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摘 要】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一个语文教师搞好教学的前提。本文以此切入,从其内涵的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文化传承和审美能力——入手,做了切近实际的探讨,对初中语文教师厘清观念,更新认识有一定帮助。
【關键词】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四个维度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前沿思考和观照语文和语文教学,才可能使自己的教学紧跟时代和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生活的需要。在诸多的要素之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入体会,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应该成为我们关切的重点与要义。笔者在此,将对其做简要的阐释。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简言之,它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需要我们在具体而微的语文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去构建:
维度一:语言能力的建构与运用。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的土壤与诱因,是人和以人为主要构成的社会关系,因为各方面构成的社会人有互相交往的需要和必然,而语言文字恰好能够促进和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就在根本上显示出语言的功用与价值。语言能力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够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虽然具有一个重要的模糊性特点,但语言的运用,实际上必须以相互理解和涵泳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和美学规范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实现作为社会角色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和活动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维度二:构建思维的发展与品质。思维活动,最初是人的大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和外在世界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童年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超越形象思维,开始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的发展,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的凸显。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的体现。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塑造为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和提高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培养和发展。居于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部署和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因利乘便地进行有效教学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认真培养和锻炼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维度三: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是思维的媒介,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河流的每一朵浪花都有文化的因子。就我们的初中而言,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泰山”“月亮”“红梅”“青松”“菊花”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深远的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也有丰澹的文化内涵,只有形成一种对文化的天然敏感,能够自觉地走近、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从悠远的历史角度去考量,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与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围魏救赵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赵武灵王发布的胡服骑射就是一个明证,还有就是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和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语言的文化要素,自觉的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维度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什么是审美鉴赏?简言之,美就是人类的一种正常需求。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就是于在生理需求之外,还有着诸多更高尚的需求,对的美认知、理解、鉴赏和创造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渐渐走进它的内在之时,往往会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充实内涵,一种内在的饱满精神,你深切地感知到,它触动、感染了你的情思,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是汉语与文学的深刻融合,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文学带给人的愉悦,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何绪琴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思考.素质教育.2017.4;
[2]刘建东.初中语文教材落实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创新人才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