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8-06-04 09:41刘加玲刘蒋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教书育人

刘加玲 刘蒋巍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生师比的扩大,我国赋予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增多。过大的生师比,过多的职责,出现启发式教学施行困难、导师科研时间、精力减少等若干问题。针对此,我们提出“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卸下学生管理的负担”、“利用显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指导”、“倡导学生学研结合的学习方式”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 教书育人 显隐性相结合 学研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089(2018)18-0007-01

近年来,我国高校较大的生师比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力不从心。高校试图通过导师对本科生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我国本科生导师制逐渐由原来追求训练学生心智、实现教书育人的制度向教学、育人、管理综合性制度转变,如今却举步维艰。追溯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历史,分析其特点,力求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提供纠偏的依据。并针对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制定了改进措施。

一、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特点

1.生师比小,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相长

牛津导师制强调关注学生个体。一个导师指导4~10人,较小的生师比使得导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资料、阅读文献、撰写论文,通过交流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心智”,促使每一位学生取得相应的进步。导师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给予关怀,学生听从导师的指导,与导师共同商讨学习计划。师生教学相长、藏息相辅、亦师亦友。

2.注重心智训练,提倡批判性独立思考

在牛津大学的导师课上,导师反对自己被学生视为权威,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勇于独立思考,最终的目标是实现智力训练。麦西回忆其在导师课上的经历:“我们在他的导师课上必须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保持沉默则说明没有思考或思考的努力是失败的”。[1]学生们不会对任何答案深信不疑,他们始终怀着批判的眼光挑战传统和权威,敢于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辩护,这就是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的目标体现。

二、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1.生师比扩大,启发式教学施行困难

随着高校的扩招,生师比逐年扩大。据统计我国在1992年高校生师比平均为6.83:1,到2012年本科院校生师比就提高到17.98:1。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者启发诱导,系统地灌输知识便成了普遍的授课方式。

2.导师职责增多,科研时间、精力减少

从各大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中看出,几乎每所高校都希望导师能成为本科生的“万金油”。从导师层面来看,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是“全才”,导师基本上都是从院校正式授课的教师中选聘而来,专业教学和科研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也是擅长之处。办法的施行导致教师指导学生的方面增加,而导师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普遍减少。

三、改进措施

1.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卸下学生管理的负担

本科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高深知识训练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力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作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机制,本科生导师制也应以追求教书育人为唯一目标。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具体事务诸如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人生观指导等应从本科生导师制职责中“减去”。此外,“教书育人”也有先后。应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研究团队发现,一个拥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会更端正,更容易习得知识,会使得导师的教学及指导工作事半功倍。这样,“生师比扩大,授课效率降低”的情况也得到改善。

2. 利用显隐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指导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高校希望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既弥补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同时又弥补授课教师情感沟通的不足,因此赋予了导师关于本科生培养的职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导师全权负责本科生的一切活动及培养工作。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本科生进行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毋庸置疑,本科生导师制也要服务于这一任务。同时,导师对于学生思想方面的指导同样重要,但是指导方式并不拘泥于面谈或导师给予具体的解决方法。对于品格和思想方面的指导,用默会知识来解释更加合理和贴切。一般来说大部分高校教师都坚持党的教育事业,品德高尚,作风正派,为人师表,不需要刻意通过语言训导就能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总之,导师需要面对面地、通过语言交流实现学业指导,也需要通过自身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种显隐性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导师的负担减轻,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也随之增加。

3.倡导学研结合的学生学习方式

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大学的观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中提到:“教育能让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研结合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导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着重对那些有心进行科研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其参加相关科研项目和活动,不强迫每一位学生都进行科研。其次,对于专业学习比较繁忙的学生多进行学业指导,在其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地与其讨论科研的相关事项。导师的指导是为了让学生更加轻松有效地学习而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生应以“学”为本,有选择地“研”,为学生“减负”也更有利于其配合导师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演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刘加玲(1993-),女,江苏南通如皋人,硕士,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教书育人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安徽省教育系统 “新时代教书育人楷模”
篆刻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2015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启事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