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作业设计

2018-06-06 02:32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周汇华
数学大世界 2018年15期
关键词:习题作业素养

上海市松江区实验小学 周汇华

数学核心素养是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学生学习数学应当养成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因此,练习设计应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紧紧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内容。在有效的组织练习下,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

一、习题设计重视基础知识训练

核心素养中数感的形成,需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其具备针对基本数学知识的判断与理解能力。在认数作业的设计中,通过加强观察、积累表象,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说说数的组成,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也是教师及时验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因此,应该将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作为设计数学作业的落脚石。

以浙教版一年上册第二单元《10与几》为例,在大部分教师看来,学生基本有10以内数的经验,平时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也很熟悉,读、写20以内的数并不困难,因此主观上认为这部分内容很简单,不用过多重视,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写数的方法和数的位置,在教学中不重视数学本质的探究,以至于在试教过程中甚至出现了科学性的问题。

经过多次实践反思,笔者设计了培养学生数感形成的教学过程。首先组织学生看图,鼓励学生根据画面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继而引出课题《10与几》。学生在会说1个十和3个一是13的基础上,对其他数进行多次反复练习,能清晰地表达出数的组成。只有在对基础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才能做出大胆的归纳总结,得到1个十和几个一是十几。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十”的计数单位,感知数学知识的联系,形成对20以内数的整体认识。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说,20以内的数仍从数的概念出发,只是侧重数数和写数。这时候不仅以“一”为单位数,还有以“十”为单位数,所以要用到“十”这个计数单位。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数的组成,更理解了数的意义,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习题设计体现趣味性

核心素养中推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依据生活经验,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活动推断某些结果。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一个起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在这类作业的设计时,要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往往与精彩的知识呈现联系起来。德国数学家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果敢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进展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并且增加习题的多样化,以促进习题的趣味性。

以浙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智慧乐园二》为例:

课堂伊始,先设计一个记数比赛的游戏:教师出示两行数,男生记2,5,1,8,6,3;女生记0,2,4,6,8,10。看谁背得又快又对。这样的形式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每次都是女生记得快?有思考才有发现,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激发。最后设计全班参与的游戏作业:所有同学随机分到不同颜色的数字卡片(红、黄、蓝),拥有同颜色数字卡片的按规律排列。红色:0,3,6,9,…;黄色:1,4,7,10,…;绿色:2,5,8,11,…。先让学生分组去站位,再让学生分组汇报为什么这样排列?进而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规律。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广,想法多,表达的愿望十分迫切。低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正逐步成熟,当然有时也会有天马行空的大胆臆想。这就需要教师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大胆推理猜想,鼓励学生自己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以促进推理能力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旧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地方势必会成为知识体系中的断裂处,教师的适当点拨能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习题设计凸显层次性

核心素养中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因此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时搭建阶梯,设计难度适宜的阶梯式习题,由浅入深地扩大习题的范围,加深习题的难度,提高完成的要求。

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有部分学生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后,随堂练习都能做对,但是只要增加题目的难度,他们就感觉无从下手。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习题的难度,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是永远的落后者。对于学习接受程度相对比较好的学生,应该提高他们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更高的数学殿堂。

以浙教版二年级第一册第四单元《搭配》为例,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后,根据他们自身的差异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三个梯度的习题,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果实”:

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练习,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找出所有的路线;第二个层次是在这个基础上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方式;第三个层次是直接列式计算。这样层层递进,降低了题目的难度,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仅养成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样的灵活训练,学生对搭配的结果与种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并能熟练地解答这一类型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马上列出算式,但是他们也在认真思考,付出努力,离成功更近一步了。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因此,老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对他们的差异和特点要心中有数,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有时可以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得到提高。

四、习题设计富有实践性

核心素养中应用能力的提高,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我们设计练习,应当以养成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设计落点,适当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指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仅仅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以浙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带余数的除法》为例,这个单元从表面上看是带余除法的计算,但其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学生考虑,包括试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等,这些都是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逻辑原理。因此学生在计算带余除法时,就必须考虑上面的问题,当学生一一思考时,就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养成过程。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浙教版提供的是超市购物的情境图,通过让小朋友去商店购物认识人民币。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真实的学习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并由学生自己付钱,算一算怎样付钱比较方便等等。这类的作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和实践的机会,也拓展了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更让学生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课堂练习不仅要紧扣教学目标,还要讲究技巧,让练习的内容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五、问题与建议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小学数学作业一般都局限于书面的形式。但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且这类题目和实际生活联系少,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笔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作业形式,例如:通过辩论赛的形式、父母参与合作的形式、手机APP等形式布置作业,不仅能增进学生与父母、同伴间的交流,又能接触到新的网络技术。

总之,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会思考、有创造力的人,不是只会写作业的“机器”。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地对作业的形式、内容进行再思考,积极改变以往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作为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能通过作业放飞智慧的翅膀,发展思维的潜能,从而发挥数学作业的巨大潜能。

[1]何秀娟.谈新课标下的数学作业设计[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26):97.

[2]梁录芬.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7(08):42.

[3]吴贵胜.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J].教育科学,2013(8):147.

[4]于红梅.浅谈小学数学练习设计[J].教育科学,2015(8):170.

猜你喜欢
习题作业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