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晶晶
[摘 要]微信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众多行业进行推广、展示的工具。随着城市住房智能化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利用信息化创新物业管理模式,对于优化物业公司资源、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等具有重要影响。而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物业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物业公司的品牌形象,提高业主、粉丝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进而能够为小区住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关键词]物业信息化;微信公众号;服务水平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8.028
[中图分类号]F293.3;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8-00-02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微信的诞生以及公众平台的开发,使人们找到了新的信息化应用平台。物业管理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转型,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作为与业主的实时沟通交流工具、提供服务的自媒体平台。本文结合微信平台与物业管理信息化阐述其发展建设情况,并提出了物业微信服务号的设计建议,以供参考。
1 微信公众平台与物业信息化建设
1.1 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官方运营团队推出的商业模式运营平台,推出之后为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来注册个人微信公众平台或者企业微信公众平台,从而有利用与关注用户进行后台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传播平台的知名度及影响力。目前,公众平台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多媒体信息推送、定向推送、智能回复以及多样化开发等基本功能。按功能划分,微信在功能账号上,可以分为订阅号、服务号以及企业号。订阅号主要面向人群是媒体或个人的信息传播方式,消息在微信端多数是以折叠的形式保存在目录中,每天可以群发一条,对于订阅者没有限制,同时订阅号的信息,也可以进行转发与分享,不支持高级接口权限,也不支持定制应用。服务号则主要面向企业、政府以及组织使用,在用户使用服务号时,消息推送会第一时间出现好友对话列表首页,同时服务号消息推送每月不能超过4条。用户只需扫码或者查找服务号等方式就可以进行关注,且服务号推送的消息与内容也可以随意转发与分析,同时支持高级接口,但不支持定制应用。而企业号则主要面向企业、政府、组织等群体的内部管理和消息推送,协助企业运营与日常管理。
1.2 物业信息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化是各行各业发展的趋势,物业管理同样如此,是其必然发展方向。物业管理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较大,而且物业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工作极为复杂。此前,物业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方式,管理成本逐年升高,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物业管理在市场的浪潮下,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的管理方式,控制管理成本及降低管理难度。这就要求更加科学、精密的管理结构,在充分发挥物业公司内部凝聚力的前提下,从而创新物业管理模式,支撑物业管理改革,最大化地利用物业公司的内部资源。
家庭网络化消费需求的发展要求应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如今的小区建设与以往有较大不同,智能化小区广泛落成,信息服务网络设施设备及服务越来越完善,使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在前期的生活基础上,人们的生活消费能力提升之后,同时产生了对住宅建设的新要求,不再仅仅限于住房需求,而是希望获得交流和教育等方面的平台支持。基于此,物业公司需从信息化服务方面加以改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的小区配套基础相适应。除了智能化的建筑基础之外,相关的多功能智能化配套系統也是现代化小区的标志,这些系统改善了小区业主的生活方式。比如消防、安防、水电煤气表等自动控制、红外线、抄送设施,这些设施的布置、安装等则需要物业公司配合到位,具备相应的组织结构、人力管理等,并运用信息化服务,才能将智能化设施与业主要求和自身管理协调运作起来。与此同时,物业公司在运作智能配套系统和信息化管理时,还能从中发现自身的管理缺点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在与业主的沟通及需求上做出调整,建立与传统销售商的新关系,从而在协同效率和质量上加强自身的中介市场地位。
2 微信公共平台在物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情况
2.1 微信成为物业提供服务的新型媒体
在微信大行其道的今天,微信不仅仅是人们日常联络沟通的工具,还是各行各业作为营销平台应用的重要途径,物业管理领域同样将微信平台运用于营销服务上,并且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超过1 035家物业管理公司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提供对应的物业管理服务。
2.2 微信成为物业进行品牌宣传的重要工具
虽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物业公司已经非常多,但大多数物业公司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并不多,这反映了物业公司的品牌影响较弱,也反映了公司与业主的互动关系不强等问题。如果物业公司只是一味宣传其服务举措,却忽视打造自身品牌,忽视与业主的交流、互动,可以说无论宣传再多也无人关注。
物业公司借助微信平台能够与业主进行一对一的良性沟通,并且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在无形中输出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知名度,久而久之公众号的粉丝数量将会增加。微信平台能够帮助物业公司及时发现出业主居住、生活的中的问题与诉求,从而有利于及时提供帮助和解决问题。
2.3 微信能更好地展示、提升物业服务形象
既然微信作为物业公司的品牌宣传渠道,那么对于提升物业的管理服务形象也将大有裨益。在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中,通常设置有“联络站”,是物业公司提供服务的关键栏目,一般其服务范围包含以下几类:第一,物业公司的自定义菜单栏,包括公司介绍、小区公告、自助缴费等服务,有利于宣传公司和为业主提供便捷性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增强业主或粉丝的互动,发挥出信息服务的最大优势作用;第二,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微生活”服务,物业公司可与业主进行各类宣传策划活动的协商沟通,如通过微信投票的方式,收集业主意见,从而建立交互性,让业主更加认可物业公司服务;第三,可增设导航栏目,使物业管理更加透明,帮助业主更加清晰地理解物业的服务内容,同时形成一定的监督作用,最终有效提升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
3 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物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3.1 搭建物业微信公众号的原则
(1)操作简单。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应操作便捷,符合用户习惯,界面大方美观,符合大众审美。这是物业公司选择微信平台作为信息化服务最基础的原则,是吸引粉丝的基础条件。
(2)在运营过程中要有方向、有重点。物业公司在提供公众号服务时需要明确自身的需求,发挥微信的优势避免其缺陷,既要借鉴传统推广服务的有益部分,也要加入时代特征,才能博得用户的青睐。
(3)开拓更多产品功能,创新自身的应用方式。微信不仅包含公众号一类功能,其还拥有更多服务产品,且日益多样化。物业公司要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发挥微信产品的优势,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物业公司还要拓宽微信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不断创新,甚至提供超值服务,最终获取业主的信任和依赖,奠定物业公司业务拓展的坚实基础。
3.2 物业微信服务号的功能设计建议
物业公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设计微信服务号的功能。第一,将物业服务号的总号与分号进行分离管理,总号主要提供通知服务,分号主要提供咨询服务。第二,建立独特的二维码,业主扫描后可进行私密交流,提升业主的信任感。第三,可设置微客服功能,方便进行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进行在线答疑,便于及时掌握业主的想法,及时为业主解决问题。
3.3 自定义菜单界面设计
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是物业管理服务的最直接展示,合理科学的菜单能够直观、便捷地为业主提供服务选择,主要以公司简介、新闻资讯与服务中心为主,从而全方位地展示公司形象、提供管理服务等。在公司简介中,主要介绍公司的历史沿革及当前发展,如果有必要也可酌情展示公司的组织管理结构,或人员信息等内容,使业主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在新闻资讯版块,主要推送社区新闻、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等实时讯息,使物业能够保持对业主的吸引和关注,加深了解。在服务中心模块,物业公司可以设置物资配送、家政服务等有偿服务,可采取扫描二维码支付,也可采取转账收款的方式进行有偿服务收费,从而为业主提供日常需求的便捷操作。同时,物业公司也可在主页增设在线客服,附上服务热线,供业主选择电话沟通和在线交流两种方式,提供业主报修、投诉等问题的解决渠道,使业主在日常中享受到更加及时、周到的服务内容,快速解决生活、居住问题,最终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粘性。此外,设置商业合作菜单可直接给物业公司发布招商合作信息,也可直接提供合作联系表给广告商、通讯供应商等外部商家填写初步合作意愿,从而为住户提供更完善的生活服务。
4 结 语
利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微信平台,作为物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可以较好地打造物业公司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物业公司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微信产品的众多功能,能够提高自身资源的利用率,增强业主或粉丝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粘性,发挥出信息服务的最大优势作用,让业主更加认可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最终实现业主、物业和服务商之间和谐、利益共享的协作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可可,葛恒荣,王玉秀.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物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6(8).
[2]束亚,赵柳,陈泽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务信息化建设[J].法制博览,2017(12).
[3]王兴福,毛巍威.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物理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72).
[4]陈伟坤,吴静婷,廖达豪,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与教务系统信息交互系统[J].信息化建设,2016(6).
[5]王琦.微信公众平臺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和研究[J].福建电脑,2015(4).
[6]王春杨,宋迪奇.试论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