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群凤
【摘 要】本文论述通过无声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提出引导学生默诵古诗词、围绕问题来阅读、无声体验与有声总结相结合、读写结合训练等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推行无声阅读,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无声阅读 学生 阅读能力 训练 有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131-02
阅读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之一,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更为高效地输入文本资料、文字信息,才能逐步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文学积累,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学作品情感,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学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注重有声阅读,也就是在学生出声的情况下来阅读文学作品,但是,这样的阅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学生对信息的储备,影响学生潜在知识输入能力的形成。对此,可以尝试无声阅读,让学生在无声、默读的情况下阅读文本资料,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一、无声阅读的内涵与价值分析
无声阅读是指在阅读时大脑直接感知文字的含义,不必通过发音器官把文字转换成声音。也就是说,眼睛接触到文字,脑中就对文字的意义有了感知,而不需要再在脑海中把字读出来。
无声阅读是对有声阅读的升级与发展,因为在无声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发音器官处于受控状态,读者的视觉可以自由跳跃,不受字句、读音等的牵绊,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速度,读者完全通过思维内部语言来分析、理解相关内容,从而扩大诗句范围,在此过程中伴随着自身的潜意识思考,从而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潜意识剖析与理解。无声阅读特殊的阅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读者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读者按照一定的阅读任务、目标来找寻关键信息,获取核心内容,站在阅读文本内容之外體会并感受阅读的核心思想,从而逐步形成一种阅读能力。
二、无声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施途径
(一)默诵古诗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词是中华古典文学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独特的文学文化,自古就有“三分诗词七分吟唱”的说法,此处的吟唱并非简单地“读”,而是“诵读于口,融入内心”的过程,从一开始的读音、字句等的诵读,到这些信息逐渐进入作者的内心,让作者逐渐融入语言情境的过程,再进一步上升至读者对诗词意蕴、作者内心等的揣摩、分析与鉴赏,当读者能够对一个诗词的构思、内涵、感情等做出准确把握时,则意味着读者和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也就达到古诗词学习的目标。然而,这种诵读定是“无声、沉默”的读,最终达到情感与思想的高度忘我与融合的程度。
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采取无声阅读的方法,根据所学习的古诗词的具体内容以及情感特点等来针对性地无声阅读,一些感情基调相对哀愁、悲伤的诗歌,则适合让学生无声地默读,让学生在无声的状态下体会一些诗词的内涵以及深层次的含义,例如《雨霖铃·秋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适合让学生通过无声默读的方式来赏析、玩味,学生在内心中默读则能默默地体会到作者融入诗句字里行间的悲伤、哀愁与担忧。学生在静静的世界里更能深刻体会诗句的内涵和韵味。
相反,一些相对豪迈、悲壮、轻柔的诗词,例如《将进酒》《望岳》等则可以让学生略微发出淡淡的声音,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吟诵,产生抑扬顿挫的阅读节奏感,这样也才能更好地融入诗句,感受到诗人巧夺天空的诗句凝练,体会诗句优美的韵律和节拍,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诗歌敏感度,塑造了他们良好的感受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与阅读能力。
(二)围绕问题,无声阅读。无声阅读并非漫无目的的阅读,而是通过无声阅读来解决一些问题,围绕特定的目标来剖析、分析与理解。对此,教师在无声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前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无声阅读,这样学生就能让自己的眼神呈跳跃式地横扫文本,锁定关键信息和关键词,找到所需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达到了阅读的目标。
例如,对于科普类文章或者一些说明性文章,教师可以围绕一些文本篇幅较大、内容相对复杂、逻辑相对复杂的区域设置问题,让学生将目光重点锁定这些文本区域,来找寻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的驱动下,有目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尽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无声阅读是对学生深层次地捕捉、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够在无声的世界里锁定关键词,进而找到问题答案,训练他们捕捉、提炼关键性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无声阅读能力。
(三)无声中体验文本情感,有声总结。任何一篇阅读文本都有其核心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培养与训练学生进行无声阅读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学会去体会、玩味并理解蕴含在阅读文本中情感与思想,以使学生更为深刻、全面、透彻地理解阅读文本,并用自己的话语有声地概括、总结,这样就实现了文本的输入与输出,是对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与提升。
例如,在学习冰心的著名作品《小橘灯》这一文章时,教师不妨尝试让学生无声阅读,并在阅读中反复揣摩人物个性,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情感等,为学生创设安静、放松的阅读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进入阅读状态,逐步走向文中那个小女孩的世界,进入那个特殊的年代,仿佛身临其境,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整篇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生经过无声地阅读,教室里变得异常安静,仿佛只能听见他们的呼吸声,大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小橘灯与文中小女孩的世界中,仿佛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经过十几分钟的无声阅读,学生更加深刻地总结了文中的思想主旨,整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尊敬,赞美了小女孩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学生给出了十分准确、全面、细致又到位的总结,这样的总结说明了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度的理解。可见,无声阅读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四)无声品读,读写结合训练。考查一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方法就是阅读后的写作,因为无声阅读是学生文本与内容等输入脑海的过程,相反,写作则是学生思维运转、文本输出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来训练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无声阅读的方式来深刻总结所阅读的内容,再围绕所读文本的思想主旨、内涵等来组织、撰写一篇作文,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随笔或读书笔记,这样就能将学生所阅读内容记录下来,形成无声阅读记录,这是对学生无声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有效训练。
例如,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借助平凡、简单的生活小事向读者深刻地展示出了父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父爱的无限感激之情。这篇文章就可以作为学生无声品读的典范材料,要求学生通过反复地无声阅读的方式体会文章的内涵与思想主旨,并要求学生同样围绕“父爱”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是散文、记叙文,也可以是诗歌、词曲等。
经过无声的阅读训练,学生最大限度地分析、揣摩与咀嚼文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写作体现父爱的文章,真实而感人、情真意切地表达出了对父亲的崇敬与感激之情。浏览学生所提供的作文文本,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能够模仿《背影》中的写作手法,例如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学生用极度细致、深刻的表达模式诠释出了对父爱的理解。
此外,无声阅读不应该局限于课内文本资料,也要适度地延伸至课外,教师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阅读资料和文本,并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无声阅读来训练和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变化,并为学生及时提供阅读方法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以此来培养并提高學生的阅读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无声阅读训练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训练与提升,是对有声阅读的发展、提升。通过无声音阅读能够培养学生潜在的阅读能力,使学生不受句子、标点等的限制来获取自己想要的阅读内容;在无声、安静的世界里,也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赏析阅读材料,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文本的剖析与鉴赏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能力,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
【参考文献】
[1]宋满华.如何让语文教学“读”树一帜[J].中学教学参考,2015(33)
[2]段会连.让沉默的嘴巴“活”起来——浅谈诵读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发展的意义[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8)
(责编 江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