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教育师范生数学教学素养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8-06-13 01:38:00杨慧娟马勇军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师范生素养

杨慧娟,马勇军

(青岛大学 师范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问题提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个国家的未来,2012年9月,教育部等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1]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2]这些政策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成长的摇篮,培养卓越教师是永远追求的目标,要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就要坚持“多元发展”的理念,[3]因而,与传统的高师学科教学专业的课程设计大有不同,多元化的课程必然使得课程门类增加,但是相应的学科教学的实践课程就减少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科教学素养值得研究。

以下是研究者以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师范生的数学教学素养的提升为目标,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的的实践研究。研究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具体情况,坚持实践优先,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加以重视,有步骤、有计划、有效率地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理想。即专业课程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将实践作为一种核心教学理念贯穿于专业课程的始终。在专业课程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增强课程间的横向联系。优先解决“教与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陈旧与实际脱离和实践性课程薄弱”等方面的问题。[4]

二、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模块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本校小学全科师范生的第一学年师范通识教育课程较多,还有相关的艺体类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基础、简笔画等,第四学年上学期学生进行师范教育实习,主要的学科模块课程则集中于第二、三学年。数学模块具体开设课程如下:

表1 数学模块的课程安排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我们面临的困境是时间短、课时少、任务多,还要为第四学年的实习做好准备。以往实习前的教学技能学习主要依赖半学期的微格教学,而在微格教学课程中每个学生仅有一次上台讲课的机会, 所以如何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整合现有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给学生“当老师”的机会是探索的课程教学模式及改革目标。通过几年的课程实践,我们探索形成了如下教学模式:

图1 课程模式框架

各门课程的核心理念指向实践,而课程之间也彼此联系,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同时本体知识的理论基础将与中小学的教材教学相联系,专业课程构成一个整体的、立体的、能够综合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素养的系统。

三、具体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参与教学,初步体验教师职业

第二学年开设的数学模块的课程主要有初等数论(学)和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CAIM)。对数学课程而言,“眼睛一闭一睁,黑板就满了”是很多学生数学课的真实感受。在以前的数学类课程中(包括高等数学),学生基本习惯了“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的上课状态。所以在涉及到数学理论方向的课程中,首先要改变学生“满堂听”的状态,让学生尝试通过课后备课自己讲,走上讲台,初步感受教师的职业特点,寻找“当老师”的感觉。其次考虑如何将课程进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开始学习模仿一些教师基本技能,对教师的职业特点有一个初识。

初等数论和解析几何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中小学算术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本体性知识的研究,与其他数学课程比较相对简单但也抽象,学生在以前的经验与基础上,也不会感到太大的困难。所以在这两门课程中,对于简单的定义定理,则让学生提前预习,课堂上以教师的身份给大家讲,实现课堂翻转以及学生角色的转换;对于课后练习题,也是采用 “学生讲,师生评”的方式,学生尝试着“当老师”,教师主要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讲课的时候,鼓励听课的学生提问题,自己没有听明白的提问,对“老师”讲的不明白或有质疑的地方提问,通过这样的参与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老师”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是让师范生初步体会了教师的职业特点,体验“当老师”的感觉。

CAIM课程本身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讲软件的使用,学生有机会上机做课件,[5]关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上机实践课,笔者在此文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研究的指导下,主要考虑寻找两门课程的融合点。

如初等数论的“整除”这一部分会讲到与小学相关的整除的知识,那么在CAIM课程的上机课中给学生布置的第一次任务即为完成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的课件制作,学生以教师的身份,通过查阅小学数学教科书与课件的制作过程,不仅加深了初等数论中数的扩展原则、各种数的概念、运算法则等内容的理解,而且了解了初等数学研究课程与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关系,以及更好地用自己学习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将小学知识呈现。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融理论于实践,反过来实践又巩固了小学数学本体知识的学习。

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理论课程中会讲具体的数学教学课件制作的常用软件,如几何画板。在讲到利用几何画板做动态图形的割补功能时,先请学生回忆小学数学中涉及到的基本几何图形、相关图形面积的求法,以及几何变换等,然后再利用几何画板研究图形的基本性质,这又涉及到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将CAIM与中小学数学课程研究联系起来,既研究本体知识、分析教材内容,又实践教学理论,从而形成一个富有生机的学习体系。

(二)第二阶段:亲身体验,提高教师基本素养

第三学年数学模块的课程有数学文化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含微格教学)。数学文化是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途径。在学习了高等数学、初等数论(学)等基础上;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并对它们做出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教学理论与理念,熟悉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论、过程与环节。然后通过微格教学的模拟授课来提高其基本的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本学期的课程内容中实践性进一步增强,以提高学生的教师基本素养为目标,围绕“实践核心、课程融合”的理念,对课程的整体安排如下:

表2 第三学年数学模块课程整体计划

为了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课程,在数学文化课程在前半个学期(大约8—10周的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师生评”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文化课程的价值,关注数学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教学。在后半个学期,则采用“学生讲,师生评”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前两周布置任务(每个学生或小组讲1个主题),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有些会用到学过的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知识,如几何画板软件等,这些自觉的行为都在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并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教师行为。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面对黑板,很少注重教师职业技能与细节,就题读题,很少有涉及到“研究”的成分,所以师生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从学生个人教师基本素质的表现方面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注意的细节;二是从课题本身点评,指出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可拓展与推广空间,如有的学生在讲数学思想方法时会举不恰当的例子等。通过自己的讲课、与听课同学的互动以及师生的点评,不仅可以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数学本体知识的认识,在数学思想上得到启发,在研究方法上得到训练,也逐步提升了教师职业素养以及在“教学”这种特殊情境中的各种智慧,为从事基础教育教学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除了讲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理念,还要通过案例来说明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课例中如何体现教育理念,如通过观看课例“圆的周长”,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理念,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文化课程中的本体知识对于以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微格教学课程中,主要给学生机会参与说课与讲课,每个学生在讲课前上交一份完整的教案、讲稿与课件,学生通过写教案和讲稿,可以完整地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脉络,教学思路清晰了以后,再通过搜集资料、教材分析、做教学课件,将前面学过的初等数学的知识、教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甚至艺术课程中学习的审美构图等进行融合,形成一堂完整的小学数学课,在说课与模拟课堂上,将自己的数学教学素养与能力表现出来。对学生说课和讲课的整个过程进行录像,课后学生再次观看、反思,查找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优秀的录像也会在课堂上进行重播,师生利用录像反馈的信息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再分析。整个过程中,学生以教师的角色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优点与缺点,慢慢学会分析自己及他人,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分析课堂,将备课、说课、讲课、评课整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与教学智慧。除了每位同学的讲课课件,我们还要求学生制作微课件,把握数学语言的精炼与准确,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的能力,以便适应教育的时代发展。

这样的设计使得数学模块的课程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学习理论和本体知识的同时,又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并且这个过程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讲题到讲课,由讲一部分到讲一节课,学生从最初的“面对黑板读PPT讲给自己听”到“面对同学讲给大家听”,教学技能也变得越来越娴熟。同时,第三学年的阶梯形实践和第四学年的教育实习连贯起来,当学生走进实习学校的时候,完全具备教师的心态和基本教学素养,真正做到了有备而来。

四、结语

师范教育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重要和重点部分。培养学科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突出、具有美好教育情怀的准教师应该是师范院校的努力方向,这也是发挥师范院校作为教育母体的价值所在。教育目标的完成有赖于学科专业建设,有赖于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所以,不同的专业应该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而推动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和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将成为新时期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研究改革的导航标。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所以小学教师应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师范院校是小学教师的生长点和出发点。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管是分科培养还是全科培养,在当前的国情下,“一专多能”是基本诉求,所以在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如何实现“一专”,即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科教学素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多能”的前提,也是卓越小学教师的基础。卓越教师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本研究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融合,突出“师范性与实践性”,将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师范情感养成等各方面教师素养的提升作为一个整体,有计划、分步骤、科学合理地落实到相应的课程中,这对于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一种尝试。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教学研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效发挥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建设优良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这是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保持活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735/201212/xxgk_145538.html.

[2]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3]蔡其勇,卢梦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7,(9).

[4]《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

[5]杨慧娟.高师数学教育专业“CAIM”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师范生素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议研学活动中的“数学课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46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