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举忠
摘 要 在小学阶段,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高的地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趣味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 意义和应用
1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是我国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属于最基本的必修科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他们去探索数学的奥秘,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一直在边远的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年龄较大,就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做——反复练习”的传统教育模式,虽然我很努力地工作,但收到的效果甚微。在本学期,我校校本教研课题组开展了“集中培训、听课、评课、写教学反思”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我思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数学课也可以应用各种各样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活”起来。于是我也加大了学习的步伐,不仅学会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还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了一些趣味教学,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兴趣也提上来了。在本次的期末测试中,我班的数学成绩比以前有了明显地提升。
2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就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由此可见,趣味性已经渗透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中。
2.1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趣味的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欢乐、愉悦的心境迈进知识的宫殿。挖掘教学知识的趣源,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出示教具,要求各组采用不同的方法,量出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寻找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再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2教学活动多样化,促进学生乐学
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的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知识,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小组互研,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以有趣的方式来设置问题的情境,以热情的态度去点拨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以亲切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导师生的共鸣,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2.3评价方式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不断加以强化。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哪怕只有一点点的长处,做出恰当的鼓励和评价,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分享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获得不断进取的力量。
本人在教学中就采用了激励的方法,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他们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哪怕从前面的10分上升到15分,我同样发给进步奖给予鼓励,不仅使大部分学生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回顾过去的教学方法,虽然也有过优秀的成绩,但老师和学生的那种紧张程度就无法形容了。展望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虽说成绩还不是很突出,但师生互动情况就和以前不同了,以前怕学数学的孩子也主动学习了,这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继续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不断探索和总结,把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地调动起来,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 喻志东.趣味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 2013(05).
[2] 徐慧娟.实施趣味教学法,激发小学生求知欲[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
[3] 董美娟.談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几种有效方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4] 杨红梅.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25).
[5] 毕瑞敏.浅谈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4).
[6] 高丽红.开放式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5(21).
[7] 吕大江.兴趣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