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清
摘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在小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良好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行的。那么,应该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呢?教师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思维
1、注重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它能使学生的正向思维得到较充分的发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中,我设计一道在“+·-”黄金周期间,同学们乘车去旅游的情景教学。每辆车限坐23人,需要3辆,再从23×3的竖式中引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设想情景的变化,编出新的算式,于是就有:
学生们开始计算,有的算法引起了争论。这时,我及时组织针对性的讨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纷纷参与讨论,通过讨论,不仅巩固了算理,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进位带来的负迁移。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尝试不仅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向思维得到扩展,而且由于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
2、善于引导,尊重学生创新想法
在尊重、宽容中,保护学生创新的冲动。小学生天生好奇,喜歡发问,他们都具有对问题敏锐的思想火花,但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可能尚显稚嫩,或者说根本不像个“问题”。此时,教师的态度决定了这点星星之火是否可以燎原成满腔的创新热情,教师的尊重与宽容是至关重要的——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感到平等。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的观点给我们组织这样的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启示。他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即由学生自己把要学的知识创造或挖掘出来。如同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也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学会创新,勃发创新的欲望。
3、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的教学中,有些教材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拥有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力求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变化不同的题型。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4、巧妙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和创造力的产生。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及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出充分的肯定。教师应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鼓励性评价。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答错的同学,不应立即说“你错了”,而是说“请再仔细想想”。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应仅仅划“×”了事,而是在错的下面划线,并在旁边标注“?”,示意学生再思考思考。
2.分层次评价。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后进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5、课内课外,拓展教学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远远不够,必须向课外延伸。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教育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标改革的方向。实践证明,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引导学生反向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注重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的“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创设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训练,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本文中部分参考资料来自于互联网,谨在此向互联网上诸位默默的资料奉献者表示诚挚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