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在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启示

2018-06-04 09:41宋佳书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启示学前教育

【摘要】老子的全部思想都集中在老子著作《道德经》中,全篇81篇,言简意赅的阐述了道家的主要思想,具有极强的哲学性。而“无为而治”是老子精神的精华所在。具体到教育上,老子主张非强制性教育,支持自然教育,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儿童成长初期,对事物存在感知和好奇,因此本文重点强调在儿童成长的学前教育阶段,将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遵从儿童内心发展的观点有效的融合在对儿童的培养中。

【关键词】“无为而治” 学前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254-02

老子的著名著作《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内容言简意赅,全文81篇,行文字数精炼,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却独到深刻,至今影响古今中外,其部分思想精华被国外教育领域引入实践,成为了办校宗旨的核心支柱。其中“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一、老子的“无为而治”教育思想

老子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其“无为”的自然思想观点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1]世间万物生长之时,其本身就具有生长的本能,让其自然生长,而不是外力的强加干预,使万物生长但无权占有它们,培育万物,但不能伐功矜能。老子因自己独有的辩证观点看待事物的两面性,透彻的分析了自然之物的自由生长。行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绝不会去主观臆造,更不去勉强而为,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2]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出“圣人之治,无为而治”“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治世,按照“无为”的原则来做事,天下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老子认为,只有净化人的心灵,宁静淡泊,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圣人之治,才能达到淳朴民风和盛世之治。 反映在教育上,强调培养人的过程要尊重其自然规律,尊重人生长发育的本质特点,不应该强加干涉, 他的很多理念被后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吸取借鉴,此教育理念在人类生长初期更为重要。

老子的“无为而治”教育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全球范圍内,都有着深远影响,但有些教育家却否定了“无为”思想在教育中是起到作用的。 自然无为具有以下特点:发展动因的内在性,外力作用的间接性,发展轨迹的平缓性,总体态度的和谐型。 [3]这些特点的主要目的就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应该扼杀它本来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老子的主张,目的就是尊崇一切事物的自然发展,只要人们做到了自然无为,就能无所不为。

二、“无为而治”思想在国际教育中的意义

德国首创的华德福教育体制就是老子“无为而治”办学理念积极的应用,该教育体制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因为人的自我发展在不同阶段存在个体差异,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直到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例如:传统的教育在儿童成长初期,按照所谓的理论和科学制定相应学习计划,高呼“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熟不知,这已经违背了儿童的自然成长,在儿童的初期成长阶段,儿童的玩耍是一种释放,自然界的鸟叫、唱歌、花香、彩虹带来的灵气会滋养着孩子。成人世界里不自觉所表现出来的虚荣和攀比在儿童成长初期产生的影响是具有毁灭性的,而该教育体制的办学模式是根绝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顺眼不同个体成长速度的快与慢,有一对一的制定教学计划,在教育过程中,不干涉,不强迫,不限制,不违背,保护儿童在一个不受成人世界影响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至今该办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很多基础教育均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土化的华德福办学体制,这正是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

三、“无为而治”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为”,而是“善为”,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成长,国际办学体制已经在陆续的冲击传统教育,提倡对儿童的培养需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外界功利性的影响儿童,在中国,儿童从小被灌输学科技,考大学,好成绩以回报父母,除此之外,游戏,艺术都成了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学前教育阶段就灌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英语,算数,课外科技读物都成为了儿童必须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务,成绩和排名成为了检验学习的唯一标准,违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认为通过潜移默化达到“无所不为”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不教”完成“无所不教”,就如同“道”“无为”而万物“自然”生成一样,既可以产生无形的影响,又不妨碍学生自然人性的培养和发展。如果过于直接的施为,不但达不到培养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太过急功近利会使得教育沦为造物机器,不利于学生自然人格的培养,最终与“道”背道而驰。[4]我国传统教育阶段在不摒弃传统知识模式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融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是以“不言而教”为行动的,老子认为,多言之教不合于道,不合于自然“希言自然”,“天之道,不言而善胜”,“多言数穷”。建议教师在受教的时候不应过多言语传授,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华德福教育模式上,因特殊情况,对学生实行自学模式,教师答疑解惑,以便保护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天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现代教育应认真审视办学目的,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传统的道家思想是我们伟大的宝贵的遗留下来的财富,我们应该细细解读参悟老子思想的精华和内涵,为我国未来的学前教育乃至整个教育阶段服务,培养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利于自身发展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老子.李若水评.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2]老子.李若水评.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范建锋.谈老子的“不言之教”[J].教育探索,2009(7).

[4]刘静.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当代教育价值[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4(4).

作者简介:宋佳书(1989.7-),女,汉族,内蒙呼伦贝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院系:教育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启示学前教育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