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枬
教育是需要理想并培养理想的事业。
理想(ideal)一词源于希腊文“idea”,原意为“表现”“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伦理卷》中把理想定义为:“一是根据客观事实所产生的,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二是符合愿望,使人满意的结果。[1]”冯友兰在《人生哲学》中更细致地说道:“所谓理想有二义:①最好至善之义;②最高观念之义。理想是向善的,而且是至善的,同时理想也是高远的,而且是至高的。[2]”因此,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理想是一种美好的希望,它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支柱和基石,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教育理想则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美好想象或希望,与教育目标相联系,并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教育理想既包括个人的教育理想,也包括國家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教育至高、至善的追求。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现阶段而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包含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个层面。这一“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人民美好生活包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之中,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3]。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应该以人的美好生活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进而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
首先,世界强国发展历程证明了“强国必先强教”的基本规律。
在近代史上,17世纪的德国发展远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到了18世纪,普鲁士逐渐崛起,并在19世纪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19世纪中期,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德国仍旧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在1871年普鲁士统一全国后,德国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快超过法国和英国。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总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落后于美国。德国用30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奇迹。究其原因,德国的崛起与它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763年普鲁士颁布了《普通学校规章》,使其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到了19世纪,德国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产生了一大批影响世界的哲学家、教育家,如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多惠等。德国教育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上的飞跃。
在现代史上,美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建设、国家发展上取得的成绩,也与其对教育的重视有关。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于次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旨在加强美国的教育,培养科技人才,这充分说明美国意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委员会提交了题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针对美国学生在7个发达国家的19项测试中成绩处于最后一位的现状,提出了国家教育正处于危机之中,建议国家要重塑教师形象和强化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此后,在20世纪80、90年代,美国还相继提出了《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并在21世纪初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奥巴马政府执政后,更是将美国教育改革推向高潮,并将教育改革和医疗改革、清洁能源确定为美国发展的三大抓手。美国这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改革的关注,是美国得以长期位居世界强国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自身发展的历程表明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其中汉民族早自秦汉就进入盛世。作为其载体的古代中国曾以世界上头号富强大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中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但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逐渐落伍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和满清王朝的腐朽,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国家恢复了主权,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当前转型时期,国家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寻找推动国家持续向前发展的引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无论是“五四运动”时期为谋求民族独立而提出的“教育救国”思想,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为谋求国家经济发展而提出的“教育强国”的思想,都可以看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序言部分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强国必须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当今时代的竞争日益倾向于软实力的竞争、文化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杰出人才。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因此,中国梦也是教育梦。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最独特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教育事业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再次,教師是通过教育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国梦的主要承担者。
2013年9月9日,正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在信中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4]”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5]”可见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人才对国家发展的关键性。教育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是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师承载着圆梦中国的使命,承诺着年轻一代的未来。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由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掌握了文化的人与正在掌握文化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而教师则是文化的代言人,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今时代,推动中国从富强走向文明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从“富强”转向“文明”,教育是基础。但追求“富强”的教育与追求“文明”的教育不一样。追求“富强”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学生,要求教师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专业者;而追求“文明”要求教育培养有文化教养的人,要求教师具有文化自觉。“教师,不只是用本民族的文化滋养自我、教化学生,而是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来成就自我、成就学生、成就世界。因此,教师应当具有文明的自觉态度。[6]”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书育人以教师“术业有专攻”为前提。这里,“学而不厌”是教人的基础,唯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教师要保持一种“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积极精神状态,方能为师。“温故知新”则是教人的条件,教师既要了解过去,又要掌握现在;既要温习旧知识,又要探索新知识,这样才能站在学术的前沿。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知识总量剧增的今天,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也才能完成社会的重托,而高素质的教师是在终身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把自我的发展与职业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教学的探索与持续的学习结合起来,在自我教育中成长。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质量的高低。因而,如何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如何提高教师个人及教师队伍的质量,进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下一代的整体素质,这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伦理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280.
[2]冯友兰.人生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4.
[3]李文平.中国梦最根本的是实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求是网.[EB/OL].http://www.qstheory.cn/laigao/2016-01/15.
[4]新华网.2013年以来总书记、总理的教师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9/10/c_125359850.htm
[5]新华网.2013年以来总书记、总理的教师节[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13-09/10/c_125359850.htm
[6]叶文梓.觉者为师——教师专业化的超越与回归[J].教育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