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钧
摘 要:综合类职业学校规模大、专业多,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围绕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多年德育工作的经验,开展了学校顶层设计、系部特色创新的德育管理“一系一品”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一些想法和思考,为构建德育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关键词:德育特色;“一系一品”;综合类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23
课题项目:苏州市德育特色学校专项课题“综合类职业学校德育管理‘一系一品模式的实践研究”(SZZJLX201715)。
作者简介:戴 钧(1974—),男,江苏苏州人,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德育。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愈加重视,各地区职业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经过资源整合的综合类职业学校。这些综合类职业学校在生源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对学校各项工作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综合类职业学校中,有条件也有必要研究、探索、实践德育管理“一系一品”模式,即在围绕学校德育管理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系部德育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德育活动探索研究,逐步建立、建设系部德育特色项目或活动,并对这些特色项目或活动加以总结、提炼,归纳出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德育创新案例,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德育特色建设。
一、“一系一品”模式的客观必要
“我们班只有两个男生,没法组建篮球队……”“我们系1000多人只有20名女生,怎么和其他系比女排?”“英语口语比赛先天条件不足啊!”……在综合类职业学校,德育管理人员在组织布置一些全校性主题教育和德育活动时经常会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综合类职业学校一般都是按照专业设置系部,因此这些不均衡现象必然是存在的。
1.性别组成差异
性别差异是由传统的就业观念和企业需求等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很难甚至是根本无法改变的。以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簡称“我校”)为例,机电类专业,整个系部1000多人,女生不超过30人;财经类专业,1500人左右,男生不到200人。这种男女生比例“失调”的情况必然对德育管理的侧重点产生很大的影响。
2.行为习惯差异
社会行业热点的变化会影响家长和学生对就业前景的预测,也就会影响到专业的热点转换。同样以我校为例,近年来财会专业是热点,电子、机电相对差一些,财会专业录取分数相对就要高出不少。成绩固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但笔者认为如今的学生成绩上的差异根本原因不在于其智商水平的差异,而更取决于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环境、养成教育、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恰恰是我们德育工作中无法回避和最需要重视的。
3.专业课程差异
各专业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不同,也使不同系部的实训安排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机电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停课实训、考工考证训练的时段较长,在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中与其他专业系部的契合点存在着时间差。
二、“一系一品”模式的操作可行
目前,综合类职业学校基本采取二级管理模式,虽在人事制度、资金下拨等方面尚欠完善,但各系部的管理框架已经完备,德育管理机构也已形成体系,已具备打造系部德育特色的基本条件。与传统的“一管到底”模式相比,结合系部特色的“一系一品”模式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德育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也能得到提升,在校级层面把控大方向、制定基本方案的前提下,赋予系部德育管理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改变过去注重上传下达、轻视独立创新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中,系部德育管理结合专业系部划分的具体情况,由系部有选择地选取德育工作中的若干侧重点开展探索和研究,这些项目(侧重点)既是对二级管理下凝聚“一系一品”系部德育管理特色的尝试,也是鼓励系部创新管理机制的探索,更是构建全校德育特色的基础组成和有效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德育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组成来进行剖析:
(1)形成德育管理特色团队。同(近)专业系部班级之间的差异较小,更有利于抓住德育管理中的共性问题,管理理念和方法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同时,本系部的教师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容易也更密切,容易形成长期稳固的班主任管理团队。他们面对相近类型的学生和班级,能开展更切合学生需求的德育主题活动。在发挥德育名师工作室在系部德育管理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创新班主任德育工作内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发挥企业人员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等各方面比较容易总结经验,形成符合本系部学生特点的德育管理机制。
(2)建设学生自治干部队伍。学生干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队伍,相比于教师队伍,学生干部来自学生,不存在年龄、地位的差别,能够更好地接近和走进学生,也是学校常规管理、活动组织的主力军。但实践下来,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学生会建制体现出了一些不足,例如,二级管理模式下,各系部课程设置的不同造成活动时间的不统一、学生会成员规模过于庞大……近年来,我校学生会进行了较大的革新,校学生会只保留10人左右的主席团,由各系部学生会主要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发布、审核、反馈、监督等事务性工作,各系部学生会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如遇全校性集体活动,由主席团进行任务分工,各系部学生会具体落实。在实践中,系部学生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立了一些更加符合本系部特色的学生自治组织。如机电专业男生多,住宿学生较为活跃,宿舍熄灯后值班教师的监督检查难度较大,面对这样的情况,在系部德育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该系学生会成立了下属学生自治组织——宿舍自律委员会,履行学生宿舍监督管理职能,成效明显,现已向各系部推广。
(3)创设家校联系多种形式。有些学生在小学、初中期间在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家长听到的负面评价往往较多,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有些家长的期望值较低,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甚至对孩子是一种放任的姿态,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很少,能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比较少,甚至个别家长躲避、排斥老师的主动沟通;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存在学区和就近入学的情况,家庭分布区域非常分散,教师上门家访的实际操作难度很大……以上这些都是造成职业学校家校沟通成效不显著的因素。笔者认为要改善这些情况,首先,要培养家长的信心,改变思维定式,扭转教师联系就是来告状的想法。职校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最欠缺的往往是自信,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有事联系、无事忽视的情况,应加强平时的家校沟通,要让家长感受到你的真心和诚意。我们有一位老师,在学生生日那天,是一定会向学生及其父母送上祝福的,并且会借这个“母难日”提醒学生要感恩父母,这样一個有心之举,也必然赢得了学生、家长的感激和尊重,家校沟通也有了一个更好的开始。其次,在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除了家长会、家访、面谈这些“规定动作”,微信、短信、QQ等媒体技术同样可以达到家校沟通的效果,而邀请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团队建设这样一些“自选动作”的成效会更明显。
(4)打造专业社团品牌项目。为更好地发挥社团的育人作用,依据核心职业素养的要求,我们设想结合职业学校专业特点,打造专业品牌社团。专业类社团既有别于突出文体活动、个人才艺的活动类社团,也不同于选拔技能尖子的竞赛小组。专业类社团希望通过专业能力联系生活实践,给专业赋予生活的气息,将职业道德融入行为举止,给予学生一个像社团这样相对灵活和自主的活动平台和实践舞台,全面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力求将专业技能融入学生平常学习生活中;将职业精神融入学生价值观中;将兴趣爱好融入职业创造中。系部结合自身特点,申报特色专业社团,对社团进行管理和监督,做到“一系一品”,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5)尝试创业创新多样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学校可以通过校内创业基地这个孵化器,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推进学校创业、创新教育。我们以物流管理专业“小蚂蚁”物流为样本,探索学生校内创业基地和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成功的案例。
三、“一系一品”模式的现实意义
1. 创设德育管理的多样化品牌
鉴于综合类职业学校的规模和特点,德育管理特色品牌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细化,各专业系部结合自身特点打造本系部的德育管理特色势在必行,也具备现实基础。比如,以男生为主的机电等制造类专业系部应侧重考虑建立适合男生的管理制度,建设小家电维修等专业社团。又如,现代职教体系的推进,提高了职业学校生源水平,家长关注度也有很大的提高,家校联系项目能够更快地推进,形成领先于其他系部的家校联系体系。
2. 推动德育管理的全方位探索
如果说“一系一品”模式对打造各系部德育管理的特色品牌具有现实意义,那成熟的系部德育管理品牌的建立反过来为综合类职业学校的整体特色德育丰富了探索的渠道和手段,也为此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在构建学校“一系一品”德育管理模式的指导下,系部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管理项目或机制,并将成功的经验向校内其他系部推广;另一方面,通过对系部试点项目的剖析研究,积累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学校层面“一系一品”德育管理模式,推进德育特色学校的建设。
3. 提高德育管理的积极主动性
从管理学角度来说,“一系一品”模式赋予了专业系部更大的自主权、灵活性和责任心,必然会刺激系部在德育管理中利用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系部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新视野》说:“如果我们能调动起人类的所有能力,人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体甚至社会的利益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打造彰显系部特色的德育品牌的德育管理“一系一品”模式是综合类职业学校提升整体德育工作、创建德育特色的有效途径,“一系一品”模式的多样性、特色性、灵活性也一定会促进综合类职业学校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舸争流的德育特色品牌。
参考文献:
[1]周 瑾.中小学德育科研“微团队”建设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5(19):20-22.
[2]周科理.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探索[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1(3):26-28.
[3]蔡樟清.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究和实施[J].文教资料,2011(6):232-234.
[4]吴凤琼.立足高职学生特点 探讨道德素质教育[J].教书育人,2009(12):25-27.
[5]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Z].中发〔2001〕15号,2001-09-20.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7](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