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性高中培养资优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2018-06-11 09:36王伟华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王伟华

【摘 要】本文论述柳州高中构建资优生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资优生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式、资优生成长评价的一般方式,以便对资优生进行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示范性高中 资优生 校本课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004-05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重视创新人才的培育。资优生是未来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同龄人中约占 1%~3%,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稀缺资源,重视对资优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对其进行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力,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阶段是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关键期,高中阶段对创新人才的培育是高校拔尖創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因此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链接,为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应是示范性高中的追求。

柳州高中是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示范高中,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荣的革命传统,先进的办学理念,良好的校风学风。学校集中了地方最优秀的学生队伍,是当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自然就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型意识的人才来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光荣使命。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资优生的发展,促进他们的潜质开发与创新素养的培育。

一、资优生的研究与培养

(一)资优生的界定

有关资优生的确切定义国内外至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论。我国在 2004 年首次明确提出了“资优生”概念,从广义上,“资优生”是指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和学生群体。狭义上,“资优生”是资质特别优秀的学生或学生群体。此后,国内外专家对“资优生”又做出了新的诠释,在学业、艺术、运动等方面显示出天分的孩子都是资优的孩子。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而且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由此我们认为,资优生即是在同龄学生当中,在学业、言语、艺术、运动、视觉以及活动交往等一个或多个领域显示出较高资质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资优生”在同龄人群中所占比例不高。他们是一个国家、社会的稀缺资源。重视对资优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是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资优生的鉴别和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八项智能,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优势潜能,从以下八种资质来鉴别资优生。

1.言语——语言资质: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敏锐的语言洞察力,在写作、演讲方面有突出表现。

2.逻辑——数学资质:善于推理和逻辑运算,在数理化方面思维敏锐、灵活。

3.视觉——空间资质: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较强,在空间几何、各类设计方面有突出表现。

4.身体——运动资质:善于控制身体运动,身体协调能力强,有较强的运动天分,在各类体育运动、舞蹈方面有突出表现。

5.音乐——节奏资质:在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和表现力,在各类艺术表演中有突出表现。

6.人际交往——领导资质:有较强的团队组织和领导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团队意识强烈,同时有较强的责任感,在班级干部、学生团体干部等团队管理中有突出表现。

7.自我认知资质: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提醒自己应该做哪些事情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领导力、表演方面有突出表现。

8.自然观察资质:能识别岩石、草地和各种花卉及动物,在生物学、考古学方面有突出表现。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八种资质类型,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文艺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鉴别和发现资优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此同时,根据美国威斯康星著名的资优教育模式——金字塔模式,我们可以对已经鉴别为资优生的个体进一步划分为三种水平进行培养。

基本水平——“略微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60%~70%,通过正规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因材施教,即可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中间水平——“适度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20%~30%,需要在正规课堂教学外制定特别小组计划才能满足其要求。

高级水平——“高级资优生”,约占资优生总数的 10%,除正规课堂教学及特殊小组计划外,还要针对个体的特点单独设计服务项目。

二、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进行资优生培养

资优生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是指有利于培养不同资质的资优生的课程体系。根据上述资优生的资质类型,该课程体系应该包含能发展言语—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自然观察等方面资质的学科校本课程,发展身体—运动、音乐—节奏等资质的活动类课程,发展人际交往—领导、自我认知等资质的领导力课程等。同时,根据不同等级资优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等级水平的校本课程。

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类课程、学科竞赛类课程、德育课程、活动节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为了更利于各种资质、各种层次的资优生的培养,我们对原有的校本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将校本课程结构分为四个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学科校本课程、活动类校本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校本选修课作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在校本课程体系中也应当作为重要的一项,因此增加校本选修课程系列;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类课程细分为基础性、拓展性和发展性;将科技创新活动课程、专题活动类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统一归为活动类课程。此外,还进一步丰富了每个系列的校本课程内容,使得每一种水平的资优生都得到重视和很好的发展。

我们在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构建了有利于资优生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一)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高中三年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设置了“一个中心,三个板块,八大系列,二十个专题”的校本德育课程。为了更有利于资优生的培养,我们在此课程系列基础上,增加了三个系列的课程内容:(1)入学适应课程。如“初高中衔接教育”和“市外生源学生心理调适”等,旨在引领资优生以及市外引入的优秀学生更好地分析现状、立足基础、面对竞争,加快自己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发展的需要。(2)高中成长发展需要的课程。如“中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以后成为各行各业精英领军人物的能力素养。(3)未来适应能力提高的课程。如“高中和大学有效对接”,引领学生确立人生阶段奋斗目标,规划好人生发展方向,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科校本课程

学科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及必要补充,是学生学业充分发展和自主选择的基础。学科校本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

1.基础性课程。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目的是使师生教学更加自主和有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有利于资优生的培养,在实施基础性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会额外为资优生提供比其他学生稍难、稍多的任务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2.拓展性课程。面向中间水平的资优生,采用课程整合与课程拓展的方式,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将部分选修课、大学课程或者社会前沿、热点问题等内容进行必要整合形成,通过培优、研究性学习小组使其可以充分发展,以有利于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大赛和特长发展等。

3.发展性课程。面向高级水平的资优生,是在拓展性课程基础上提高要求,增加研究性、创新性,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和学习的探究性,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设置清北班来实施。

(三)活动类校本课程

活动类课程主要是以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发挥其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境界等方面的影响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它可为不同类型的资优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活动类课程主要在学校日常活动中有所体现。活动类校本课程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活动课程、专题活动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其中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开设有《科技创新与项目研究》《学术论文的撰写》等课程;专题活动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游学、学术讲座、领导力培养、参观考察及各类文体汇演、联赛活动等;社团活动课程包含学术、实践、文艺、体育四大领域共 30 多个学生社团的活动。

(四)校本选修课程

学校从 2013 年春季学期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采用走班教学的形式,每周五第八节开设 1 个课时。校本选修课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的拓展课程、交叉学科知识的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这些校本选修课,课程内容丰富、活泼,重在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的开拓、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增强,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各门学科的资优生的兴趣得到加强,知识得到延伸。

三、探索最优教学模式,进行资优生培养

深入开展“自主课堂”研究,围绕“自主课堂”的内涵及其“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要素,努力构建有利于资优生成长的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不同水平的资优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对于基本水平的资优生,主要是在课堂上提供比其他学生稍难、稍多的任务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中间水平的资优生,通过学科培优、研究性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对于高级水平的资优生,针对个体特点和特长单独设计成长计划,比如进行创客教育、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开设清北班等。

(一)充实模式

这里的“充实”是指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其潜能。

1.丰富的课程内容。丰富的学习内容是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在前文所述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中,在广度上,既强调智力因素又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学科校本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德育校本课程、活动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特长、兴趣等非智力发展。在深度上,有基础性、拓展性、发展性学科校本课程,还有学科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

2.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近年来,学校一直探讨“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幾个特点:首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科都运用“学案导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的微视频学习、课堂上的阅读课本、试题训练、小组讨论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既重视了知识的落实,又重视了能力的提升。其次,注重师生互动,采取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通过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促进思维的不断碰撞,最终获得意外的收获。该教学模式中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除了课内的学习,学校还为资优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环境,比如实地考察研究、社会实践活动、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各类课外活动,促进了各种类型资优生的发展。

(二)分层与合式相结合模式

1.分层教学。分层次教学分为行政班别的分层与班级内部的分层。行政班别的分层是学校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平行班、实验班和竞赛班等不同类型的班级,这样分班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划分等次,而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三个层次的班级学生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上有所差异;三个层次的班级学生是动态的,学校会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成绩的升降情况相应地进行教学层次的调整使之与实际情况相符。而班级内部的分层次教学是教师在同一行政班级的教学中,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并进行相应的教学和辅导、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2.合式管理。在不同层次的行政班级当中,我们还摸索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合式管理,即同一层次的两个班级统一、合并在一起,由两位班主任共同负责管理,班级的科任教师相同,日常的教育教学模式、水平也相同。班主任配置方面:两个班主任一文一理,一男一女,一新一老,在风格上、特点上、学科上形成互补。班级管理方面:理念、教室布置一致,班服设计形成一个整体,两个班级家长合在一个交流群,班会课、家长会、日常活动两个班级共同进行,两个班级资源共享。两个班主任工作方法上有合作、探究,弥补一人管理上由于经验、精力、观念等带来的不足。大班下的两个班级每学期实行滚动分班,即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再一次分层,在不同的层级辅以分层教育教学管理。

(三)加速模式

加速模式是通过快于一般学习速度的教学来满足一部分“吃不饱”的资优生的需要,这些资优生用短于普通学生的时间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从而转向更具创造力思维和更难的学习任务。主要的组织形式有:

1.学科竞赛培优。学科竞赛培优,是学校资优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培优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生物、信息等几大学科,培优对象是从学科兴趣班中选拔出来。学校从高一上学期开始设置以上几个学科的兴趣班,学生自由报名。在兴趣班里学生将利用非正常教学时间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较短的时间学完该学科的高中课程。在此期间,每门学科会举行多次选拔测试,最后形成学科资优生班,并利用晚修、周末和寒暑假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学科竞赛集训,课程内容逐步拓展、加深到大学基础课、全国奥赛等内容。学生通过学科培优,参加各级学科竞赛,他们的学科素养、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2.大学先修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是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一定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修得学分有可能成为大学入学参考标准并可转为大学学分。目前学校已开设的科目有大学微积分、大学线性代数、大学中文写作、大学通用学术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学有专长”学生自主发展的要求,而且对培养拔尖创新型学生、高中与大学课程的有效衔接等方面的探索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清北班。在授完所有高中课程之后,集中部分学业成绩特别突出、求知欲望特别强烈、学习能力水平特别高的学生组建成为一个学习团体,俗称为“清北班”。清北班与学科竞赛培优班的区别在于,后者是针对有学科特长和学习需求的资优生而设的,而前者是针对全面发展较快的学生而设的。清北班有符合他们认知能力水平的拓展性、发展性课程,有固定的学习场地,有专门的导师团,有每个人的学情档案,还有一套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清北班的学生并没有脱离原有的行政班级,只是在特定的课外时间集中到固定的学习场地进行额外上课和学习。

(四)活动模式

活动模式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给在语言—言语、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自然观察等方面有特长的资优生提供平台。活动模式主要通过课外教学活动之外的“第二课堂”实施活动类校本课程来实现。

1.科技创新小组活动。科技创新小组活动以培养学生 “科学思维、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结协作、信息意识”等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结合“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在清华卡魅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等专门的场地指导学生活动,除了传授《科技创新与项目研究》《学术论文的撰写》等校本课程之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从而达到培养目标。

2.专题活动。专题活动是围绕各类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比如开展研究性学习,举办学术讲座、语言节、科技节及各类文体汇演、联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游学、领导力培养、参观考察等活动,通过主体体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感悟、成长。专题活动的授课内容不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开放性教学。

3.社团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指导学生成立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社团活动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各类资优生的特长,满足其兴趣爱好。各种社团由学生发起,学校批准成立,在教师的监管下由学生自行管理与组织活动。

(五)校外培养模式

资优生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而且还要进行科研实践进行探索。而高中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资优生的学习需要,为弥补这个不足,我们采取“走出去”策略,借助校外资源对资优生进行培养。高校及校外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校外资源,学科竞赛教练员、科技辅导员等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赴长沙、浙江、北京等竞赛发达地区的高校、培训机构进行轮训;利用高校的实验室、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等,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践。

四、探索多元评价体系,进行资优生培养

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柳州高中学生成长发展记录系统”,构建资优生成长评价体系。学生如实在系统上记录自己的成长点滴,班主任定期完善学生的成长记录,每学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系统上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原则,不断探索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评价途径,从而构建资优生成长评价体系。

科学的资优生成长发展评价机制是促进资优生校本课程顺利实施以及资优生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武器。課题组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柳州高中学生成长发展记录系统”,构建了资优生成长评价体系。

(一)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关注学生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特长。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发展。在对学生整个情况进行追踪记录与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好高中三年的发展方向以及高中三年后的目标。

2.发展性。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将学生的成长视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关注结果的评价,而且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发展。

3.多样性。坚持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努力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途径多样化,力求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二)评价的过程与方式

根据学校学生成长发展评价交互系统平台上的有关学生的各类考试成绩、自我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奖励信息、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袋、人格发展目标、学涯奋斗目标、家长留言等信息,对资优生在校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全面把握,然后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资优生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評价内容有各类考试成绩以及在社团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各类创新活动中的表现等;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总结性和发展性评价;评价途径采用专家推荐、教师报告、父母观察、校内取得成就的记录、标准测验的分数、优秀个案研究或优秀作品等。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做好等级评价和写实性评语。

(三)评价的功能

1.有利于鉴别与发现资优生。通过学生成长发展交互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一贯学习成绩、学生的表现等,判断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发现学生的特长,从而鉴别与发现各种类型的资优生。

2.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与准确定位。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公允客观地了解自我、发展并超越自我,有利于学生充分倾听除老师之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学会甄别善恶、取长补短、交流合作。

3.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评价结果,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发展情况,由此引导学生做好下一步的学习规划。教师在对学生整体情况的追踪记录与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可以帮助学生拟定学涯奋斗目标、人格发展目标、职业理想目标。总而言之,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甄别与评比,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1.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高考中优秀学生成绩突出。一本上线人数逐年增多,近三年一本人数都达千人以上,大部分学生能进入理想的大学就读;考上清华、北大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大学和全球前五十名的海外大学有 100 多人,考入 C9 联盟学校近 200 人;平均每年考上 “985”院校约 420 人,考上“211”以上院校约 800 人。

学生特长得到发挥。学科竞赛方面成绩显著:2012—2016 年,共获得国际金牌 3 枚,国际银牌 1 枚,国家金牌 14 枚,国家银牌 21 枚,国家铜牌 37 枚,国家级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 168 人次。其中学生所获得的全国信息学竞赛金牌、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全国化学竞赛金牌均为广西近年来此项赛事的首枚金牌。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五大学科的全国竞赛中,都是广西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其他方面也很突出,学生社团古榕文学社成为中国作协《民族文学》校园文学创作基地;学生参加市级各项体育赛事,每一项单项比赛的第一名、第二名都有我们的学生;学生参加市级艺术节,多次获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学生参加市级军训会操表演,多次荣获一等奖。

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强。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学生80%在高校成为学生骨干。学生自主探究、创新钻研的能力突出,能够较快适应高校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毕业生祖充和覃思颖,分别作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年轻学者的代表承担着国家级重大课题,成为国家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者。祖充同学在清华博士一年级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覃思颖同学在北京大学读博期间研究的生物蛋白指南针项目,被行业内认为是具有诺奖级别的成果。

2.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金牌教练。为满足资优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开设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促进教师自觉地钻研业务,不断地更新知识,由此开拓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的学科素养。在进行资优生培养校本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涌现一批教学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名师。例如数学组吴佐慧博士,工作 6 年,学科竞赛教练员,曾获全国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每年均有数篇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是学校首批清华大学先修课程(CAP)教师,所带的学生参加 CAP 首批课程微积分学科的考试,有 14 名学生的成绩百分等级在 60% 以上(即成绩超过 60% 的其他考生),还有 2 名学生的成绩百分等级分别在 92%和 97%;化学组吴美春老师,在柳高任教 9 年,曾任科研处副主任,现任年级主任,曾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竞赛获得了广西化学竞赛史上的第一、第二枚金牌,具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柳州高中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资优生培养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资优生培养的教学实践模式、资优生成长评价的一般方式,为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以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人才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 剑.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2]黄柳婷.高中化学资优生的培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2

[3]隋敏方.美国中小学资优生的领导力培养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4]孟 伟.我国资优生培养模式变迁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5]沈小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资优生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6]李 娜.中美高中理科资优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薛建平,刘茂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资优生德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4(12)

[8]李锋云.基于课程创新的高中化学资优生培育实践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15(9)

[9]黄继红.浅谈资优生数学创新性学习的特点[J].上海中学数学,2006(10)

[10]王白云.三级教材 两种课堂——对资优生因材施教的教学尝试[J].现代教学,2009(8)

[11]潘一丁.为何在中国为虫到美国成龙[J].中外企业文化,2000(8)

[12]薛建平.资优生德育研究价值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4(6)

[13]邱学华.资优生教育问题的研究动向[J].河南教育,1997(8)

[14]王笃年.面向资优学生的高中化学课程构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5]盛志荣,周 超.国际数学资优教育的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5)

[16]招毅峰,黄华胜.从数学资优生培养思考培优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2(9)

[17]李曼丽,康叶钦,资优生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国际比赛:特色、问题与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18]付艳萍.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9]王俊成,何 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北京八中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3(2)

[20]邱 锋.走向卓越——资优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1]隋敏方.美国中小学资优生领导力培养述评——以威斯康星州“金字塔 模式”为例[J].教育研究,2007(4)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