领域的专家调查来识别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性要素,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模型,有助于引导高校深化大学生教育改革,深入了解大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一、现有研究观点及问题提出

在企业研究领域,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都斯(Doz Yves L),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 在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组织管理、生产制造、战略决策与市场营销等手段整合组织内部的技能和知识,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能带来超额利润、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2]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心竞争力逐渐被引入大学生教育领域,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例如,王玉敏,曹玉华等通过文献分析法,提出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五个“力”结构模型,即意志力、思维力、适应力、凝聚力与创造力。[3][4]沈超等通过文献分析法,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学习能力、意志能力、综合能力与创造能力。[5]朱克勇等通过文献分析法,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由大学生的各种能力构成的有机整体,即学习力、创新力、专业力、道德力、实践力与行动力“六力”构成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能力。[6]王德广等通过文献分析法,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智慧力、知识力、人格力、修养力、社会交际力、语言表达力、实践力与创造力”等独特能力的综合。[7]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组合,是其他素质、能力中最具有特色、最强有力的能力。

现有的研究文献大多以定性或理论思辨分析为主,实证分析缺乏,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SPSS统计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试图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做出一个科学的判断和回答。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探究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模型构建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因此,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俨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关注点。学界虽然积极探讨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模型,其中不乏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模型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成果。由于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存在广义与狭义的分歧,那么根据这种认识所构建的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因此,本研究试图综合国内专家学者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模型的研究以及在认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基础上构建一个全面、综合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模型。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模型的构建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表1)。

表1国内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模型统计

作者 构建方法 模型维度 管斌全[8]53-56 文献分析法天赋力、学习力、创新力、自制力 王玉敏等[3] 文献分析法思维力、凝聚力、意志力、创造力和适应力 张小刚[9] 文献分析法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身体素质、创新素质 沈超等[5] 文献分析法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意志力 马明辉[10] 层次分析法创新力、社会适应力、实践力、专业力、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 茹凤莲等[11] 文献分析法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人格魅力、坚强的意志力、激情执着的活力 蒋光忠[12] 文献分析法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 邢楠[13] 层次分析法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 宁晓明[14] 文献分析法积极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能力、崇高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创新素质、优秀的身心素质 贲庆鑫[15] 文献分析法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吴蓓蓓[16] 层次分析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价值观念、其他能力

续表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性要素选取

根据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统计分析,可知,这些能力维度出现的频次统计(表2)。本研究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括为六个维度的能力,即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表2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维度频次统计

在上述研究中,虽然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维度划分上称呼不太一致,但具体的能力要素大多数是重叠的,可以为后续提取共识性要素指标的研究提供基础。但最大的缺憾在于并没有揭露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且因大多数都是学者们的主观判断,缺乏深入的实证检验。本研究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但由于群体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又富有自身的特性,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大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等原因,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难于塑造。这就需要在现有研究中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性要素中,明确哪些要素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或密切相关,哪些要素是次相关或无关紧要。因此,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合理地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非常有必要在梳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共识性要素的基础上,借助实证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确认和筛选这些共识性要素,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由概念推演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概括为六个维度的能力,即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说,本研究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能力,经过不断地整合、提高,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具个性魅力、最独特、最突出,能够被社会需要和认同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它是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图1)。

图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实证检验

(一)问卷设计及样本分析

1.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如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为了开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评价问卷》,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从期刊等级和文献引用率等两个角度收集CNKI上有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文献,全面综合地定性分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评价问卷》。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及教师。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具有实际可行性,在某“985工程”院校进行小样本的预测调查,检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同一些专家、教师沟通交流,发现了问卷的不足之处,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了正式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评价问卷》。本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评价问卷》,量表包括6大维度53条测量条目;第三部分是开放式题目。通过收集、整理和筛选得到本问卷的53条测量条目,主要采用李克特(Likert)5级量表的形式评价本问卷的53条测量条目,其中“1=非常不赞同;2=比较不赞同;3=一般赞同;4=比较赞同;5=非常赞同”。同时,为了预防要素设计的局限性,问卷设计了开放式问题:您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您认为需要补充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等题目。

2.样本分析

本问卷以某“985工程”院校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40人展开调查。专家、教师的选择标准为:大学生发展教育的资深专家、教师(长期从事过大学生工作或经验丰富)。借助社会关系网络,对40位专家发放问卷,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电子邮件方式或现场填写的方式进行回收,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40份,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100%。在本问卷的个人基本信息情况部分设计了性别、院校层次、学历、职称、教龄、研究领域等问题,通过分析有效问卷,可得研究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表3)。

表3 专家、教师特征描述性统计情况

续表

从表3可知,本研究选取的专家、教师样本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在人口统计学意义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容分布上还是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区分度。

(二)数据分析

1.调查问卷的信度测量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经计算,该问卷量表的Alpha系数为0.970,大于0.8,表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信度非常好。通过调研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6个维度,得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信度值—Cronbach’s Alpha(表4)。经检验,问卷量表各题项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可以进行量表的效度分析。

表4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信度检验结果

2.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作为降维技术之一,能够从多元化的变量中提取出少数核心因子。在因子分析之前,利用KMO统计和Barletta’s球型检验,验证量表的各测项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Barletta’s球形检验值为906.486,极其显著(sig.0.000),说明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通常情况下,KMO值>0.6是可以接受的,经SPSS软件测算,本量表的KMO值为0.620,表明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有共享潜在因素的可能性,可以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表5)。

表5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通过统计软件SPSS21.0对53个测量条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的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因素的提取数量不限定。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因子分析数据,删减了测量条目:删减因素载荷小于0.4的测量条目;删减交叉因素载荷较高的条目;删除不符合理论假设的2个或3个测量条目。再结合本问卷设计所界定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和条目分析的结果,多次重复这一探索过程,相继剔除24个条目,直至变异累计率趋于稳定,抽取出的公共因子数目与各公共因子所包含的测量条目与原先设定的项目接近,趋于稳定数目,最后保留了29个测量条目(表6)。从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来看,由29个测量条目构成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维度模型结构较为清晰,各因子载荷都大于0.5,不存在大于0.4的交叉载荷,而且总体一致性Cronbach’s Alpha值(0.970)和各因子一致性Cronbach’s Alpha值都大于0.7,总体方差解释变异量为77.896,该值能够解释大部分变异。

表6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续表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推演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以及分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性要素,构建了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等6个维度29个测量条目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因素维度结构。从人口学特征来看,专家、教师普遍认可高校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起重要性作用,而且认为学校的育人理念、培养方式、教育资源与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大学生的自身努力均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因素之一。以上研究结论,不仅在学术层面上拓展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解,也对完善大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意蕴。因此,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完善高校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性建议。

(一)重塑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为以生为本的价值是育人首位,以学生为主体是本质,学生的终身发展是目标,热爱学生是灵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是职责。高校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忽视其它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5]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人格、公民意识、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健全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所以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如顽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针对学生个性差异,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培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封闭式”的培养方式,向“开放式”转化,积极对外开放,加强与外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汇聚校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全方位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二)深化教育教学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教育教学融合,不仅是高校明确教育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服务学生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载体,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实践教育。所以说,第二课堂教育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实践教育,也是融素质教育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26]因此,第二课堂教育必须与第一课堂教育相融合,做到贯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想要构建由通识教育、实践教育构成的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知识体系,需要准确定位,增强对第二课堂的认知性认识,不能仅仅简单的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应积极打造第二课堂教育体系;改变教学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知识(学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向开放的社会化学习体系转变;健全教学目标,坚持学习与创新、知识与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能力评价,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

(三)加强第二课堂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避免出现能力培养短板,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根本要求。核心竞争力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具备的,对于高校来说,必须强调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有助于在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保持一种竞争优势。第二课堂不仅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大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等能力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27]因此,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环节中,高校不仅要充分意识到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尤其还需要给予配套的政策支持,优化第二课堂教育环境,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创造优良的学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说,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高校要从建章立制入手,明确各学部学院、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实现从低效无序的经验型向规范、高效有序制度型转变。其次,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配合、专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与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明晰各部门职责、资源共享与结构完整,促进大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工作的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和分块落实。最后,重视大学生第二课堂发展,加大第二课堂教育的经费支持,加强第二课堂软硬件环境建设,保证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资源配备,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保障,全面提升学生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Prahalad C K, 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81.

[3]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3).

[4]曹玉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2,(12).

[5]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6]朱克勇,卢克祥.刍议可持续发展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效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0,(6).

[7]王德广,罗筱端.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及其内容构建[J].高教探索,2012,(4).

[8]管斌全,徐建华,朱向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0]马明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分析研究[J].市场论坛,2006,(3).

[11]茹凤莲.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蒋光忠.新时期青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创新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6).

[13]邢楠.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4]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15]贲庆鑫.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16]吴蓓蓓.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0.

[17]吴政.TQM视野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18]董海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19]李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自我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

[20]郑君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9.

[21]刘红奎.基于就业困境下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22]陈晓华.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 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A].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文章)汇编[C].河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2010.

[23]陈理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4]刘江华,宋守浩.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

[25]王志军.高校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认知偏差及其实践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8).

[26]安美忱,张卫国.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6,(5).

[27]刘兵.完善高校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竞争力要素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日本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