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分析

2018-06-11 11:15冯俊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冯俊丽

[摘要]采用文献法梳理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历史、运行机制及实现途径,并分析总结出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及现实效果。最后,提出实现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优化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产业发展;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86-03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试验探索、规模扩充、内涵建设三个阶段。在这期间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由“学校”单独主导,逐渐扩展为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主导;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教学内涵由“知识体系的传授”向“能力、素质的培养”过渡。这一过程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也是社会与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升的结果。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产教融合”的演化之路

“产教融合”一词出现之前,在职业教育领域先后使用的词语有“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和“产教结合”等。这些词汇的使用及转换过程不仅体现出职业教育理念与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把合作主体仅仅确定为“学校”与“企业”,這种合作起初一般是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并解决部分学生就业。合作方式简单、合作主体认知较浅是这一合作模式的特点。而“产学合作”是从“企业”拓展到“产业”,“学”也从“学校”拓展为“学校、科研机构”等学界。我们一般把“产教结合”理解成“产业”与“教育”的结合,把它作为产学合作的一种方式和类型。“产教融合”中“教”,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教学”,另一种是“教育”。与“产学合作”比较,“教”的内涵更丰富,即教育的实施主体、管理主体等均可纳入“教”的范畴、外延更宽泛。[1]同时,“融合”与“合作”相比较,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合作”是两者共同做事达成同一目标;“融合”反映主体之间合为一体、相互熔化成为一体的关系。

(二)“产教融合”在载体形式上的合作模式

1.“企+校”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开发职业课程体系、协同开展教学实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等全方位合作。该类合作模式典型成功案例较多,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基于共建共享机制的美的中央空调用户服务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玩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的斯堪尼亚(中国)合作学校项目等。

2.“行+企+校”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形式为由行业协会或核心企业牵头与院校合作,相关企业共同参与。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华三通信学院,是由杭州华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带领其协作企业、关联企业与学院共建,开展技能培训、学习实习、教师访问等合作。

3.“政+企+校”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形式为政府部门依托院校建立合作学院或服务平台,集聚相关企业开展专业化生产或服务,为区域经济建设助力。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古镇镇政府联合筹建“古镇灯饰专业镇产业学院”,并通过联合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古镇分局及行业组织、企业等共同组建“古镇灯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下,校企合作、校中厂、灯饰设计工作室等多种合作模式涌现。

4.“政+行+企+校”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形式为建立面向区域发展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或职业教育集团。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应用型本科层次教育的不断壮大,专业技术研究所作为一个产教融合新主体的地位将日益突出,并形成“研+校”“研+企+校”“行+企+校”等新模式。如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牵头,联合园区6所高校开展的“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创新实践”是“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它的运行机制包括有“园区改革发展研究工作领导小组”,现代工业中心理事会等统筹协调领导机制;园区院校间的学分互认、专业共建共享、教师互聘、院校专业间差异化发展等。[2]

(三)产教融合机制实现途径

1.构建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所以,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之一。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基本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为目标。

2.建设基于产教融合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标准落实、“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的着力点,是培养与行业、企业一线操作与管理岗位“零距离”的人才培养平台。

3.共同开发基于职业院校学生认知体系结构的教学资源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特点为教学设置的原则,即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结构,构建“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类教学资源包括学生实践平台、实践教学项目及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视频、音频和文字资料等。

4.建设梯队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团队是实施生产、教学、科研的主体。产教融合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新要求,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基础保障。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一是能够培养出岗位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具备高质量的技术技能,有效缩短企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周期,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二是能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为产品、工艺、技术改进与创新提供智力等支持。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意愿的前提是企业能否赢利,从这一角度来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与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的能力是实现产教融合的前提条件。

5.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平台

产、学、研一体化是产教融合的显著特征。产学研三方融合后的组织结合生产、教学和科研的特点于一身,融合的组织能科学配置内部资源并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企业创造利润提供了人才保障。三者融合一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内部系统,开展教学、科研、生产等服务活动,内部元素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并不断向外辐射,发挥其更大的社会效应。

6.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

广东省自201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现代学徒制在规模、结构、质量及效益上都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双身份管理、双场所教学、双主体育人、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二、产教融合机制成效分析

(一)在办学模式上发生变革

首先,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行、企、校不断深入合作与融合,多形式的办学平台不断涌现,如产学研合作中心、校内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使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其次,创新了办学體制,职业教育的实施不再是学校单个主体的事情,而是变为由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同筹建、协同育人。最后,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保障产学研协调发展机制向纵深方向持续发展。

(二)职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产教融合机制的有效运行在缓解聘请兼职教师难、学生实习实践难、教师与学生技术技能提升难等问题上效果显著。一方面,借助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企业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并能联合院校教师共同技术应用、专利转化等项目的开发,使企业效益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这是激发企业不断强化产教融合机制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企业一线是完全真实的实践与锻炼,技术技能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最后,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与定位都能精准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的转型升级协调配合,不断适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资源转化率不断提高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优点就是多方主体间优势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资源转化率,促进了产业和地区的发展。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一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缩短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空间距离,便捷了校企双方的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加强了技术产品的设计、研发、工艺改进等合作,为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二是通过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对行、企业用工需求有更全面的认识,使培养方向更具针对性,使学生素质更契合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减少企业再培训所需的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促进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在促进地区发展方面,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了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全面发展。

三、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的缺失

(一)社会的高认知与参与度尚未形成

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参与主体认知度与参与度的共同提高。从现实来看,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认识度较高,参与热情较高,而相关企业的认知与参与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二)管理与协调机制尚未成熟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在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的管理机构之间建设了初步的协调框架,对深化产教融合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产教融合持续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角度看,政府的统筹功能还有待加强,针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需求,相关的管理架构不完善、缺乏整合、协调功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三)运行机制建立不完善

目前,产教融合的校企双方的合作多是浅层次的合作,这与产教融合运行的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产教融合需要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三者的职能、关系与利益。我国已经开始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制度,组建产业与职业教育联合机构和组织,增强职业院校自主办学的能力和服务产业的水平,重点解决产教融合运行机制问题等。目前看来,工作的成效与产教融合的客观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

相关产教融合的制度法规的缺乏使产教融合的执行乏力。现状显示,在实践层面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缺少政府层面或主管部门的专门管理,也缺乏系统的监督、评估。尽管某些地方政府探索了产教融合执行模式,但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模式运行的管理尚处于缺位状态。[3]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校企共建实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等合作新模式及联合招生、现代学徒制培养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均需要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税收办法、办学成本分担、明确产权等方面有着明晰的政策规定,以此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持续推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产教融合优化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职业教育的立法与依法治教

把产教融合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行企业、院校协同育人,共同制定职业教育法律、标准规范、共同负责规划决策、组织实施等工作,同时对各方面的职责、义务、工作方式也要作具体规定。

1.要依法推进确保产教融合机制的权威性。依法明确政府及其包括经济、教育和劳动等相关部门、行业组织的职责分工以及企业和学校各自使命和任务,同时依法赋予行业、企业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并依托行业组织管理职业教育的实施。在此基础上,依法确立相应工作机制,确保产教双方的任务、职责,确保产教融合机制的可操作性。

2.建立产教融合机制,目的在于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达到目标,相关法规必须覆盖职业教育全过程的工作机制与规范,即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标准制定以及标准实施和教育教学、考试评估等各个环节建立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學校各层面的工作机制与协调机制。通过这些机制,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4]

(二)建立产与教的无缝对接

1.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高职院校要实现产教融合必须依据当地的经济形势和支柱产业布局,紧随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趋势,适时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相匹配的专业群。高职院校只有以培养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转型所急需的技术人才为出发点来规划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和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才能实现产教融合。

2.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接

产教融合的体现点之一是学生所学内容为企业岗位所需,换句话说,课程标准需对接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建立在结合生产一线技术的应用、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基础之上,它代表生产技术应用现状或发展趋势,这样才能适应培养区域产业、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3.实训基地与企业产研中心对接

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实践平台集院校实训基地与企业产研中心功能于一身,它不仅满足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企业技术革新的需求。在汇聚校企双方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师生与企业员工共同参与技术、工艺与产品研发与改进,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基于产学研实践平台的产教融合能实现校企双方“共赢”的局面,满足了双方在合作中各自的需求与利益,是激发校企持续产教融合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创设创新创业育人氛围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培养适合产业升级转型、技术能力突出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的现代化技术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1.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置换课程学分的工作机制,如技能竞赛获奖、发明创造等均可认定相应的学分。一方面,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对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另一方面,大力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从工作业绩认定、学术奖励、职称评定、项目立项、培训培养、经费支出等方面予以支持,吸引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2.构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

与专业特色结合,有效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并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衔接,积极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方法、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另外,设置金融、企业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创业实务课程,加大跨专业交叉课程、复合课程、操作课程、体验课程的建设力度,注重传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础规律、技能和方法。[5]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支持教师挂职锻炼、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识与能力。鼓励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及资源库的建设力度,加大申报创新创业各级课题的力度与积极性,为创新创业教育创设优化的教育环境,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为促进产教融合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五、结语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为现代化社会进步服务。为这一目的,实现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机制势在必行。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前者是后者持续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后者是前者快速前行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企、校的通力合作与支持,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教论坛,2014(35):79.

[2]车明朝.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14.

[3]杜俊文.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缺失与优化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2(4):28.

[4]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22.

[5]余斌.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4):3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