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鸿昌
摘 要 公共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共基础课为中职生学习专业技术课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精神境界;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对于中职生来说,学好公共基础课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公共基础课 中职生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春天。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公共基础课却被逐步边缘化,许多学校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的现象。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在思想上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存在误区,有消极懈怠情绪。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定位和实践效果进行重新探讨,以确定公共基础课的自身价值。
1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及学情分析
所谓“公共基础课”是指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其开设课程的对象为“各专业学生”,具有普遍性。每个学校可能因学校性质、类别以及办学理念不同而存在差异。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和方法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学时一般情况下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累计学时之和大约为一学年。国家教育部门虽然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作出适当调整,但也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的必修内容和规定学时。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统,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通知》明确要求各中等职业学校既不能随意降低教学要求而忽视文化基础教育,又要防止盲目地加大公共基础课比重而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的做法。200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綱》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的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等。《大纲》明确规定了每门学科的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考核与评价等六个方面,这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提供了切实的教学依据和政策支持。
尽管教育部门加大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的投入力度,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中职生普遍存在着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心理。许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有一技之长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公共基础课不是多么重视。他们认为学好学不好,甚至学不学都无所谓。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是很难收到较好效果的。
(2)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1]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初中生及家长都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才会有前途,而上职业类学校是没前途,甚至很不光彩。因此,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课基础极为薄弱。这给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3)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差。由于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学生对学习公共基础课缺乏兴趣。课堂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难如人意: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开小差,有个别的学生还扰乱课堂秩序,甚至顶撞老师。这表现令人感到遗憾和痛心,并直接导致了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2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掌握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则成为时代的新宠。传统观念中,有所谓“一技之长”就能在社会上立足的观点已经不起时代的推敲。对于当今中职生来说,既要学好专业课又要学好公共基础课,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湮没。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
(1)公共基础课为中职生学习专业技术课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2009年教育部颁行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较为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德育课、艺术课、体育与健康课及其他选修公共课程。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德育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和艺术(或音乐、美术)课为必修课,学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原则意见》还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的教学大纲则由国家统一制定。200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物理和化学七门学科的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实施和考核与评价。
由以上两个文件我们可以看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专业技能课程并列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的范围较广,既包括必修课程,又包括选修课程;公共基础课中的主要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有着明确的课程任务和教学方案。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公共基础课看成可有可无的“附带品”,它为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知识支持。
对于有升学愿望的中职生来说,公共基础课则显得更为重要。以山东省春季高考为例,考试科目由知识、技能两部分组成。“知识”部分包括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80分)、专业知识(200分),专业技能(230分),总分750分。其中,公共基础课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总分达320分,分值占春季高考总分的42.7%。可想而知,如果考生公共基础课的成绩差,他就很难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么,进入理想的大学也就成了空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我们现已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中职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不应该成为接受教育的终点,而应该成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对于中职生来说,他们毕业后无论是进入高校学校还是走上工作岗位,都会继续学习或接受培训。如果一名中职生有着扎实的公共基础课功底,这无疑会对他的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2)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精神境界。公共基础课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语文课为例,2009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与欣赏”方面的教学要求有:阅读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能体会其丰富内涵;感受语文教材中所选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并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对于作品中的内容,中职生要说出自己的理解或感悟。同时,《大纲》在培养学生写作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不仅能学到较为实用的社会科学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因此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会使中职生的情操受到陶冶,这有利于中职生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用“积极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去克服消极的态度,从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精神家园。” [2]进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会有利于中职生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才会无限精彩宽广。
(3)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整个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的新宠。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很难适应以后社会的发展的。对于中职生来说,“有一技之长便可在社会上立足”的观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学习公共基础课则是中职生提高知识储备和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的最基本诉求则是希望通过这些课程的训练,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促使学生向社会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3]中职生通过学习公共基础课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使自己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建议
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却难如人意,问题颇多。因此,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则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优化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应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课程内容应以“实用性”为原则,删除教材中较偏、较难和与社会脱节的内容,融入代表时代特征的元素。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要借鉴“人格本位课程观”的思想,即“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强调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并允许学生探索自己所想的、所关心的事情。” [4]同时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应给予中职生必要的人文关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如何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到本学科的教学中仍是值得教师们深刻思考的问题。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行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教育部颁行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37页)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等全方位创新的教育信息化构想。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也不高。鉴于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以文字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图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综合呈现的直观内容,更全面生动地呈现教材中文字承载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进而,教师借助于信息技术活跃公共基础课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顾名思义,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兼备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教育部颁行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学校要有明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计划,选拨部分教师到师质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6]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不与生产相脱节,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公共基础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共基础课为中职生学习专业技术课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精神境界;中职生学习公共基础课是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因此,对于中职生来说,学好公共基础课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汝兰.中等艺术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1(6).
[2] 翟光伟.公共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2).
[3] 代丽玲.论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的价值结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 马芳.论文化基础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9.
[5] 刘海霞,刘卫珍.信息技术与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2).
[6] 田伟,卢红学.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与教育,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