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发展,离不开“治学”二字。教师“治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极有促进与提升力量的,是“小专题研究”。
优秀的学科教师,成长过程中必须、应该多次经历这样的研究。
所谓“小专题研究”,是与学科教学直接关联的、视点很小、例证丰富而又不离学术的专门话题与专项内容的研究。
“小专题研究”也称“微型课题研究”“个人课题研究”“细节课题研究”。
其特点之一是话题很小,适合于教师个人的钻研,不需要所谓“立项”,也不需要所谓“验收”。教学之中的任何触动所引起的思考,都可以着眼于进行小小专题的研究;其特点之二是内容深广,任何一个小话题的研究,都需要我们广泛搜集资料,进行整合提炼,从而得到丰美的收获。
例如成语研究,可以进行关于绘“春”的成语研究、写“夏”的成语研究,咏“秋”的成语研究,摹“冬”的成语研究;还可以分别进行《论语》中的成语、《孟子》中的成语、《史记》中的成语、《世说新语》中的成语研究等。它们都是着眼点很“小”的研究,但每项研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每项研究都可以收获颇丰。
“小专题研究”于教师的发展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好处。
1.能磨炼自己恒久的坚持力。
这是因为心有所系,因为搜集零散的资料需要待以时日、广泛寻觅、时时留心、及时收纳、细心整理、认真提炼,所以需要专注、需要坚持。
2. 能收获到非同寻常的资料性成果。
任何一個小小话题的探索研究所带来的、所形成的,都是丰厚的资料。对它们进行提炼,或能得到知识的精华,或能知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能发现学科现象的一点规律;这就是“非同寻常”的含义。
3.能让自己深刻地洞悉某种教学现象。
因为资料的专题性与丰富性,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学问背景,甚至可以让自己在某个方面达到信手拈来、见微知著的境界。于是可以最优化地把教学中的细节做好,提升并完善自己的教学特长。
4.能够让自己认真实践多种研究方法。
进行小专题研究,要大量搜集素材,要进行细致的分类,要对提炼出来的规律进行命名,要阐释其学科研究的价值与在教学实践中的科学运用,此中都在实践着“研究方法”。如“横向联系法”“顺势拓展法”“多向运思法”“归纳提炼法”“发现命名法”等,从而让自己有敏锐的眼光,有科学的方法,有缜密的思维,有写作的能力;同时,还能产生书面的成果。
所以,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坚持着“小专题研究”的教师,是很有发展力的教师。
常常进行一点小话题的研究,在观察与思考、发现与探究、提炼与运用方面都会高人一筹。
“小专题研究”是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可以进行的研究。
其主要的操作方法是:五步研究法。
第一步:触动。如看到课文《卢沟桥的狮子》的第一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于是有所触动:还有用这样的手法开头的文章吗?
第二步:联想。联想到《三潭印月》的第一段也是这样的:杭州西湖有一处景观,叫“三潭印月”。远远望去,绿树依依,繁花似锦,绿荫中隐约露出亭台楼阁,像人间仙境一样。还联想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开头也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第三步:大量积累。继续搜集、积聚,如《桂林山水》的第一段: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如《西湖》第一段: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如《黄山奇松》第一段: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第四步:排序,命名。将这种开头的方法命名为:风景美文的“引用”式开头法。
第五步:形成论文。阐释这种开头方法的好处、美处、妙处、用处。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小专题研究”的有趣资料。
“开门见山”,原来是这样
人们常常说作文的开头要“开门见山”,但到底怎样才是“开门见山”呢,并没有进行阐释。
其实,“开门见山”,原来大致如此:
1.直接入题。如《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直接入情。如《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直接入景。如《驿路梨花》: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4.直接入境。如《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5.直接入事。如《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6.直接入物。如《荷叶·母亲》: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7.直接入论。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8.直接写人。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看似简单,其实也需要五步操作:触动,联想,大量积累,排序命名,形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