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发福
【内容摘要】“导学案”是学生成绩提高的有益帮手,是历史学科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最佳选择;是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学科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理顺了学生和教师的衔接关系,是历史学科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平台;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思维,是历史学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抓手。
【关键词】初中历史 导学案 教学实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导学案”改变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校开始编制和使用“导学案”至今已走过9个年头。但是,也有许多的困惑和疑虑在不断撞击着我们思维的经线。如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如何区别,导学过程是知识的梳理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引等。加之个别教师在授课中生搬硬套地运用“导学案”,特别是杜郎口中学拆除了黑板,洋思中学走下了神坛,“导学案”也成了哗众取宠的产物,也似乎更有了练习册的嫌疑,成为了限制学生思维的代名词。“导学案”在编制与使用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不足与失误,对比其他复习资料或书籍,无非是知识点的整理和线索的梳理以及练习题的重现,而这些不正是我們走的路吗?不管什么样的资料,谁都不能抛开讲和练。“导学案”也如此,选择它是长期教学实践的要求。
一、 “导学案”是学生成绩提高的有益帮手,是历史学科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最佳选择
学习历史是为了引发学生对于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深度思考,为了理智地直面未来之路,明鉴慧愚,静观兴亡,实现我们历史教师的学科使命。但是在现实中历史学科在会考科目中是小学科,决定了领导和学生对其投入的关注和付出的努力。不仅不能和语数外相提并论,更是在小学科中被逐渐边缘化。我们深知历史老师和历史学科的尴尬,只能选择既不能消耗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要有对得起人民群众的成绩。既要马儿不吃草还要马儿跑的快的要求下“导学案”不失为最佳选择。传统的教学无法做到有效的课前预习,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适当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考试的能力偏低,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效教育的期盼。“导学案”引领学生自学,辅助教师后教,主干知识突出,考题经典再现,分量适中,针对考试,实用高效。纵观这几年历史学科的成绩,不能不说有“导学案”的一份功劳。
二、“导学案”是历史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学科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我校从09年开始尝试编制、使用“导学案”。但是当时“导学案”是新鲜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就连天知地知的百度也爱莫能助。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里,我们只知道有“导学案”这三个字,而不知道“导学案”是怎样的模式,怎样编写,怎样操作。两眼抹黑并没有阻挡住“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滚滚车轮,加班加点忙碌中、小心翼翼尝试中编写出我们的第一版“导学案”。经过几轮的改编、修订、取舍,“导学案”逐渐有了固定的板式和轮廓,每一子目的编写要求也逐渐明晰,甚至连字号、字体、栏目名称都有了明确的要求和提法。我们将“导学案”的模式大致确定为“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内容导学”和“达标检测”四个环节,让学生有自学的方向,有重难点和考点的定位,还有课文内容的梳理和引导以及课后知识的巩固和迁移运用。可以说照顾了学生之学习所想和所急,既能帮助学生预习,还能帮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又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是学生的不二选择。加之每年的修订和优化,已经在编制和使用中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能够经得起专家的推敲和历史的检验。
三、“导学案”理顺了学生和教师的衔接关系,是历史学科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生观,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倡让学生预习,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的预习不是让学生自由地、泛泛地、漫无目的的看书。没有可以参照的框架,学生在自学中可能由于不会做或无从下手而产生挫败感,也会忽略课文的隐形知识点,导致其学得太浅而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导学案”一方面对学生的预习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对教师的有的放矢的教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老师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清楚知识点间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基础知识与新知识平缓的连接起来,“导学案”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导学案”在编制的时候已经对线索进行了梳理,重难点突破选择的方法,历史材料进行了甄别,还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易混淆的知识点的辨析。学生在自学中只需对重点知识做勾画,对疑难问题做深入的思考,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做标记。在教师精讲点拨的环节把重点知识强化,把疑难问题讨论明白,把复杂问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学懂即可。可以说“导学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去掉过去学习时的被动与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四、“导学案”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思维,是历史学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抓手
“导学案”实际上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强调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既不是老师的教案,又不是学生的练习册,需要编写的时候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组织。教师就不能站的太高让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简单重复浪费时间,而要在整合中提升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历史的核心能力。要让学生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就要在“导学案”的设计过程中下功夫。在编写中设计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思维拓展”等栏目,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老师精心思考的结果。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既可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来源于教学实践,成长于教学实践,在不断的优化改进中服务于教学。相信在不断的质疑和优化中,“导学案”将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走的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57-59.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历史导学案优化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6]GHB032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