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英
摘要:在当前的中学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心理辅导是辅导人员运用他们专业的知识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目标,提高心理机能,消除成长中的烦恼与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并较好地适应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下面我将结合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指标;学科融合;家庭教育;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228-01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心里有病"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而开展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减压,促进青少年向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1.心理健康的含义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
1.1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两个健康指标。
一般说来,判断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
①适应性指标:指的是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
比如说目前的中小学生存在着诸如嫉妒、自责、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不适应社会的适应性问题。
②发展性指标-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根本性的指标。
这个指标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大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者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之下,通过正确的调适,就不会演变成那些所谓的心理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上。这里的心理素质,既包括智力的因素,也包括非智力的因素,即人格因素。因此, 老师们在倡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从提高和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层面上来阐述,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哪些举动怎样的不健康。
1.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很清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应该从正面来论述,它的关键在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含义之一,也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2.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展,并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那么初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途径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2.1开展专题教育。
中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化,每学期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课程计划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活动为主,避免以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为主,避免枯燥无味的灌输心理健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努力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每一周或者每两周上一次心理健康课。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定期对学生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了解学生们心中的困惑和疑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课堂上涉及到有关心理健康的方面,老师们也可以适时地提示一下学生们,告诉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心理辅导。
2.2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班主任要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引导学生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与周围其他成员的关系等,关注学生心理卫生。
2.3学生心理辅导。
一般来说,有条件的中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辅导室。心理教师要为本校学生、老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包括以个案或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或者超出了心理辅导范畴的求助者应该及时转介。
2.4家庭教育。
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借助家长学校,家校网络平台,家长会等平台指导家长认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共同协助孩子处理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5校外资源。
学校应该加强校外青少年活动场所,如少年宫,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机构等。
3.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不容忽视,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务必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给学生创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冬生,阮奎.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J]. 1995,(02) .
[2]黄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初探[J]. 2000,(S1) .
[3]张海莹. 中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 200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