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素雯 任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多年来,教师认真落实《指南》理念,在美术活动中努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但是,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也发现,教师在组织集体美术活动的过程中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在活动前梳理并提升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如何在活动的导入环节唤醒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如何推动幼儿进行美术表现与创造,如何组织幼儿分享与交流他们的美术表现和创作。
《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在美术活动中落实《指南》精神,关键是改变教师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的美术教育范式,相信幼儿具有审美感知和表达的能力,尊重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并以赞赏的态度支持幼儿独特的表现与创造。我们“基于感知与体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组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在集体美术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巧用对话可以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和体验,使美术真正成为幼儿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一种方式。这里的“对话”是指教师和幼儿在面对自然环境、周围生活、艺术作品以及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时的交流。对话是开放的,教师与幼儿不是灌输和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这种对话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信任、支持和鼓励,有助于幼儿更主动、自信、深入地感知和体验美、表达和创造美。
一、巧用对话,梳理并提升活动前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
丰富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是幼儿表现和创造美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明确指出,幼儿美术教育应从“感受与欣赏”入手,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表现与创造”。在开展集体美术活动前,教师常常会通过多种途径先让幼儿感受、欣赏后续活动中涉及的审美对象。然而,对教师来说,如何在活动中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他们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是一个难题。
课题组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对话可以有效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以围绕春天的主题活动“小花园”为例,教师可以带幼儿到花园中观察,帮助他们积累对花的感知经验(见图1)。在幼儿实地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对话,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从而帮助幼儿形成对花的颜色、形态等特征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和幼儿聊一聊:“花园里的花有哪些颜色?这些花都长得一样吗?这些花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用什么动作可以表现花的样子?”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闻闻、摸摸,丰富有关花的感知经验。最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看(闻)了各种各样的花,你有什么感觉?”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花儿虽然很好看,但很娇嫩,要爱护花朵,不随意采摘。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以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引导幼儿关注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花的种类和形态的。教师也可以和幼儿对话:“你喜欢哪一幅画?”“你在画里找到了哪些花?”“这些花有什么特点?”
总之,对话能帮助幼儿调动各种感官,更全面地把握观察对象在颜色、形态、空间等方面的美,更好地建立对审美对象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从而为幼儿在活动中生动、富有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奠定基础。
二、巧用对话,唤醒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
《指南》指出,“感受与欣赏”是幼儿进行“表现与创造”的基础。然而,如何在集体美术活动的导入环节唤醒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是很多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在集体美术活动的导入阶段,教师为了唤醒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常常会投放与活动主题相关的前期活動的照片、图片、视频等素材,但往往效果不够理想。
例如,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体验妈妈孕育自己的不易,培养幼儿对妈妈的爱,在三八妇女节当天,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模仿孕妈妈一日生活的体验活动(见图2)。每个幼儿在上衣里塞进一个毛绒玩具当作宝宝,要尽可能不让“宝宝”掉下来。在随后进行的集体美术活动“我在妈妈肚子里”的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了幼儿在三八妇女节模仿孕妈妈的活动照片,并组织幼儿讨论:“你觉得妈妈怀孕辛苦吗?”进而引导幼儿创作“我在妈妈肚子里”的作品。然而,教师发现,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大多只是表现了独立的妈妈形象,没有反映出妈妈怀孕时的生活情景,也没有表现出妈妈孕育宝宝的辛苦。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与集体美术活动脱节了。
课题组在研讨中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在幼儿体验孕妈妈的活动中,没有及时通过对话加深幼儿对模拟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在导入环节所提出的问题都比较抽象,无法真正唤醒幼儿在孕妈妈体验活动中的亲身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在集体美术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在呈现妈妈怀孕时的照片、视频等信息的基础上,还需要围绕这些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以唤醒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以“我在妈妈肚子里”的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先询问幼儿:“在孕妈妈体验日,你做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模拟孕妈妈吃饭、睡觉、运动等活动时是怎样做的,与平时有什么不同。随后,教师可以问幼儿:“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模拟孕妈妈的感受。最后,教师可和幼儿聊聊:“在当孕妈妈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幼儿畅所欲言。当幼儿提及“要多吃有营养的东西”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幼儿在画面上画出孕妈妈为宝宝健康而吃的有营养的食品,如鸡蛋、蔬菜、鱼等,以表现妈妈对宝宝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这些提问,幼儿扮演孕妈妈时的亲身感受被唤醒,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妈妈怀孕时的不易,并将自己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效地运用到美术创作中。
三、巧用对话,推动幼儿的有意想象和表现创造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同时提倡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美术创作环节常常会有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为此,很多教师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教师对“不会画”的幼儿听之任之,那么幼儿就可能无所事事;而如果教师提供范画给幼儿临摹,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导幼儿,又违背了《指南》的精神。
怎样才能对幼儿的表现和创造给予适当的引导?怎样才能在尊重和理解幼儿艺术表现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幼儿的美术表现和创造?课题组通过实践和研究发现,教师在观察幼儿创作的基础上,借助对话能够将幼儿已有的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与美术表现和创造形成有效连接,促进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自信地表现,从而帮助幼儿维持表现和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周围的人”中,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了常见职业的着装特点、使用的工具、主要的工作内容,并对各种职业产生了尊敬之情。在随后进行的集体美术活动“上海欢迎您”中,教师就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关注不同职业服装的明显特征,尝试表现不同职业的人;进一步萌发热爱上海的情感,体验学做上海小主人的自豪感。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先给幼儿提供反映不同职业特点的纸制帽子,请幼儿自由选择帽子并贴在画纸上,随后请幼儿用画笔大胆表现。在这过程中,教师发现有个幼儿刚画了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就放下了画笔。教师仔细观察幼儿的作品,发现画面上的人物没有反映出该职业的特征。于是,教师尝试通过对话唤醒幼儿对于该职业的已有感知经验和情感体验,以促进幼儿的美术创作。
师:你画的是谁呀?
幼:我画的是厨师。
师:哦,厨师有什么本领呢?
幼:会烧菜。
师:那我们画画你会烧的菜吧。
幼:我不会。
师:你知道厨师烧菜时手里会拿什么东西吗?
幼:厨师烧菜要用勺子、锅子。
师:小厨师,请你拿个勺子吧。
幼:我不会画勺子。
师:勺子柄是怎样的?勺子舀东西的地方是怎样的?
幼:勺子柄是细细长长的,上面是圆圆的。
(在教师和幼儿对话后,幼儿表现出厨师拿着勺子的形象。)
师:你最喜欢吃什么菜呢?
幼:我喜欢红烧肉。
师:那我们今天就烧一盘红烧肉招待客人,好吗?你觉得红烧肉应该装在哪里?
幼:装在盘子里。
师:盘子是什么形状的?
(幼儿立即画一个大大的圆表示盘子。)
师:红烧肉是什么颜色的?
幼:红烧肉是红色的。
(幼儿提笔在盘子里涂了一些红色代表红烧肉。)
师:你这个厨师真能干,会烧上海本帮菜——红烧肉!
(幼儿得到教师的赞扬,呵呵直笑。)
幼儿说“我不会画”是集体美术活动中常见的现象。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话不断促进幼儿的表现与创造。首先,教师在对话中发现幼儿已经了解了厨师的工作和工具。随后,教师以厨师的工具为突破口,引发幼儿从最便于表现的炒菜的勺子入手表现厨师的工作。在进一步的对话中,幼儿又说自己不会画勺子,教师便通过对话引导幼儿回忆勺子的外形特征,有效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最后,教师从幼儿最喜欢吃的食物入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厨师制作的菜肴(见图3)。可见,对话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体验丰富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巧用對话,有效组织幼儿美术表现及创作的分享与交流
《指南》指出:“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在实践中,要落实《指南》的理念并不容易。在集体美术活动中,教师在摒弃“美不美”“像不像”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幼儿的创作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组织接下来的分享与交流活动。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指南》的理念,有效组织集体美术活动中的分享与交流呢?
从观念上来说,《指南》对评价幼儿美术表现的相关表述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尊重、理解和欣赏幼儿创作表现中充满童趣的独特表现,并相信幼儿具备对自己及同伴作品进行描述、理解和探索的能力。从方法上看,在分享与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幼儿学会欣赏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建立对美术表现和创作的信心,感受创作的喜悦。
例如,小班集体美术活动“小花园”中,教师确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在种花的情景中进一步感受春天花园的美;大胆创造符号表现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因此,在分享与交流环节,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在创作中能否用自己的符号大胆地表现出花园里的花朵。教师可以戴上蝴蝶的指偶创设情境,说:“小园丁种花种累了,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看看蝴蝶飞到了哪里?”然后用手上的蝴蝶划过每一张幼儿作品,并请幼儿说说蝴蝶会停在哪里(见图4)。这样的对话可以引导幼儿学着去欣赏同伴的作品。当幼儿说出蝴蝶会停在某一个花园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说蝴蝶为什么会停在这里,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喜爱这幅作品的理由。在幼儿回答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当有的幼儿因为自己创作的花园没有吸引蝴蝶停留而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这样回应:“蝴蝶没有飞过有些花园。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蝴蝶觉得那里的花太少了,种子埋在泥土里还没有发芽。没关系,小园丁明天再浇浇水,花园里也会开出很多鲜花的。”这样,教师通过情境化的语言鼓励幼儿,指出创作时可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尊重了幼儿的创作意愿,激发了幼儿后续表达与创作的欲望。
经过为期两年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组发现巧用对话是教师化解集体美术活动难点的重要抓手之一,能够使幼儿的观察更细致,审美感知更深入,审美体验更丰富,创作表现更具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