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心地“望其表现”
要探寻事物的本质,则需要从现象入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用心地观察“不合群”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不合群”学生具体有以下4种表现形式。
1.“性格使然型”
性格內向,不善于和其他学生交流;性格造成行为怪异,与其他学生在行为举止以及思考方式上有较大的不同,不易被其他学生理解。
2.心理成熟型
部分青春期的学生与成人社会生活方式接触较多,心理成熟过早。导致其与本班学生在认识层面上有差距,进而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和交流。
3.“运动项目偏好型”
个别学生对于运动项目的喜好比较单一,犹如挑食一般。如,有些学生比较喜欢篮球或足球等,对于教师教授的其他项目没有兴趣,从而存在不屑与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的现象。
4.“先天性疾病型”
个别学生先天性具有一定的疾病或者伤残,从小没有较好的参与过体育活动,从而缺乏体育学习的自信,认为自己不到、做不好。
二、耐心地“问其原因”
综合以上现象可以认识到“不合群”学生,一定程度上会存在“较为自我”的心理,一般的学生和教师都较难深层次地了解他内心真实需求。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应该耐心地依次做好“三问”——问其他学生、问班主任、问本人。以此循序渐进地推进式询问,才能更好地获知学生“不合群”现象的原因。
1.耐心询问其他学生,用学生的角度问原因
学生思考和对待问题的角度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体育教师首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不合群的学生”的印象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从而能够掌握“不合群的学生”在班级里表现出不同行为背后的原因,同时也能了解到他的喜好、兴趣以及忌讳的事物等,为今后的接触可以做好准备;其次,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不合群的学生”,要给予“不合群的学生”更多的包容。
2.耐心询问班主任,用成人的角度问原因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一个班每周课时有限,能了解学生的机会太少,不能深入地探寻真实的原因。但是班主任则不同,他们对其学习以及生活、家庭等各方面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耐心地询问班主任,从中获得更多的信息较为必要。
3.耐心询问“不合群的学生”本人,用本人的角度问原因
在询问其他学生和班主任后,对“不合群的学生”有了大概的了解。体育教师就可以尝试性地与“不合群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当发现其积极面时,则从积极面进行交流和鼓励;当发现消极面时,则耐心引导。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循循善诱,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其是对待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万一伤到自尊,后续工作将难以开展。
三、细心地“差异对待”,鼓励“孤雁”归队
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观察和交流后,就要根据现象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于“性格使然型”学生,教师要从两方面入手解决
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班级里绝对是一种默默无闻的状态。因此,教师一般不会太关注他,于是他在班级中缺乏存在感。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要做到“三肯定”——用眼神肯定、用话语肯定、用动作肯定。从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感,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和教师与同伴互动。
性格怪异的学生,教师要站在该类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给予其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教师的包容和理解与其他学生曾经对他的不理解形成反差,从而让其能够对教师产生信任。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进行合理引导,并教育和引导其他学生给予他更多理解。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也会重新融入到班级。
2.对于“心理成熟型”的学生,让其明确学习目的
心理成熟的学生在班内更多交流的是学习以外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从体育学习重要性上与其交流,在安排教学内容“学、练、评”时多以双人或多人为主,引导其能够进行合作式体育学习,逐渐转化其内心的需求。
3.对于“运动项目偏好型”的学生,让其明确运动项目的互补性
该类学生渴望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所以体育教师要利用好这样的心理,和其达成一系列的约定。如,完成某项练习,达到某种要求就可以自主活动。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其参与到课堂其他集体教学中来。同时也让其明白参加各种运动对身体素质提高的帮助,进而促进其喜欢的项目运动水平提高,从而满足其内心需求。
4.对于“先天性疾病型”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打开他的心结
该类学生,由于身体本身存在的缺陷,让他内心存在自卑感,于是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教师对待这样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教师要降低教学难度和标准,让其能参与进来,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我能行”。同时安排班级里热心的学生主动和其交流,让他感受到集体的爱。
——蒋世杰(浙江省宁波联合实验中学,31580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