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延伟 崔玉
摘 要: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总存在一部分的学困生,他们有些可能因为长时间失去父母的关注导致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给班级、学校甚至社会带来不良影响,陷入恶性循环。教师往往在他们身上花费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文章通过调查、访谈、个案研究、课堂实践等多种途径,对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河南省信阳市春华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其他中小学学困生教育方面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留守学生;学困生;转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邹延伟(1976—),女,河南信阳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城乡接合部学困生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分步骤调查留守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
(1)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春华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学困生比例的调查:七、八、九年级每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从学习标准、品德标准、行为标准三方面综合考察本班学生,上报班级学困生人数,确定本校学困生人数为121人,占我校总人数的12.5%。
(2)设计了解学困生一般心理表现的调查问卷:对我校121名学困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学困生的自我意识情况,自己觉得自己的“后进”属于哪一个方面,“后进”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希望老师和家长怎样帮自己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等。
(3)撰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将调查报告提交课题组,共同学习,使全组成员了解当前学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形成“后进”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我校“学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学生自身是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俗话说:“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所以,学生个体总会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不同的学生性格上也有很大差异,比如有的学生缺乏是非观念,分不清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有的学生情感容易冲动,兴奋、暴躁、激動,进攻意识较强,重“哥们义气”,他们往往成为学校、班级的“危险分子”;还有的学生自制力较差,意志薄弱,活泼多动,或者性格内向,缺乏与人交流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制约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成为心理问题学生的助推剂。
2.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教育与影响是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1)学校教育。教育者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方法不当,再加上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优劣两类,甚至把学习差、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看成“害群之马”,对他们或者不闻不问或者简单粗暴,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未来丧失信心,致使其在生活上表现为得过且过、破罐子破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教学失误积累所致。”在班级中,教学过程中极少有他们参与的身影,名次上他们永远独占班级的后几名,思想评定上他们永远徘徊在及格的边缘,教师很少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关注他们,甚至认为只要他们不给班级抹黑就行了,或者说“不惹事”即可,久而久之,使他们在对自己失落与放纵中沦为学困生。
(2)家庭教育。有的家长性情易怒,经常吵架,甚至辱骂别人,毫无民主可言;有的是单亲家庭,家长为生活忙碌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的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因工作忙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更忽视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娇惯溺爱,任何事都是迁就、依顺着孩子,有时甚至不讲原则、不讲道理。在孩子做错事后,总是偏袒、纵容,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感情用事、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等等;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或拳脚相向,或恶语伤人,简单粗暴,这样往往使子女逆反心理增强,处事简单易冲动、愤世嫉俗、心理扭曲等。
(3)社会影响。社会不良影响的特点在于它更偏向于直观性、形象性、潜移默化性,更能影响和迎合一部分学生的需要,因而具有更大的诱惑力。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不良文艺作品、非法出版物以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里包含着大量的对青少年有害的内容,使学困生缺乏辨识能力,往往把好事当坏事,把坏事看成好事,片面模仿追求他们心目中“英雄”的行为、思维方式,从而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变形。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游戏很容易让学生上瘾,致使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并容易诱发很多品质或心理问题。对于缺乏识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如不以正面引导,就会引起学困生的心理失衡。
三、分步骤研究得出学困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1.研究步骤
(1)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座谈、书面记录或学生书面写出自己的感受等形式,课题组成员按分工首次对所确定的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表现及成因方面的调查,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写出书面分析报告。
(2)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教育转化:经过对重点的10个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后,确定了心理教育转化的策略,初步拟定转化策略如下:①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延续我校教育方式,提倡“经典诵读”,陶冶学生情操;②加强家校互动,架起一座关爱的桥梁;③建立心理咨询室,个别指导,做好心理辅导;④改变学困生心理偏激观念,接受自我、相信自我;⑤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⑥加强学困生意志力教育;⑦尊重学困生,用爱感化。
2.学困生心理问题转化的策略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学困生,给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机会,只要你多观察,你会发现他们绝不是一无是处,也可避免学困生变成品德低劣的学生。
教师往往对优秀生会很自然地关爱,而忽视了学困生,其实学困生更要爱,学困生往往对老师的好意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怀疑老师对自己好,只不过是为了控制自己。所以教师给学困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之爱,而是平等和谐的友爱。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欣赏的眼光,对受惯了白眼、数落之声的学困生而言,无异于滋润心田的甘露,显得无比珍贵。
(2)树立信心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使人在智力、体力、工作和处世能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更是转化他们的关键。我利用课堂教学适当激励,利用校园活动、给学困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组织班里学习优异的学生,明确帮扶对象结对帮扶,做到随时发现苗头随时研究解决。
(3)加强沟通是转化学困生的保证。教师可利用“学堂论理”班会活动为学困生提供一个倾诉心里想法的场所,提供一个打开内心世界的机会;通过班级全体师生的公开对话、互动,发现学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利用班级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将有问题的思想动向引导到正轨;利用心理健康活动课为学困生提供专门服务,开导、疏导、点拨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
四、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转化学困生经验。但是对学困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艰难的研究课题,由于实验人员水平有限,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现象,尚缺乏系统的、深入的认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另外,因为研究周期较短,有些结果得到了实践论证,但更多的处在摸索探究阶段,甚至有一些体会反思需要在更大范围研究论证。
我们坚信,在以后的实践中定能不断完善,切实做好学困生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陆小娅.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无所不在[N].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2002-05-24.
[2]盛先业.后进生教育初探[J].班主任,2001(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