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
[摘 要]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当前的高校课堂上,落实全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本文对新时期“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当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8.100
[中图分类号]G4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8-0-02
1 研究背景
1.1 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新指导
1998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1999年,国务院颁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数字教育的决定》,把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提升到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高度。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其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中。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全面完成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决定》,从国家法治层面纳入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201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应努力实现的8项主要任务,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
1.2 国家教育改革实践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新要求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分为4个时期:启蒙期、发展期、普及期和提升期。九五期间,是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期和网络教育的启蒙期;十五期间,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期和网络教育的发展期;十一五期间,是网络持续建设和应用普及期;十二五期间,是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作用的凸显期;十三五期间,将是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等重要任务,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提升期。
1.3 “互联网+教育”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新影响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部门的应用,其中的“+”不是辅助式加法,而是融合式加法,是从简单的碎片化到深度重构的加法。在“互联网+”的潮流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全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化产品已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带来巨大变革。从宏观上看,有着便于学生自助学习、数据服务不再受时空限制,促进了教育公平。从微观的课堂教学层面看,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物、境等要素重新组合并连接起来。这样一来,“互联网+教育”重新定义了教育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享、互通、整合教学信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反馈。二是教师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教学设计的分享、合作走出传统的朋友交流圈,迈向更广的网络虚拟交流平台,不仅与区域内、甚至是国内、国际的学科领域教师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并非是对传统教学设计能力的完全颠覆,而是积极地继承、革新和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认同“互联网+教育”新理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深度整合。
2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教学意识较高,但认识不到位
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发挥着调节、控制和指导等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学能力意识,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而是理念革新。信息化教学能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大多数高校教师普遍使用信息化教学,但停留在浅层次的基础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与学生通过网络互动的相关技能,没能广泛地深入研究和挖掘信息化教学的巨大潜力。可见,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上不到位,将信息化设备视为代替传统教学设备的一个升级工具。
2.2 信息化教学素养较好,但应用不深入
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技术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拥有良好技术的高校教师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课堂信息化教学实践。大部分高校教师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但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和授课过程中的使用,对教学监控与管理、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评价应用较低,未应用到教学全过程中。并且不乏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只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就能辅助教学,对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科的交叉融合不够重视。
2.3 信息化教学实践热情高,但实践不理想
高校教师对慕课、微课、雨课堂等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热情较高,通过信息技术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仅仅是个别教师的个别行为。大多数教师并未参与到实践中去,普及性不高。那些采用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专业的指导途径匮乏,缺少源动力。
3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归因分析
3.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来,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资源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高校的网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真正服务于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网络资源却比较少。在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开展信息化教学已不能满足计算机和电子白板的简单配置,对高校教师而言,更需要智能平板、软件终端等信息技术资源。
3.2 激励制度的建设问题
近年来,高校对提升办学层次的需求日益强烈,导致高校绩效考核与激励政策偏向科研指标,对教学的重视程度问题凸显。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学能力。建立有效的高校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政策促进教学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3.3 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涉及教师信念、态度、行为和兴趣等因素,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掌握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学科的交叉整合,高校教师不仅要洞悉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脉搏,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交流、应用、反思、革新和发展。
4 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对策
4.1 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基本前提是配备相应的教师教学终端、学生学习终端等网络资源,提供完善的软硬件配置,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整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软硬件资源不完善势必影响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同时,高校要及时更新信息化资源设备,建立专项预算采购各类信息化设备。此外,高校要加强各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软件和资源库建设,完善各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学生题库等资源,为高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4.2 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体系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学实践和教学氛围。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针对教学需要,高校要为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使教师掌握课件与资源制作的技术,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交叉内容等模式,开展有效协作,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4.3 健全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激励制度
高校领导应将现代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学校影响力、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改变单纯的以督导评价、教学工作量等指标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高校要增加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比重规定,把信息化教学作为学校教学检查的常规管理,计入年度考核。同时,高校要鼓励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带动科研教学,从而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4.4 加强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主体意识建设
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既是学生的教育实施者又是自身发展的学习者,所以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双主体地位,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展开各项支持活动。将教师的关注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以学习者的教学活动出发,关注教学实践。从学生发展的引领角度出发,发挥教师潜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高层次需要。从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者角度出发,发挥学习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学习者”角色。
5 结 语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建设,用更加理性和客观的视角来看待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存在的问题,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满足时代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7).
[2]刘政.中美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比较研究与改革构想[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3]廉思,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2-09-10.
[4]周红春,王亚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
[5]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06-14.
[6]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
[7]宋雪珂.“互聯网”时代下教师角色重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8).
[8]马晓龙.浅谈教师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J].中国校外教育,2015(9).
[9]李珍,李世祥.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J].科教文汇,2015(35).
[10]崔景朋,刘丽丹.“互联网+“时代艺术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