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练习成为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2018-06-03 06:59许敏芳周怡颖
江西教育C 2018年4期
关键词:奇数偶数课堂练习

许敏芳 周怡颖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也为教学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注意提高练习的时效性,减轻学习负担,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目。

一、模仿型课堂练习,拓展学生能力

小学是学生记忆和模仿的黄金阶段,同时模仿又是十分重要的思维方式,教材后面所配备的“做一做”练习题目大多是模仿练习。模拟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掌握与巩固所学知识,是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

比如,在学习《周长是多少》这一知识点时,因为本节知识点都是围绕周长的含义与计算所设计的,内容中既有长方形、正方形而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图形。上课时,先请学生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印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首先,先为学生设计基础性题型,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请问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由于这是最基本的题型,学生根据题目就可以得出答案,然后又为学生设计发展性练习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小明沿着一个长方形花池走一圈是24米,已知长方形花池的长是7米,宽是多少米?这道题是刚才基础性题型的延伸,只要学生牢牢掌握周长的计算公式便可解答此问题。在课堂最后阶段又为学生设计了提高性练习题拓宽学生思路,进而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考能力。一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用两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通过题目的一步步深入,学生思维也逐渐活跃起来,不断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模拟型课堂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合理安排题型,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练习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口头型课堂练习,提高反应能力

口头型典型题目不仅体现于书面,还体现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随机提问,学生主动参与回答。学生通过口头型课堂练习,提高反应能力,意识到自己知识欠缺的部分。

比如,在学习《混合计算》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算式的运算顺序。在课堂开始前,先带领学生复习只有加减的混合运算,36+5-18 45-18+20 30+12-18不断说着算式,学生都积极踊跃地抢着回答问题。看到学生有如此高的参与性,放弃指名回答的模式,请学生抢答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算式一般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然后为学生展开新课,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带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计算,指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之后,又为学生展开口头型练习60÷4×2 120-20×5 40+16×5 20×9-160等等。这些题目涉及的数有些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允许感到有难度的学生在草稿纸上先进行计算,最后说出答案。在学生计算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能够很顺利地找到计算技巧,快速答完题目,而有的学生因为乘法口诀记得不牢固,在做题时计算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在回答问题时往往计算速度快的学生能够抢占先机。为了给每个学生都提供课堂参与的机会,鼓励计算速度慢的学生寻找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提高运算速度。

在完成口答性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当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时,要尽量避免只顾及好学生的回答,忽略一些反应速度慢的学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公平、公正地参与课堂,同时要注意设计题目的难度,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口味,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三、巩固型课堂练习,培养学以致用能力

在设计巩固型练习题时,要注意所设计的题目,要符合课堂新知内容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

比如,在学习完《和与积的奇偶性》这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了解了奇偶性的规律,为了能够让学生利用奇偶性来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请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来思考一下1.有一行数:1,1,2,3,5,8,13,21,34,55……从第三个数开始, 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 在前一百个数中偶数有多少个?2.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号1+2+3+4+5+……+59这和是奇數还是偶数?为什么?3.两个奇数的和( )A.一定是奇数 B.一定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D.一定是质数 学生通过自己练习, 能够探究发现出非常有意思的规律“和——看奇数的个数;积——只要有一个偶数”。学生通过自己做这些练习题目, 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而且其中的题目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以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学会用数学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猜你喜欢
奇数偶数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奇数与偶数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
有多少个“好数”?
奇偶性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