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林 陈宁宁
案例描述:
户外活动的时间又到了。孩子们最近对三轮车和炭烧积木相结合的玩法着了迷。在上一次活动里,朗朗和伙伴们有了新玩法,他们搭建了一个出租车站,可是因为标志不明显,并没有什么“生意”。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大家提议给出租车装上车牌,车站也要有明显的标记。今天他们会怎么玩呢?我们满心期待。
只见琪琪和睿睿先设计好了出租车牌,朗朗把车牌上的数字“205”作为车站的牌子。车站搭建好了,出租车也可以挂牌行驶了,不料放置站牌时问题不断。站牌是用卡纸做的,朗朗用一块木块作为支撑将站牌立了起来,但站牌被车站的围墙遮挡了三分之一。朗朗不满意。
第二次尝试时,朗朗想办法将站牌升高,琪琪拿来胶布协助朗朗。在此过程中,朗朗发现要提升站牌的高度,作支撑用的木块也需要升高,于是他在竖木块上横向叠加了一块木块,试图将站牌的下边缘贴在竖木块顶部,并让站牌靠在横木块上。由于横木块与竖木块接触面不够大,横木块晃动几下后掉了下来,站牌也随之倒了。小朋友们并没有懊恼。朗朗感觉到横竖叠放的两块木块不够牢固,于是他把站牌的下边缘与横木块的下边缘对齐,试图用露出来的半截胶布连接住横竖两块木块。可惜胶布和积木的接触面不够大,站牌还是倒了。
我们原以为他们会去拿更多的胶布来固定站牌和木块,谁知朗朗一转身,直接把站牌立在了围墙外。可是,站牌斜靠着围墙也不稳,随时会倒。这时,琪琪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用一块短木块顶住站牌的左边缘,果然站牌的一边被固定住了,她着急地叫睿睿:“你快帮我找一块和这块一样的木块。”睿睿拿来木块顶住站牌的右边缘,站牌终于牢固地立在了围墙外。站牌的问题终于在多次尝试中得到了解决。三个孩子相视而笑,开始准备乘客的座椅。
宸宸第一个将出租车开来,他小心翼翼地把车子对准车站的出入口,满心欢喜地等待乘客的到来。涵涵的车跟在宸宸后面,当看到宸宸的车停得如此标准,他也自觉地把车摆正。果果的车此时停在宸宸的车不远处,并没有靠近出租车车站。乘客楚楚向“调度员”朗朗提出想搭乘排在后面的涵涵的车。朗朗看了一眼宸宸的车,对楚楚说:“只能坐第一辆车哦。”本以为涵涵会生气,因为小司机是多么期盼乘客能坐自己的车啊,更何况现在有人点名要坐他的车。不料,涵涵对楚楚说:“对啊,只能坐第一辆,不然你违反规则了。”守在一旁的果果见状,连忙倒车靠近宸宸的车,朗朗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楚楚从朗朗打开的车站的出口处坐上了宸宸的车。宸宸的车一开走,涵涵的车就跟着向前挪动,停靠在刚才宸宸停车的位置等候客人。这时,只见一直在旁观察、想排到前面的果果自觉地绕行到了出租车队伍的最后面。看来他意识到了如果不遵守出租车站的规则,是招揽不到乘客的。
在车站游戏运行的过程中,睿睿非常想加入,可是由于出租车牌没有了,朗朗拒绝了睿睿的请求,还推了他一把,睿睿生气地离开了。但是,没过一会儿,睿睿又驾驶着自己的小车回来了。他指着自己的腿跟朗朗说:“刚才你推我那一下是很用力的,我都受伤了。”朗朗有些过意不去,仔细帮他检查了腿,也向他道了歉。睿睿看到朗朗对他的态度有所缓和,便再次提出想加入车队。这一次朗朗说:“那你先去练车吧。”睿睿认真地练了一会儿车,然后第三次将车开到出租车站,循规蹈矩地把车子停在车队后面,提出想加入出租车队伍,并主动和“调度员”朗朗说:“我在队伍后面等。”朗朗看着坚持不懈的睿睿笑了。宸宸说:“可是他没有出租车牌啊。”朗朗说:“没有牌,你就特殊吧。”睿睿立马同意:“我这个可以特殊,乘客可以免费坐车。”睿睿的问题解决了。
这时来了两位乘客,眼看停在乘客上下点的出租车快出发了,睿睿急不可耐地对那两位乘客说:“坐我的车吧,我的车免费。”后面的“老司机”涵涵提醒道:“不可以的,你的车要对准车站门的位置,不然你就违反规则了。”睿睿听了老老实实坐在车子上,等第一辆车出发后,他赶忙开上前去停好,热情地迎接他的第一批客人。
分析:
这是一个孩子们自发组织的游戏,教师自始至终都未干预和介入,但孩子们玩得积极投入、有序有效,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一、幼儿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在这次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共同游戏,也能与同伴分工合作,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难题。相对于中班阶段,大班孩子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伴之间的沟通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单向控制型的合作有所减少,双向分享型的合作逐渐增多。比如,出租车站里的“调度员”朗朗在活动一开始就通过语言把合作游戏的信息传递给了睿睿,睿睿欣然接受邀请,合作就此产生。又如,在竖立站牌出现问题时,朗朗主动邀请琪琪一起想办法,通过多次尝试想出了简单可行的方法。再如,当出租车运行起来时,朗朗和伙伴互相商量,默契配合,设置好候车厅和乘客上下的出口,调整好出租车队伍的进出路线,向司机解释规则,让车站的运行有条不紊。
孩子与他人合作游戏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反复观察和模仿获得提升的,我们将继续为孩子提供游戏的时间及共同游戏的机会,帮助孩子积累与人合作的相关经验,引导孩子倾听他人的想法,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孩子使用表示友好的词,如“我们大家”“我们组的”“我们一起”等,重视孩子们对合作经验的分享,树立友好合作的榜样,鼓励孩子遇到困难时向同伴寻求帮助,继续引导孩子开展双向分享型合作游戏。
二、幼儿的规则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5~6岁的儿童能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从这一次的游戏看,孩子们能够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约定。例如,出租车站的游戏规则是由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自己制定的,在游戏中他们逐渐明白了公平的原则,同时认识到遵守规则有利于自己与同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有孩子违规时,熟悉规则的孩子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而违规的孩子也选择了服从集体的约定。这些表现说明他们在执行规则时形成了默契,无形中促进了游戏的发展。
我们在游戏评价的环节,重点引导孩子们对制定和遵守规则的行为作出积极正面的评价,鼓励孩子们将这一次的游戏规则画下来,由教师添上简短的文字,制作成游戏规则册,并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在游戏中由谁来制定规则”“如果你不同意这个规则怎么办”“如果有小朋友不遵守大家制定的规则怎么办”“這些规则还可以使用在什么游戏中”等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规则,让孩子们懂得在制订规则的过程中如果大家意见不统一,可以使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三、幼儿的学习品质
游戏是愉悦的,其蕴含的学习成果是隐性的、潜在的。“学会学习”要比“学到知识”更重要。我们从游戏中看到了孩子们可贵的学习品质。
比如,当竖立站牌遇到困难时,朗朗和琪琪进行了多次尝试,很不顺利,但是孩子们没有向老师求助,也没有气馁放弃,而是通过同伴的帮助、自己的探索,解决了困难,体现出了坚持不懈的品质。又如,睿睿在请求做出租车司机时,一开始态度强硬,结果被同伴拒绝;第二次,他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和缓的语气争取到了“练车”的机会;第三次,他以行动表示自己愿意遵守规则、渴望加入游戏的心情,最终获得了同伴的接纳。这个过程体现了睿睿为了实现目标能够积极思考、不懈努力。
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真实的问题情境是提升孩子持续探究、解决问题的助推器,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我们将继续支持他们制订游戏计划,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独立或与同伴互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分享自己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