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谢舫
在过去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大多使用范画让幼儿临摹。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以及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幼儿美术教育方法忽略了幼儿自身的欣赏感知和情感体验,影响了幼儿的表现与创造。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基于感知与体验的幼儿园集体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我们体会到,在集体美术活动中,幼儿只有对周围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有了充分的感知和体验,才能富有个性地进行表现和创造。教师要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尊重幼儿的学习愿望和表现方式,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将生活体验融入绘画中,让艺术表现更有生命力、更富个性。下面就以集体美术活动“玩月亮”为例,谈一谈如何从感知体验入手引发幼儿表达与表现。
一、活动的缘起与前期感知体验
中秋佳节临近,月亮成了幼儿的关注点。教师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还引导幼儿根据不同时间月亮的形状展开联想,如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弯弯的月亮像什么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活动区投放了一组有关月亮的创意摄影作品(见图1),意在帮助幼儿通过欣赏这些摄影作品,了解他人的独特视角,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拓展审美想象。这些摄影作品果然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这是在和月亮做游戏吗?”“人在地面上也可以碰到月亮吗?”“我們能不能也和月亮做游戏呢?”……正是这些在欣赏摄影作品时发出的疑问,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引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接着,教师鼓励幼儿去收集有关人们与月亮互动的摄影作品,并展示在墙面上(见图2)。“把圆圆的月亮当成了钟”“把圆圆的月亮当成了球”“把弯弯的月亮变成了叉子”……幼儿在欣赏与讨论中发现了组合的规律,还尝试用肢体动作模仿摄影作品中的动态,从而萌生了想和月亮做游戏的愿望。
教师适时在活动室一角添置了一个垂挂的“月亮”(见图3),幼儿见状迫不及待地和“月亮”玩起了游戏。刚开始,幼儿主要是模仿图片中摄影师的动作,渐渐地,他们便有了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一会儿把月亮当成生日蛋糕,一会儿把月亮看作篮球……玩得不亦乐乎。连续好几天,幼儿自由地与“月亮”玩游戏,在与“月亮”互动的过程中积累游戏经验,为“有感而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前期这些丰富的感知体验活动,幼儿产生了创作、分享自己和月亮玩游戏的不同方法的愿望,“玩月亮”的集体美术活动便水到渠成。
分析:《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感知体验对美术活动预设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案例中,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区让幼儿自由地与“月亮”玩游戏,帮助幼儿获取丰富的审美感知与体验,为幼儿“有感而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活动的导入与重点难点的把握
在“玩月亮”集体美术活动中,教师设置的目标是“创造性地将月亮替换成生活中的物品,运用剪贴添画的方式想象并表现‘我和月亮做游戏的有趣情景,体验和月亮一起游戏的快乐”。教师把活动的重点聚焦在想象与表现“我和月亮做游戏”的情景上,并通过以下环节加以落实:看看说说月亮变成了什么——回忆我和月亮做的游戏——共同讨论如何表现游戏场景——创作与表现“我和月亮做游戏”——分享交流。
在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回放幼儿前期收集的有关月亮的各种图片,帮助幼儿链接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前不久,神舟飞船载着我国的宇航员去探索太空的奥秘。虽然我们不是宇航员,到不了月亮上,但我们在陆地上也能和月亮做朋友。有些艺术家就和月亮玩起了游戏,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玩了什么游戏,哪些地方很有趣。”由于已有大量的感知体验,每个幼儿都争着表达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他们说艺术家把月亮变成了闹钟、台灯、大气球、推车、盆栽等。这一环节为幼儿后续的表达与表现做好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准备。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将月亮想象成游戏场景中的一个道具并加以表现与创造。教师考虑到不同的幼儿会把月亮想象成不同的物品,若采用单一的示范讲解无法解决难点,就有目的地选择了一组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见图4)供幼儿欣赏:“艺术家和月亮玩起了游戏,看一看、猜一猜他们把月亮当成了什么?”引导幼儿体会摄影师的视角选择和创作思考,观察摄影师将月亮变成了什么物品,观察月亮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以及周围人的活动,进而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比如,在出现第一组摄影作品时,幼儿马上兴奋地讨论起来:月亮变成了台灯,月亮变成了推车里的宝物,月亮变成了花架,月亮变成了闹钟……这时,教师马上抛出新的问题:“艺术家和月亮玩起了各种游戏,如果是你,你会把月亮当作什么呢?你想要和圆圆的月亮做什么游戏呢?”以唤醒幼儿在前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接着,教师借助一个大大的纸制月亮教具,鼓励幼儿在现场玩给大家看(见图5)。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月亮当作帽子。”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月亮变成镜子。”最后,幼儿发现圆圆的月亮可以代替生活中的各种圆形物体,除了圆圆的月亮,还有椭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可以利用月亮的不同形态跟月亮玩不同的游戏,由此还引发了幼儿对画面场景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幼儿在问题情境中发生思维碰撞,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激发了无穷的想象。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欣赏和讨论,后面才有可能出现有创意的绘画作品。
分析:在以往的集体美术活动中,范画导入是常用的教学手段。长期依样画葫芦磨灭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禁锢了幼儿的思维,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限制了幼儿个性化的表达与表现。欣赏、讨论是幼儿回忆已有经验、扩展新经验、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丰富其原有认知的重要一环,也是化解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一步。在“玩月亮”集体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出示范画,也不急于让幼儿创作,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围绕表现主题或表现方法进行讨论,落实重点,化解难点。教师还通过观察和聆听了解个体差异,找到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三、尊重幼儿自主创作,适时支持和推动
在集体欣赏、讨论后,幼儿进入作画环节。教师不要求幼儿临摹摄影作品,而是先让幼儿用黄色手工纸画一画、剪一剪,变出一个“月亮”,然后想象把“月亮”当作什么,并添画与之相关的场景。“和月亮做游戏”的情节为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决定“月亮”的形状、大小,有计划地安排画面,表现自己的独特想法,创作出自己喜欢、充满趣味的生动画面。例如,有的幼儿把月亮变成了马戏团的大马(见图6),有的幼儿把月亮变成了车轮(见图7),有的幼儿把月亮变成了镜子(见图8),有的幼儿把月亮变成了皮球(见图9)。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十分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创造,肯定幼儿不同的表现内容和独一无二的创意,或同一内容不同的表现方式。
在作画环节,有个孩子拿着自己剪好的“月亮”有点迟疑,教师看到后来到这个孩子身边。下面是教师和这个孩子交流的一个片段:
师:你觉得你剪的这个月亮像什么?
幼:像圆的帽子。
师:好呀,那就把月亮变成帽子吧。
幼:我不會画。
师:你会画人吗?帽子是戴在头上的。
幼:我画过人的。
师:那画个人就能和月亮一起做游戏了。
(孩子开始绘画。几分钟后,教师发现他又停下不动了。教师再次来到他身边,只见画面上有一个简单的正面直立人,头上戴着一个黄色的圆形月亮,画面比较单一,缺乏主题和情境。)
师:月亮帽子已经戴上了,这么有趣的游戏快点让好朋友一起过来玩吧。
幼:那我叫兴兴一起来玩,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师:你们准备戴着月亮帽子一起去哪里玩呢?
幼:去复兴公园呀,我们一起去玩过的。
(孩子拿起画笔继续丰富画面〈见图10〉)。
幼儿说“我不会”是美术活动中常见的现象,也常常使很多教师感到为难。教师如果听之任之,那么幼儿可能就等着临摹他人的画。如何去化解幼儿的“不会”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呢?上述案例中,教师先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再判断“不会画”是情感上排斥还是技能上遇到了障碍,然后从幼儿最直接的生活经验入手,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思考,鼓励幼儿自主表现,帮助幼儿建立信心。
分析:以往在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环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教师无所事事地走来走去,或看看幼儿作画的进度,或根据范画要求对幼儿进行指导。而基于审美感知与体验的美术集体活动则要求教师引导每个幼儿画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不同的表现,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链接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前期获得的感知体验,支持幼儿在原有表现水平上有所突破。这个过程对教师的观察和回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案例中,教师基于观察及时进行指导,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最终化解了难点。这样的指导能维持幼儿创作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总之,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如果幼儿正在自信地作画,就不宜介入干预;如果幼儿遇到了困难,就要了解幼儿的想法,及时作出判断,根据幼儿的画面线索尝试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引发幼儿思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图式符号进行表现。
四、分享交流作品,倾听幼儿表达
在最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一一展示幼儿的作品,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和交流的话题是:“你和月亮玩的是什么游戏?你把月亮变成了什么?”因为每一幅作品中都藏着幼儿充满童趣的想象,所以他们都很愿意表达。为此,教师不仅需要为幼儿搭建分享和交流的平台,让幼儿相互欣赏,发现别人作品中的有趣故事,拓展想象和创造的思路,还需要展开师幼间的交流,让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想法与感受,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产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将每个幼儿口述的内容记录下来贴在作品的旁边,以帮助他人理解幼儿的作品。最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装订成“玩月亮摄影集”,编成故事“我们和月亮做游戏”。
分析:分享与交流是供幼儿展示成果、抒发感受、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平台。在过去的集体美术活动中,教师在分享环节中虽然也让幼儿自己介绍作品,但更多的是从技能技巧方面去关注作品进行评判,且分享方式较为单一。《指南》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因此,教师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尊重与理解,同时捕捉作品中的创意与亮点,发现问题与不足。与此同时,我们相信幼儿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具备对自己以及同伴作品进行描述、解释、探索等能力。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提升表达和表现的能力。
从“玩月亮”的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体验,幼儿有话可说,有物可画,有形可鉴。幼儿愿意参与活动,与环境充分互动,主动联系已有经验,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逐步建立自信,这正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