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一门语言文字类学科,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同样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事项。“教儿婴孩,教妇初来。”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并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对于丰富阅读积累和提升独立阅读能力,充分发挥积极有效的正强化作用,能从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正能量效果。培养语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就基本策略的有效构建与应用这一角度,简述自己并不成熟的管窥之见,以求商榷与共勉。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语感培养;实践与探究
作者简介:田瑞雪,山东省寿光市世纪学校教师。(山东 寿光 2627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9-0076-02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从国家级最高层面上对“学生语感培养”的积极回应做出强调和要求。那什么是“语感”?即对语言文字或者语义现象进行感知、领悟和把握,并有效培养、聚焦语文基础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表里、内外,主要是语音、语义和语法等在内的一种语文学科基础性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有效方式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能力的教学活动,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千秋”的德善之举。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做出简要性阐述。
一、简析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最重要的社交工具,语言文字是人们认知世界、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和增进情感的“必需品”,這些活动的得失成败与是否拥有良好的“语感”能力息息相关。首先,语感是人们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类个体,都是在感受语言环境中学会“听、说、认、知”,否则,永远不会拥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次,语感培养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其“工具性”特征集中体现在语言交际和读写应用;其“人文性”特征集中体现在“有效培养并不断塑造学生的思想情感”。再次,语感培养关系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语感是任何母语学习的基本途径——只有在语言实践中获取语言感受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而这一切始终离不开生动具体的语感能力。不仅如此,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还能让人既可“看得清、听得懂、写得出”,又能“听得真、懂得深、写得好”。这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实际需要。语感培养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可见。
二、小学生良好预感培养教学的基本策略构建
“语是物,感是魂。”语感是由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感受积淀而来的,感受来源于言语主体的实践。实践是语感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1. 引导小学生在加强朗读中感悟语感。“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阅读始。”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对于个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他们真正学习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如何才算“真正地学语文”?那就是从“朗读与识记”开始。仅就“读”而言,它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眼口耳脑”等多类感官同时参与到对语言文字的有效认知和切实感受之中。如果缺乏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种“认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可见,“读”既是培养语感的物质条件,又是感悟语感的实践形式。那么,如何通过朗读来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以“教师范读”为例。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者”,既要借助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借助文本(或作者)情感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范读课文”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染语感”“激发同感”“催化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再以“学生自读”为例。诸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讲学生自读、多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书读百遍,其情自见”,则是指多读对于“培养语感、濡染心灵”的价值和意义。“初读好书,如逢良友;再读好书,如逢故交”——这都是读而感悟的道理。
2. 引导小学生在引导思考中体味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中心环节。凡是编入基础教材中的“例子”作品,其语言都是精雕细琢出来的,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上多下功夫,培养良好的语感才会从根本上有保证。如《草原》中的“翠色欲流”,一个“流”字不仅写出了草原翠色之“浓”,而且描绘了草原意境之“活”,眼前似乎呈现一幅无边无垠的绿色大草原。经常如此这般地品词析句,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就会敏锐起来。究竟如何捕捉最能表情达意的“语感点”?①抓住关键词句体味语感。有些词句(如“翠色欲流”)虽然并不深奥,却非常精妙传神,引导小学生反复琢磨与体会,他们的感受就会越发深刻起来,语感能力也会随之提升。②抓住重点段落体味语感。精彩段落往往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我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仔细析解和品味,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大有裨益。③抓住细节现象体味语感。如《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这虽非最精彩之处,却具体细微,可观可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切实感受到珍珠鸟的“活泼与可爱”“友好与善意”,丰富语感体验。
3. 引导小学生在启发想象中丰富语感。“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的体现。”语感与想象之间是紧密联系、互动生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利用语言和图画,引导小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开展想象活动,引发情感共鸣,非常利于他们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又鲜活的境界。以《庐山的云雾》为例,文中用优美语言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笔者引导小学生根据语言描述和课文插图,并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想象“高峰”“幽谷”“瀑布”“溪流”这些自然景象,通过想象来“还原”形象,再借助文中的一些比喻句,如“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还有“……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在“图文互动”中边朗读边想象,以丰富他们的语言感受和体悟能力。此外,我们还可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借助“标点符号”想象理解,利用“概括性语句”想象理解,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想象理解,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理解等,这都有利于促进良好语感的培养。
4. 引导小学生在注重积累中内化语感。“有生活才有体验,有积累才有内化。”良好的语感以学生感受为基本,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活动。众所周知,先有对语言文字的不断感性积累,才有人们在理性上的妙解与感悟。从本质上来说,语感不仅是对实际生活的一种有效积累,还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厚积薄发。只有重视并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沉淀,才会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语感。以《掌声》为例,这是一篇启示“既要主动关心并鼓励他人,也要珍惜他人的关心与鼓励”的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关爱”主题的补充阅读。再如,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小学生就“爱国类”“赠别类”“边塞类”“山水类”“抒情类”“述志类”等不同主题,注重搜集与朗读、背诵与积累经典古诗词,不仅有利于丰富他们的实际语感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古典文学修养,促使他们健全人格、修身养性。除了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社会是一部“大活书”,大自然是一部“绿色课本”,只要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去“读”去“破”这些“课外书”,同样可以在读写互动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语感。
综上所述,语感是语言文字的直觉能力,训练语感却是一种非直觉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对各种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才会在厚积薄发中不断培养并深化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志梅.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读书文摘,2014,(16).
[2] 张淑颖.关注学生,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3] 李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语文学刊,2011,(24).
[4] 王献伟.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及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4,(6).
[5] 江建.什么是真正的师生互动[J].人民教育,2003,(24).
责任编辑 张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