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芳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选择到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去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其子女或留给老人照料,或托给亲友看护。这些孩子是被留下来的特殊"人群"——"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学生已相当普遍。现在一说到这些留守儿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无不长吁短叹,问题十分复杂。加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预防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的产生,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对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方面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里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5-0199-01
留守儿童多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有问题也不会与人寻求帮助,一些人性格上容易出现的缺点更容易暴露出来,得不到纠正。这些性格上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逆反心理强、自卑心严重、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往差等方面。这些儿童心里健康上的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预防,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学生"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学生"。这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更需要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2.从父母、监护人入手
从当前来看,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主要应从民工输出地即农村入手。 父母应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
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3.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 "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学生"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学生"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学生"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引入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学生"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在校的"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参考文献:
[1]张德山.《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
[2]《21世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吴思娜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