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

2018-06-01 10:50王宏应孙绪凯
关键词:文化语境翻译原则

王宏应 孙绪凯

摘 要:大学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的高度浓缩,具有极强的文化语境。基于文化语境视角,从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三个纬度深入探讨了中国大学校训的翻译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三原则: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最后,总结了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模式,即以文化语境为视角,以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为纬度,以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为原则,对中国大学校训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得出较为理想的译文。

关键词:大学校训;文化语境;翻译原则;翻译模式

中图分类号:H0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8)01-0093-04

Abstract: University motto is a highly concentrated text which reflects a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learning spirit and has a very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text. Based on cultural contex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from such aspects as sentence structure, lexical u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so as to get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namely, structural equivalence, elegant wording and concise context. Finally, a tentative translating mode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is summarized: in order to get an ideal translated vers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the translator can use cultural context as a point of view, adopt sentence structure, lexical use and meaning of the text as methods and base the translating activities on three translating principl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which include structural equivalence,elegant wording and concise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ctivities.

Key words:Universities mottoes; Cultural context; Translation principles;Translation mode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合作办学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意识到全方位地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学灵魂的校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宣传作用,生动的展现出了特色鲜明的大学形象,为人们所熟知并津津乐道。大学校训的翻译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文化语境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1976 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将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语境(Low Context,即LC)[1]。黄国文给文化语境下了这样的定义:“每个言语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定的方式和因素构成了所说的‘文化语境。”[2]胡壮麟曾说过,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来自于文化语境[3]。

关于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PeterNewmark认为,“文化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和任何基本词义。”[4]

二、中国大学校训的文化语境

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定义是“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换言之,校训是一个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体现了该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该校的灵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大学文化的高度浓缩和凝练,中国的大学校训无疑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语境。中国大学校训的文化语境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句型结构层面

在句型结构上,中国的大学校训一般流行二言八字或四言八字的结构,也有少部分是二字、四字、十字、十二字或十六字等的结构,均都對仗工整,语言简练概要,可谓短小精辟。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二字、四字、六字、八字、十字、十二字还是十六字的校训,都体现出了汉语的二元结构,表现出了天人合一、万物对立的文化内涵,讲究对称,与英语的一元结构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同时,中国大学校训在结构上大都没有主语,很少使用连词,反映了汉语的“意合”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简约特点。

(二) 语言措辞层面

中国大学的校训在语言措辞上都具有庄重、典雅、优美和流畅等特点,承载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体现了汉语高语境文化的特征。首先,这些校训大都选自中国的古典文献,属于典籍型文本和文言文文体,在措辞上选用具有褒义的词语,感情色彩十分丰富,表现出学校对学子在个人修养和学识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和希冀,具有很高的美学效果和文化内涵。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该校训来自于《周易》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该校训充分展现了清华大学希望学子们能继承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中华传统美德,充分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中国大学的校训在语言上还注重韵律和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体现了汉语言文化的优美语境。比如,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重德、崇实、求精、创新”。该校训前两个词语采用了首韵的修辞手法,而后两个词语使用尾韵,使整个文本体现了汉语言的优美,动感十足,极具文化底蕴。

(三)文本内容层面

在内容上,中国大学的校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训导精神和当代教育文化下的办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底蕴。研究者不仅要掌握校训文本用语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还要能明白在当代的教育背景下其所具有的关联性和丰富内涵。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格高至远,学贯中外”。“格高志远”出自《礼心·缁衣》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和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的“气高志远,似若无敌”,表达了上外对学子的道德层面的要求。“学贯中外”来自“学贯中西”,表达了学校对学子在学识方面的要求。同时,用“学贯中外”代替“学贯中西”,是因为“中外”在文化层面和地理层面都比“中西”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体现学校希望学子能批判性的吸收外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跨文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文化语境。整个校训传递的不仅是要把学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办学目标,而且体现了要使学子适应跨文化交际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新时代办学特色。

三、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

在深入探讨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活动基础上,提炼出基于文化语境的校训翻译三原则:结构对等原则、措辞典雅原则和内容凝练原则。

(一)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活动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活动可从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三个纬度来深入探讨。且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统一的。只有通盘考虑,译者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中国大学校训译文。

1.句型结构纬度。从句型结构来看,中国大学校训多采用二言八字等对偶或排比结构,对仗工整,结构紧凑,充分体现了汉语的二元表达思维。在翻译中,对于这类结构的处理有各种方式,有用名词的,有用形容词的,也有用动词短语的。笔者认为:从文化语境视角来看,此类校训采用数量相等的并列的名词来翻译较为合适,能充分体现校训所表达的各种精神,从而彰显校训的文化内涵。原因如下:

首先,从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可以看出汉语短语是并列的,用相等数量的英语名词来进行翻译可以与原文在结构上保持一致,能突出美学特色,彰显文化传统,从而达到外事宣传的效果。比如,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译文是“Discipline, Practicality, Unity, Creativity”。该译文很好体现了语言结构的对等,在审美上具有较高的美学效果,也能体现其文本的宣传特色。

其次,汉语的短语和英语的名词能够一一对应起来,充分体现汉语二元和英語一元的文化现象。以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为例,其译文是“Strive for Perfection”。Perfection对应了“至善”,充分表现了英语一元和汉语二元的文化差异。

第三,纵观英语国家大学的校训,名词具有简介、扼要、琅琅上口的特点,且能体现出大学校训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庄重感的特色。例如,耶鲁大学的校训“Truth and Light”,其翻译成中文是“真理、光明”。无论是原文和译文,都很简洁、扼要,充满力量,使人感受到该大学的学术氛围、权威和庄严。

2. 语言措辞纬度。从语言措辞来看,中国大学的校训属于典籍类文本和文言文体,具有音乐性、节奏性和文化性,感情色彩十分浓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选词上应力求接近原文,注重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首先,译者应该选取正式、典雅的单词来进行翻译和表达其文化内涵。王莉指出,大词(big words)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泛指语言中的长词、难词、生僻词等,其正式程度和语域皆高出一般词汇[5]。英语中有许多大词,来自于古英语,古香古色,与汉语的文言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郑传银、张久全把淮南师范学院校训“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翻译成Unto the Salt of the Earth via Knowledge and Integrity [6]。其中,unto、salt都是很古雅的英语单词,充分考虑到了该校训在语言措辞层面上的文化语境,但在结构和内容上却有所缺失。

其次,译者应该注重文本的整体性,突出整体的美学效果。在选词时,译者应该要关注译文的整体美感,可以采用头韵、尾韵或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突出译文的节奏感,从而达到和原文相等的美学效果。比如,暨南大学的校训“忠、信、笃、敬”翻译成“Loyalty, Credibility, Sincerity, Piety”。整个译文采用了尾韵的修辞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整体美学效果。

3.文本内容纬度。针对这一层面的翻译活动,译者应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了解校训文本的字面意义;第二步,理解校训文本所蕴含的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第三步,把前两步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考量原文和译文。在翻译中,译者应该从校训文本的整体入手,全面考虑其字面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词语背后所蕴含的该大学新时代的办学理念。

比如,淮南师范学院的校训是“明德、至善、博学、笃行”。从文本内容来看,该校训中“明德、至善”是该校要求学子所达到的道德修养,而“博学、笃行”是该校学子通过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才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该校训所蕴含的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是德才兼备。同时,该校训把“明德、至善”放在“博学、笃行”的前面也体现了当代大学教育的新的文化内涵,即实行素质教育、重视德育、德育优先的治学理念。任何孤立的、逐字逐词的翻译活动都是不正确、不全面的。曾经有译者把“博学、笃行”翻译成“knowledge,Performance”。笔者认为,这个译文不是很准确,首先,它没能准确达出“博学、笃行”的积极求学、锐意进取的文化内涵;其次,它缺乏动感,不够生动。

根据以上分析,“明德、至善、博学、笃行”校训的官方译文“Illustrious Virtue, Utmost Goodness, Extensive Learning and Earnest Practice”充分体现了该校训文本内容的文化语境,全面表达了该校的大学精神,达到了良好的外事宣传效果。

(二)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原则

第一,结构对待原则。校训译文采用数量相等的并列的名词,达到了结构的相对对等,能充分表达原文的内涵,符合句型结构的文化语境要求,能有效达到宣传和训导的目的和意义。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对等应该是动态的,是指译文与原文在结构上的效果对等,而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同。比如,苏州大学的校训“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被翻译成“Unto a Full Grown Man”,充分体现了汉语二元和英语一元的动态结构对等。

第二,措辞典雅原则。校训译文选词应该比较正式、优雅,整体具有节奏感和美感,能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校训“爱国、進步、民主、科学”的译文是“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这四个英语单词都很典雅,读起来很通顺,整体具有节奏感,具有很好的美学效果,且能充分表达汉语短语所表达的精神和知识层面的文化语境,生动展现出北大学子的爱国情怀和奋进精神,体现了措辞典雅的翻译原则。

第三,内容凝练原则。中国大学校训译文应该内容高度简练、概括,充分突出校训的文化内涵,即能体现学校对学子德才兼备的期望,又能反映学校希望学子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办学理念。比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是“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其官方译文是“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该译文能充分表达汉语短语所表达的和谐圆满的精神和知识层面的文化语境,生动体现出努力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内容高度凝练。

四、结论

中国大学的校训对外树大学形象、内塑大学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其翻译活动有利于学校的对外交流、合作和宣传。基于文化语境来探讨中国大学校训文本的翻译能更好的体现大学的精神和文化。本文彰显了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的基本模式:以文化语境为视角,以校训文本的句型结构、语言措辞和文本内容为纬度,以结构对等、措辞典雅和内容凝练为原则,对中国大学校训文本进行翻译,从而得出较为理想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Hall E T. Beyond Culture[M].New York: Anchor Press, 1976:34.

[2] 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24.

[3] 胡壮麟.语境研究的多元化[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72.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London: PergamonPress,1982:113.

[5] 王莉.浅谈英语“大词”的应用及翻译[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131-133.

[6] 郑传银,张久全.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谈淮南师范学院校训的英译[J].考试周刊,2008(38): 228-230.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文化语境翻译原则
文化视域下社会流行语传播特性分析
基于性别和观看模式的思考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情景教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语境教学模式初探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柰达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