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炳涛
摘 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门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创新性发展的教学理论,在其他教学领域里已经被加以研究与运用,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全面分析,结合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中,力求改变更新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理念,完善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今后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理论 公共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a)-0130-02
随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正在按照“健康第一”的理念向前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一直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学应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体育实践能力,同时,高校体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平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加快改革和创新,树立“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高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本文试图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去,力求改变更新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理念,完善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今后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提供指导与借鉴。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进一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认知思维活动依据自身的知识主动构建获得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是教师利用设置的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引导或帮助学生利用必要的学习知识,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知识学习的建构者。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2.1 现代教育技术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平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通信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到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提供了极为理想的实践条件与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教学资源环境。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提高教学效果。
2.2 高校学生知识素养为建构主义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是利用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基础,通过外界的作用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高校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网络基础技能,可以利用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他们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经验与查找的知识进行加工,建构新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与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进行自学,然后在课上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加工,重新获得新知识。所以学生已具备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到公共体育课中所具备的知识素养,这就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下教学设计流程见图1。
4 建构主义教學理论指导下的公共体育课教学
4.1 实验前学生学习兴趣问卷测试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为了调查学生在实验前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差异性,问卷分别从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消极性、自主与探究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关注度五个方面对学生田径学习兴趣进行调查,见表1。
实验前,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水平的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学习兴趣水平处于同一水平,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具有同质性。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学习兴趣、各维度变化的调查结果
实验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测得学习兴趣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显著性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学习过程中运动参与、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与探究方面有着显著性提高,学习的消极性明显降低,这说明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参与度以及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的提高
5 结论与建议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发展性的认识理论,倡导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重新建构过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运用时,娱乐性较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3)虽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教学中容易使学生松散,这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在公共体育教学实践中建议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李茜,周伟.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体育教学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1):96-98.
[2] 安妮.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观念、主体与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6):104-106,121.
[3] 王永平,樊临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95-97.
[4]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5]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兼论现代教育技术的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32-36.
[6]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