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羽
摘 要:随着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各种教学策略和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原本的知识化逐步向活动化、游戏化转变。本文提出要引领细致观察,在践行游戏化中提升自主分析能力;精心编制内容,在践行游戏化中贴合幼儿认知规律;营造合适氛围,在践行游戏化中丰富幼儿认知体验;强化生活勾连,在践行游戏化中激活自主认知意识;创设鲜活情境,在践行游戏化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细致观察 精心编制 创设情境
随着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各种教学策略和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变化之后的幼儿教育始终以游戏贯穿教学过程,把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都融入到各种游戏中,将幼儿真正转化为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领性的导学效能,积极开发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课程教学更加丰富、生动。
一、在践行游戏化中提升自主分析能力
对幼儿来说,任何一种活动都需要教师的讲述与传授,同时更需要在深入体验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学会分析。因此,教师要针对具体的游戏,在幼儿接受过程中的障碍之处进行精炼的讲述,从而把更多的环节交给幼儿,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分析与思考真正融入到游戏过程中,并能在游戏过程中更好地探寻游戏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如在教学幼儿认识“前后左右”时,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只是生硬地将“前后左右”的概念告知幼儿。但这种方式对于尚处学龄前的幼儿来说,并没实质性效果。基于此,笔者则设置了游戏“猜猜我周围的人”,将幼儿的座位任意进行安排,并让他们尝试说出:“我左边是谁,我右边是谁,前边是谁,后边是谁。”显然,这样的游戏不仅需要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同时也需要幼儿观察他人的语言表达,从而类比推移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通过分析别人的方式,再结合自己周围的情况进行游戏。
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对游戏的方式进行自主性观察,同时也能区别对待自己与他人,并有效地利用游戏了解“前后左右”的方位概念。
二、在践行游戏化中契合幼儿认知规律
游戏的设置要与儿童内在的关系有紧密联系,切不可脱离儿童当下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本质。否则,不但难以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严重时还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动力。因此,可以根据幼儿教育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从幼儿独有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创编或改编一些契合儿童特点的游戏,让幼儿能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引导幼儿进行身体协调性能力的锻炼时,教师就可以为幼儿设置“飞舞的彩球”这一游戏活动。首先,“彩球”是很多幼儿喜欢的一种玩具,其鲜明的色彩、柔和的质感以及轻盈的状态都深受幼儿喜爱;其次,“彩球”作为游戏道具,其使用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在具体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游戏内容的不同,引领孩子在游戏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课程知识、强化认知锻炼。在幼儿单独参与时,教师可以尝试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当幼儿在参与过程中遭遇困难时,教师则作一些间接性的指导,但必须以不干预幼儿的认知为前提。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评判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相应的交流与评价,从而使幼儿在灵活的指导下,深化游戏的本质。
三、在践行游戏化中丰富幼儿认知体验
游戏是每个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童年时代最主要的活动方式。这就需要在对幼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游戏元素,借以提升幼儿内在的认知积极性,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促进幼儿核心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很多的课程资源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包装,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而富有生机。这也是丰富幼儿课程教学游戏性元素的一种重要方式。
比如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能力,笔者先后为幼儿设置了“洗手帕”“叠被子”等必修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不同层次训练,可以是同桌之间的竞赛,可以是小组合作之间的竞赛,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家庭中,让幼儿尝试与自己的家长进行游戏。在竞赛中,原本枯燥乏味的非游戏类活动变得更加游戏化,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内在的学习热情。因此,幼儿的认知动力和操作积极性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四、在践行游戏化中激活自主认知意识
由于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起始阶段,对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能力相对有限,尤其是教学内容中一些相对抽象的事物,会对他们的感知造成较大的障碍。因此,在借助游戏方式感知文本内容的同时,还需将游戏的形式贴近幼儿实际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到课堂游戏的过程中。
事實上,很多幼儿都对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流露出他们探究世界的欲望。比如,太阳为什么会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与此同时,他们也对生活中出现的场景充满兴趣,如看到电影中的武打动作、唱歌跳舞等,就会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进行模仿。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契合幼儿内在认知的基础上,研制出具有探究性价值又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游戏内容,培养幼儿自主性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如“老鹰为什么要捉小鸡?”“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这些游戏内容的设置就与幼儿的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幼儿探究性游戏的内容不能太难,否则儿童将无法理解,致使游戏成为一种形式的尴尬,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难以激发儿童内在的认知能力,应该在激发幼儿内在认知兴趣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实”。
五、在践行游戏化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创设可感鲜活的情境,是落实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基础保障。在践行幼儿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从课程资源的具体特点入手,适时而灵动地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为幼儿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氛围,借以拉近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对于这些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往往显得缓慢,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依附性相对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针对幼儿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调动幼儿认知的积极性,使儿童真正参与到游戏化的过程中。
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孩子们,你们都喜欢自己的妈妈吗?如果有一天,你们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会怎么样呢?”在孩子们表达除了难过、想念的情感之后,教师继续引领:“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现在我们就邀请小蝌蚪出场,看看怎样才能帮助它找到妈妈。”此处的引领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游戏内容范畴,但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之下,孩子的身心意识被充分激活,为后续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也为践行幼儿课程游戏化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聚焦幼儿的内在关注力,同时也能使幼儿产生认知情感上的共鸣,从而顺利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体系之中,既拉近了幼儿与教材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幼儿核心能力的自主发展。
幼儿课程游戏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更是提升幼儿教育效率的客观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课程游戏化,不仅能满足幼儿内在的认知需求,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是引领幼儿智力发展和知识内化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雷芳.当前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5 (06).
[2]高美琴.让课程化游戏浸润幼儿的童年[J].时代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