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跑偏”了?

2018-06-02 10:45陈登中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跑偏主题语文教学

陈登中

【摘 要】 现在,教育界涌现了许多名为理解精深,实则理解偏颇的教育名家。本文基于此,以国培课堂中的实际教学为例,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不在结果的“高、大、上”、“精、深、尖”,而在于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领略语文本身的文字美、修辞美、韵味美。

【关键词】 语文教学;文本;主题

现在,教育界涌现了许多名为理解精深,实则理解偏颇的教育“名家”。本文基于此,以国培课堂中的实际教学为例,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不在结果的“高、大、上”、“精、深、尖”,而在于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领略语文本身的文字美、修辞美、韵味美。

相信大家对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穿的那苏格兰风格的裙裤还记忆犹新,难道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像小沈阳穿的那条裙裤完全“跑偏”了?

不可否认,一些语文教育“名家”,在一些公开课上为了展示自己阅读的精深与新意,对文本的理解“跑偏”了。

一次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某“名师”执教的《背影》教学实录,我真“佩服”那位“名师”能把传统名篇《背影》的主题解读为“生命是脆弱的、短暂、飘忽,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并且还郑重其事地引导学生去寻找支撑主题的所谓的“证据”,煞有见地的用朱自清口吻虚拟一则短信来表达自己对文本“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

这种现象普遍吗?也许还能再举出十个八个来,但我认为像那样对《背影》的理解“跑偏”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中占不到1%,绝大多数老师还是固守在“父子之爱”这一主题上的。问题是这种“固守传统”的理解也是“跑偏”吗?

参加国培,聆听专家讲座,《从文本解讀的专业性看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开篇为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来教《背影》中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你抓住哪个关键字?我心里犯疑,难道不是“最”?只听有答“最”的,有答“已”的……众说纷纭,老师笑而不语,最后还是引导我们来关注这一段的“不”,并与文末的“但最过两年的不见”的“不”比较分析得出了文章的主题是“表达儿子的愧疚与忏悔”。我眼前一亮,的确,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了。但惊喜之余,又带给了思考:如果抓这个关键字来作文本解读的突破口,那以下的教学环节又将如何进行呢?又怎么引导学生去品析相关背影的描写呢?(总不能说这篇文章重点不是描写背影嘛。)课间向老师讨教,大家讨论得出的办法是追问同学们:“愧疚与忏悔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呢?”“背影”嘛,这不就回到了背影的描写吗。办法似乎很圆满,但已经通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得出主题,再来对中间背影的解读还有意义吗?

因此我觉得教学中抓第一段的关键字,还是“最”不可。对文章的主题的揭示是在学生充分品析文本的语句的过程中感悟而来,而不是知道结果后再去找依据。教学之初所抓的这个关键字,一定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的“最”,无疑能起到这个作用。“最”表程度深,背影带给“我”的印记难已忘记,那么“为什么最不能忘记呢?”“这个背影是什么情况下的背影呢?”于是便很快地回到文章对背影的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总不能说文章的主题没有父亲的爱吧。)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这篇文章就只是写父亲对儿子的爱吗?”引导学生去找相关写儿子的情节,再去关注篇首与篇末的两“不”,得出文章的主题还包含了儿子的“愧疚与忏悔”不是更好吗?

我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解的重点不在结果的“高、大、上”、“精、深、尖”,只要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领略语文本身的文字美、修辞美、韵味美,并且能教会学生阅读与写作,固守传统的理解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

【参考文献】

[1] 徐胜男.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 中外交流,2018(2).

[2] 周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 中学语文,2018(3).

猜你喜欢
跑偏主题语文教学
皮带机跑偏原因及防偏技术探析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警惕去产能“跑偏”
奶源地建设“跑偏”了吗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