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邱学华 整理、赏析/缪建平
记得第一次聆听邱学华老师上课,是二十多年前,在江苏省如东县,他上的是“几倍求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至今还历历在目。从此,我一直追随邱老师和他的“尝试教学法”。2018年7月在河南省洛阳市再听邱老师的课,十分激动。已经83 岁高龄的他依然神采奕奕。邱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治学精神、慈祥的教学神态、智慧的互动点拨、升级版的六段教学模式、良好的教学效果给全体尝试教学的“粉丝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前谈话后,课件出示:上课了,我们先来练一练)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基本训练内容:口算10 道题。学生直接写得数)
35+45 75-36 3×9-2
7×6+5 6×5-8 99-47
48÷6-7 30÷5+8 8×5-8
7×4+58
师:做好了吗?我们一起来对得数……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对8 题以上的请举手,做对6 题以上的请举手!
【赏析】
邱老师一再强调“基本训练”的重要性。基本训练是把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天天练,如百以内的口算、常用的数量关系以及公式、进率等。每堂课花五分钟,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因为“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通过坚持不懈的基本训练,一定会让学生的“双基”更加扎实,这为学生继续学习数学、攻克更难习题,直至“创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件出示:今天学什么?再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生: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问题呢?谁能提出问题?
生:分数是什么?
师:鼓掌!他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生:“初步认识”是什么意思?
师:鼓掌!是啊,为什么是“初步认识”呢?
生: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认识。
师:回答得好,鼓掌!因为是第一次认识,所以叫“初步认识”。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先对分数初步认识一下,到五年级再继续学习。所以,刚才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什么是分数?为什么是初步认识?学习分数有什么用?这也是我们这一堂课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赏析】
导入新课的作用在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欲望。邱老师导入新课时采用的是“渗透”式引入,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当前不少老师出示教学目标比较生硬,一般都是直接写在小黑板上或课件上,然后让学生读一遍。我们发现学生对很多带有“教学术语”的教学目标,没有领会,只是照本宣科。但邱老师通过“今天学什么”“你想到什么问题呢”这两个诱导性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说了出来,而且巧妙地把“教学目标”悄悄地转换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已经在不经意中知道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一是初步认识什么是分数,二是知道分数有什么用。
(一)自学课本,初识分数。
(课件出示:谁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师:针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我们要弄清楚的话,应该大胆去尝试,自己解决。大家一起来看课本中的插图(如图1),这三位同学在干什么?
图1
(学生有的说在吃蛋糕,有的说在分蛋糕,有的说在分烧饼或月饼)
师:是的,图中有月饼、烧饼、蛋糕,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都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了几块。比如,月饼被平均分成了2块,烧饼被平均分成了4块,蛋糕被平均分成了8块。
师:这里在分的时候,都是平均分的。当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表示其中的1 份或几份,不能用整数表示,于是就出现了分数。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利用苹果写数。(如图2)
图2
师:第一排有几个苹果?第二排呢?第三排呢?
(生答略)
师:上面 6、3、1 都是整数。现在如果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块,这一块还是不是1个苹果了?(生:不是了)是几个苹果?谁能大胆说出来?(生:半个)
师:半个是对的。但是,“半个”不是数学的名字,如果用数学的名字叫什么?谁来试一试?
生:二分之一。
师:我们一起来看后面的“你知道吗”,分数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学生读出:“在古代,人们分东西时,经常出现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于是渐渐产生了分数。”)
师: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一定要是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呢?
生:如果不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了。
【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巧妙地通过“数苹果”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来历,即当人们在分东西时出现不是整数个的情况下产生了分数。同时,又把课本中的“你知道吗”这一内容前置,更加强化了分数产生的价值。
(二)比较辨别,再识分数。
师:除了上面的物品可以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正方形中也藏着分数呢。(出示题目,如图3)
图 3
师:我们来看第一个正方形,它被平均分成了几个条形啊?(生:4个条形)请同学们说说,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
师:其他几个图形呢?
生:都是。
师:为什么同样的正方形,划分的形状不同,阴影部分却都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 份。
(出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在小组里让学生对着4个图形,分别进行了叙说)
师:如果把一个蛋糕用一张长方形纸来表示,把它平均分成8 份,每份是几分之几?3 份是几分之几?(如图4)
图4
【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科学地把课本内容与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巧妙的优化整合,这样更加便于学生拾阶而上,步步为营,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与辨析,深入理解分数的初步意义与表示方法。
(三)总结归纳,理解意义。
师:通过学习,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分数了吗?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这些例子。(如图5)
图5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生:2 份)那个彩色的取了它的几份呢?(生:1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大家一起说。(生:)再来(指着第二组图),都是平均分成几份……
师:太聪明了!什么叫作分数,有点清楚了吗?它不是一个整体,它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了。请同学们一起看书,书上也有一个说法,现在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师:为什么这里要用省略号呢?在小组里先试着说一说。
生:因为这样的分数很多很多,写不完。
师:是的,你写一天写得完吗?写两天写得完吗?这样的分数太多太多了,你写100年也写不完 (学生有惊呼声),所以这里要用省略号来表示。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做课中操)
(不少学生都能说出分子、分母、分数线)
师:对!大家看,我们写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先写什么?(学生不确定)我们首先要写分数线,再写分母,然后写什么?(生:分子)
师:数学家们给它们取的名字也很有趣。为什么要取名叫“分母”啊?(生:它是分数的妈妈)是的,要先写出平均分成几份,然后才生出“儿子”,也就是——(生:分子)它表示取了几份。
【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并不满足于书上给出的“像……这样的数,叫作分数”这一描述性定义,而是通过三组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许多种情形都可以用同一分数来表示”,在这种“不完全归纳”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彰显了数学概念的概括性与独特魅力。同时,对关键句中“……”进行追问,渗透“无限”思想。
(四)写写说说,加深理解。
师:刚刚我们一起认识了分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几个分数,大家有信心吗?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疑惑不解)
师:我告诉同学们吧,对的!在分数这个大家庭中,“儿子”比“母亲”大的也会有,这个我们今后再学习。
师:我们已经写了不少分数了,写得完吗?(生:写不完)分数虽然很多,但分子、分母的意义却是一样的。请同学们一起来想一想: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师:分母都在下面,8 份也好,4 份也好,10份也好,它们都表示什么呢?
生:平均分成了几份。
师:分子都在上面,它又表示什么呢?
生:取了其中的几份(取了这样的几份)。
【赏析】
师:(课件出示:再来试一试)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师:现在,邱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周围事物中找一找可以用分数表示的例子。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课件出示:同学们,生活中不缺少分数,而是缺少发现分数的眼睛! 擦亮眼睛找找它们吧。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等待1分钟之后)找到了没有?
生:我看到上面的灯,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我想说桌子,舞台上一共有12 张桌子,表示1 张桌子就是。
师:还有吗?比如我们有几个小组?表示一个小组是几分之几?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现在会场上有300人,每排坐了7个人,这一排的人数是整个会场人数的几分之几呢?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们都有了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
【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把举例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举例叙说,又不时智慧追问、不经意补充与延展,体现了其娴熟的课堂调控能力。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堂课你学得怎么样,查一查,好吗)
师:为了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我要来考考你们。考题用课本中的练习题,一共有5 道题,每道题20分,一共是100分。给你们8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它做完,开始!(习题略,参见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5 页)
(学生独立尝试做题。教师在巡视中提示:做完的人认真检查,可以悄悄看看旁边的人,但不要提示他。等大家都做完了,就请同学们互相批改,一道题是4个空格的,每个空格是5分。全对的打100分。如果有错误就改正,同学可以帮助他改正。如果订正对了,也可以打100分)
师:(2分钟后)没有改正过得100分的请举手,很好!改正后得到100分的人举手,也不错!
【赏析】
这一环节原名“课堂作业”,在升级版中改为“当堂检测”。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既规定了当堂检测的大致时间,也规定了当堂检测的分值,还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四当堂”: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
教育心理学实验表明,用这种当堂检测、当堂发现错误、当堂订正错误的学习方式,学生进步最快——因为它符合人类认知学习的反馈矫正原理和脑神经活动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课件出示:这堂课快要结束了,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到了什么,再说出来让大家听听)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哟……
师:好,现在睁开眼睛,说一说。
生:我们学习了分数,现在是初步认识。
生:我们学了一半怎样表示。
生:我们学了分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
师:我也来说一说。我们学了分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就是说,分数是在用整数无法表示的情况下产生的。
师:最后,请考了100分的再举手给我看一看。(学生自信地举起了手)很好!现在大家都考了100分,我们可以下课了!
【赏析】
在这一环节中,邱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同时自己穿针引线,把自己想要总结的关键也巧妙穿插其中。一句“都考了100分,我们可以下课了”,生动、通俗、精辟地揭示了当堂检测的重要性和作用,这已成为邱老师的经典用语,也是这堂课的最大亮点!
【全课赏析】
邱老师的这堂示范课,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尝试教育的魅力以及他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从邱老师本次授课中,我们不难看出邱老理论思考不止步,尝试教育理论在不断发展,在操作尝试教学法上有新的改进与完善,在整个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结束后,邱老师作了长达40分钟的自评,把为什么要这样上课的道理,操作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使我们这些后辈们豁然开朗,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下面重点介绍他说的三条,作为全课总评。
一、把“学习流程”明明白白告诉学生
细心的老师已经发现,邱老师在这堂课中,把尝试教学法的“六段式教学结构”以“第×段+要求+童趣化提示语”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让不少听课老师产生迷惑:课堂讲究不留痕迹,润物无声,怎能这样直截了当呢?
邱老师说,这是他故意而为之。把六个学习(教学)阶段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做到“师生心中均有数”,而不是“老师清楚故玄乎,学生模糊晕头转”。现在一些老师上课,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上了十多分钟,还不知道今天要上什么内容,下面一步要干什么。如果我们把教学流程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长此以往,老师、学生都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配合起来就能更加默契,在“基本训练”中显力,在“导入新课”中用力,在“进行新课”中发力,在“延伸尝试”中使力,在“当堂检测”中给力,在“课堂总结”中尽力。
二、把“当堂检测”清清楚楚进行厘定
邱老师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年第6期发表文章《六段式课堂教学结构“升级版”》,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把 “课堂作业”改为“当堂检测”。对于“课堂作业”,课堂上有时间就做,没有时间也可以不做。但是“当堂检测”却不可或缺,是“尝试教学法”的必备环节,而且一定要有评分标准,当堂批分。一份好的“当堂检测”最能体现老师的备课水平与专业功底; 一份好的“当堂检测”应该是“以新带旧、循序递进”的,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
邱老师在这堂课中,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清清楚楚地告诉老师们:“当堂检测”这一环节一定不能丢,如果出现教学设计有误,时间确实不够,也只能“保两头,压中间”。“保两头”就是保证“基本训练”与“当堂检测”的时间,“压中间”就是压缩“进行新课”或“延伸尝试”的时间。邱老师还给学校课堂管理提出了 “在课结束前10分钟设置提示铃声”的建议,想以此来强调“当堂检测”的重要性。
三、把“尝试文化”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尝试教育理论的核心词是“尝试”,这在这堂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基本训练到导入新课,从进行新课到延伸尝试,从当堂检测到课堂总结,无一不是让学生先尝试,先行动。老师总是居于后台,当学生有困难、有疑惑时才站出来为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与点拨。
邱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要悄悄地“尝试”,而要让学生明确大胆地去“尝试”,要把“尝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文化,一种教学语言,一种学习精神。我们要把下面的教学语言时时挂在嘴上:“你们敢不敢尝试?”“这样行不行呢,尝试一下就知道了!”“做到做不到,试一试就知道!”“你们尝试得怎么样了?”“你终于尝试成功了!”……
总之,“尝试教学法”具有灵活性、高效性、易操作性,代表着“大气、简约、高效”的课堂改革方向,这是由其内在的规律性、科学性所决定的。细细品味这堂课,它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顿精神的大餐,一桌思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