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华
摘 要 图书出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出版自出版活动产生在我国就没有间断过。但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学术出版带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近几年来,“80后”学者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们对学术出版的需求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文章针对互联网环境对学术界的影响,具体分析学术出版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探讨学术编辑在未来的出版活动中应该加强哪些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 互联网;学术出版;学术编辑;学术传播力;学术资源平台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0-0175-03
1 编辑视角下当今学术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术观点偏重碎片化传播,以学术书等为主的传统传播途径受到抑制
图书出版行业多年来致力于图书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无论是文学作品、儿童读物还是学术著作等,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都是出版方、政府主管部门、读者所期望的。学术书在所有纸质出版物中属于较为特殊的一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版社、作者、读者都把社会效益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认为学术书是学者们互相交流学术观点的桥梁,受众面相对狭窄,创造不出太大的经济效益。
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学者们互相交流学术观点的途径较少,学术书的销量还是能够创造一部分经济效益,对出版社来说,专注于学术书的出版,也有着不错的前景。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和获取的途径十分多元,学者们除了通过阅读和撰写著作来互相交流学术观点,还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互相交流,更有一些学术数据库将文献资料电子化,学者们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很方便地获得文献资料,购买学术书反而成为补充,学术书的销量下滑得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学术出版见长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异军突起,这个团队在谢寿光社长的带领下,通过召开各类学术发布会来扩大学术书的影响力,刺激销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即使这样,学术书的销量还是由10 000册左右,逐渐下滑到7 000册、5 000册,最近一两年,只有平均2 000册左右。学术出版仍然需要出版补贴来弥补成本。
国内一些知名的出版社比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等,都以学术出版为主,有的还创办了自己的图书子品牌,如社科文献甲骨文、广西师大新民说等等,但是如果遇到学术性太强、受众群体过于狭窄的选题,出版社也是望而却步。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在方便学术传播的同时,也有抑制学术发展的可能。比如,互联网条件下,大量学者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自己的学术观点,虽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是多数都是碎片化传播,学者无法用自媒体简短的语言将自己系统的理论研究讲清楚,读者也无法从深层次理解学者的研究结论,这种情况下,图书还应是学术传播的主要途径。
1.2 学术造假频频发生
东北财经大学2005级统计学专业研究生袁新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省feeep协调度研究》,系抄袭南京财经大学研究生曾康宁的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feeep协调度研究》。除了江蘇省被替换成山东省,论文的其他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赵井春发表在2013年第3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论刘震云官场小说的批判性》一文,从论文题目,到摘要、关键词、二级标题、三级小标题,甚至连参考文献都与安庆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金鹏的论文一样,7 000多字的论文正文几乎照搬金鹏的论文内容,仅部分段落做了少许删减。
近年来,这类论文抄袭现象频频曝光,一时间学术造假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腐败、教育产业化、监管制度缺失等都成为讨论的热词,也被认为是产生学术腐败的重要诱因。但是,笔者这里还要提出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信息的极易获取,也为学术造假提供了便利。我们不能说学术造假就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造成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文献检索和学术发展提供了便利,也给学术造假提供了机会。
1.3 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入,冲击着我国学术界
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起源于法国,但现代中国学研究却始于美国。在中国内地,很早就有学者关注海外中国学(汉学)研究,如王韬、莫东寅、孙越生、任继愈、阎纯德等都将海外中国学(汉学)的成果引进过我国,但大多数国内学人还都是通过翻译后的作品了解海外中国学(汉学)。2000年以后,大量的“75后”“80后”学者成长起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或者海外留学经历,海外中国学(汉学)原著作品开始大量在学界传播。当然这对我国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助推作用,比如,大量的中国学者开始注重交叉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中国现当代问题,这都受到了海外中国学的影响。但是,受意识形态影响,以及海外学者研究资料所限,海外中国学论著中的观点往往对中国有片面的认识,下片面的结论,甚至有些观点是对我国历史、领土、制度等问题的曲解,这些观点的涌入,如果不认真辨析,必然冲击我国学术界。另外,还有极少数中国学者为了应付单位的各种考核,利用自己较高的外文水平,将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简单照搬翻译成中文作为自己的成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冲击了我国学术界。
2 “80后”学者对学术出版的新要求
2.1 保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术图书外观的美观度
我国的学术出版有悠久的历史,自印刷术发明开始,学术出版就大量地存在,只不过长期以来,学术出版更注重的是内容质量,对于出版物的外观,多年来的认知是简洁、庄重、雅致,但这样的词语太过模糊,无法让设计人员真正理解编辑的要求,再加上近年来学术图书出版品种数的大幅增加,导致美术设计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本应简洁、庄重、雅致的封面变得刻板、简单。另外,学术图书的内文、版式、用纸又十分单一。“80后”学者更注重图书的外观,不仅是封面,还包括开本、版式、用纸等都是年轻学者关注的点。
2.2 打破学术出版物仅在学术界传播的局面,扩大学术传播范围
在我国传统社会,文人墨客都希望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付梓,赠予亲朋好友、各位师长。直到21世纪之前,学术界的很多学者仍然认为,自己的成果付梓并不需要传播多广,收到一些赠书,赠予学界的学友、师长即可。长期以来,学术著作基本都在学界内部传播,零售的销量很小,多保持在1 000册以内。但“80后”学者成长起来之后,对自己学术成果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不仅希望自己的成果在学界传播,得到学友和师长的批评指正,也希望将自己的观点、理论、新发现传播给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这种需求在近几年更加凸显,而扩大学术传播范围正是出版方的职责。
2.3 整合互联网中碎片化的学术资源,方便学术研究与交流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其中也包括促进了学术资源的快速传播,比如,大批的学者利用互联网在各类新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研究成果、新发现等,极大地方便了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但是,在互联网上发表学术观点、成果等也有一定的缺陷,绝大多数自媒体只能发布简短的结论,却无法将自己的研究过程详细严谨地发布出来。传统的学术期刊、学术图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学术传播手段。目前,学术期刊实现了数字化、系统化,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都将大量的学术期刊电子化,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大大地方便了学者的查询、引用和学术交流。但是,学术图书目前来看,还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其开发的皮书数据库、列国志数据库等就是学术图书的数据整合平台,为学术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只是这样的规模还远远无法满足学术界的需求,更多领域、更全面的学术图书数据库需要出版社开发、整合。
3 新时代环境下学术编辑必须掌握的新能力
3.1 培养学术编辑自身对图书整体设计的鉴赏力,提高营销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术传播力
学术编辑与其他类型编辑有所区别,其往往更重视图书的学术价值,却经常忽略图书的整体设计以及营销。从当前的形势看,年轻学者除了学术价值,也注重图书的整体设计以及学术传播力。作为学术编辑,要适应当前形势,培养自身对图书的开本、版式、封面设计、用纸等方面的鉴赏能力,能够做到与美术编辑在同一个平台上沟通封面设计风格,能够为排版人员提供合理有效的排版建议,能够为图书选择合适的纸张来印刷。另外,学术编辑也要培养自身的营销能力,除了与发行员积极沟通,还应熟练掌握并运用新媒体有效营销学术著作,比如利用学术公众号传播新书快讯,积极参加本领域学术会议、做好会议售书,与相关领域网站、论坛进行互动,辅助作者召开学术沙龙等等,提高学术传播力。
3.2 熟练掌握数字编辑技能,进一步提高编辑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术鉴别力
数字编辑技能是目前学术编辑必须提升的重要技能之一。熟练运用数据库检索系统检索学术文章,运用各种手机App,开设博客、微博,从海量的微信公众号中查找学术信息,这些都是学术编辑需要掌握的技能。此外,学术编辑还需要掌握外文数据资源的检索与对比技能,将海外学术研究成果与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尤其是与即将出版的学术著作进行有效对比,准确鉴别国内研究成果是否有照搬国外成果嫌疑,还应通过对比鉴别国内研究成果是否将海外研究中不符合我国当代国情的观点引入,避免出现政治风险,守住学术出版的政治底线。
3.3 在信息极大丰富的互联网时代,学术编辑应利用熟练掌握的数字编辑技能搭建学术数字资源平台
学术编辑在掌握以上技能的基础上,尤其需要培养的就是学术数字资源平台建设能力,学术数字资源平台的搭建不是一两个编辑能够完成的,它应该由编辑团队集体完成,学术期刊的数字资源平台的典型代表有中国知网,而目前学术图书的数字资源平台只有皮书数据库、列国志数据库有了雏形。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几家权威的学术出版社联合组建一个学术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小组,抽调熟练掌握数字编辑技能的学术编辑整合各家学术出版社的学术资源,将其数字化,搭建起类似中国知网的学术数字资源平台将会为我国学术研究的加快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 结论
图书出版中的学术图书出版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它对编辑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尤其是互联网加速发展的今天,学术编辑不仅要准确了解学术发展前沿,而且要掌握数字化编辑技能,具有图书整体设计的鉴赏能力,具备营销编辑的基本素养,更要守住学术出版的政治底线。另外,优秀的学术编辑还要具备大局观,为整个学术出版业搭建学术数字资源平台出谋划策,推动我国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州遵义师范学院一副教授抄袭本科生毕业论文[N].中国青年报,2016-8-12.
[2]张西平.簡论中国学研究和汉学研究的统一性和区别性[J].国际汉学,2017(3).
[3]朱春花.数字化发展趋势对编辑技能的要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61-163.
[4]周浩.浅谈数字编辑的职业规划[J].科技与出版,2016(7):8-10.
[5]张鹏.大学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89-91.
[6]赵欣.营销编辑工作模式的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4,5(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