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笛 孙明哲 刘颖
[摘要]2015年“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随后,以互联网为媒介,推动工作发展成为潮流。食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尤其适合同“互联网+”结合,建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首先分析食品微生物学现阶段的教学、课程建设现状,阐述“互联网+”进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必然趋势,进而分析应该如何顺应“互联网+”潮流进行食品微生物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建设;食品微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076-02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的质量与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而食品微生物学正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近些年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曝光,让食品微生物检测、食品微生物学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食品微生物课程虽然内容广、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但是课程教学依然普遍采用“填鸭式”灌输性教学。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来教授专业知识,学生则尽可能通过听讲吸收教师提供的知识。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固然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却不免觉得意犹未尽,未曾深入。再加上,微生物微小,肉眼难辨,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将微生物直观、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学生的课程学习只能依靠“盲猜”和想象,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材内容固化,难以适用微生物学习的更新频率,导致课程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一、“互联网+”与食品生物学结合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模式深受欢迎
互联网自1969年在美国诞生以来,凭借其信息传输速度快、成本低、范围广的特点,迅速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商业、教育等各个领域。截至2016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7.31亿,全年新增互联网用户近5千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3.2%。而伴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推广,这一数据更是逐年攀升。基于自然状态的互联网学习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学习者互联网学习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3.61分(满分为5分),整体处于中高水平。而19~24岁年龄段的互联网学习者占据30%以上,正说明大学生大专生群体是互联网学习的主要用户群体。
“互联网+教育”让高校教育普及率更高、互动型更强,学生可利用远程网络实现课程内容学习、在线请教问题、组织小组构图互动,而且能够利用PPT、视频等多种形式将自己的总结全面展示出来,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而食品微生物学作为一项更新速度快、理论知识多、实验教学强的实用性课程,更是需要利用互联网让学生获得多重满足感。
(二)食品微生物学需要结合“互联网+”
食品微生物学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对食品加工、制作、储存中涉及的微生物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在实践中对学生掌握的食品微生物专业知识的验证,用来巩固和加深对生物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熟悉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检测的基本操作技能。然而食品微生物学中很多理论知识受到时间、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通过现实中的微生物学实验展现出来,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此基础知识以视频、图文形式展示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再加上,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包含十几个微生物学实验,由简入繁,包含微生物染色与形态观察等,为了保证学生足够了解实验的真谛,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事先模拟展示实验过程,能够保证学生深入了解、熟悉实验原理及操作情况。无论从基础理论课还是实验课的角度,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建设需要结合“互联网+”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互联网+教育”是未来行业发展必然趋势
作为教育界的新宠,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普遍趋势,备受教育界与互联网界的关注。《2017—2018中国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报告》调查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54.3%,在线教育的用户规模已达到1.44亿,其中,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20亿,增长率为22.4%,中国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互联网+”教育将迎来巨大的盈利和发展机遇。
从2010年开始,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便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从最先的不足50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1375亿元和2017年1600亿元,据预测,这一数据到2019年可突破2000亿元大关,到2021年可达2830亿元。“互联网+教育”是未来行业发展必然趋势,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自然也离不开与“互联网+”的结合。
二、“互联网+”应用于食品微生物课程的建设思路
(一)在线学习网站搭建
微生物体积微小、种类繁多,肉眼难以直接观察,如果单纯利用傳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只能凭想象学习,难以真正看到微生物的结构形态。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和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微生物具象化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直接观察,加深了解。关于网站搭建内容,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功能。
1.微生物形象展示
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食品等多种形式将课程内容形象化地展示出来。尤其是难以直接观察的微生物,更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生动的展示,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更便于学生学习。
2.微生物课程设计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以模块化展示,包含理论、实践和资源3个模块,网站导航栏对3个模块下的各种教学内容和资料进行框架化展示,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重难点和课程内容展示,便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
3.课程预习
课程预习模块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有效工具,提前提供食品微生物课程预习、疑难问题解决、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功能,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由探索。
4.课堂知识训练
网站建设中增加课堂知识训练,供教师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掌握程度测试,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创立多元化教学模式
1.建设立体化教学情境
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建设立体化教学情境,让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有趣。比如,在微生物生态和食品酿造的学习中,对教材上关于酿造酒、醋和其他调味品的生产工艺进行生动、详细的视频式讲解,对各类食品发酵菌种的类型、生长特性和作用进行一一讲解,让学生对发酵菌种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感受微生物的奇妙。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微生物种类多样,衍生速度快,因此单纯依靠教师教授根本不能满足食品微生物的学习需求,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自主自发地学习。例如,以图文形式展示生物膜、多糖等产品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微生物对人体的妙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时刻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时刻进行食品微生物学的学习。
同时,利用身边的热点事例,比如艾滋病、疯牛病、流感病毒、非典等进行微生物介绍,使学生习惯于将微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强化实践学习和考核模式
1.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理论知识是基础,而实践能力才是保证学生能够源源不断利用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是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问题学习的教学。
(1)提出问题
在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的微生物案例,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融合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了食源性病源感染和食品中毒的知识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形象展示食品中毒案例,引导学生不禁疑问:食源性疾病流行的危险因素是什么?食物中毒有什么特点?
(2)互动讨论
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学生随时随地互动讨论的机会。学生不仅可以依靠互联网搜集各种信息和资料,大家一起在线共享、讨论、分析,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给予学生远程指导和协助,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基础知识。
(3)总结答疑
互动讨论后,学生通过PPT演讲、小视频、图文信息的方式,发布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终,由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汇报进行总结分析。
问题式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师生间交流互动,增加师生感情,而且可以通过對各类互联网工具和资源的利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求知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
作为市场动态的风向标,企业最能发现现存的实际问题,从而发现食品微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学校都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实际研究能力。
但是,从很多企业,尤其是食品型企业的角度来讲,他们很多生产、科研岗位并不会对毫无经验的学生开放,充其量可以由教师们参与。因此如何将教师实际参与的企业生产、科研效果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就成为一个难题。利用互联网技术,教师们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实践内容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将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和调研效果通过网站、新媒体平台等传递给更多人群,提高宣传效果,将企业真实案例融合到实际课程教学中,使得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3.线上、线下互补
当今的大学生、大专生,生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电子产品的接受度远大于书本,与其在课堂上将他们禁锢在书本面前进行灌输,不如让他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在课前课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延伸了课堂的长度与宽度。
三、结论
食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知识量庞大、实践性强的应用型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求知力要求尤为突出。而“互联网+”应用对食品微生物学的丰富知识模块化展示、形象化展示以及实践性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今后,高校需要通过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的结合,积极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等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其对于食品微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学生直观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汤优,李嘉伟,李丹,等.“互联网+”下的智慧教室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6(7).
[2]耿玮峥,乔晓辉,张庆镐.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学习效果探讨[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5(3).
[3]李兴杰,李小六,范永山.微生物学实验课授课方法与考核方法的改革[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